高 琪
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
淺談我國自媒體作品的著作權的侵權問題
高 琪
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多的時間用來刷微博,玩微信,而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高效率,低成本,傳播速度快等優點使得自媒體作品在平臺上的傳播飛速增長,轉發、分享等方式使得其他用戶在平臺上可以展示他人作品的同時,也帶來了其他的問題——侵犯著作權。為了規范自媒體作品的合法轉載,抑制侵權轉載,維護良好的網絡轉載秩序,本文從自媒體轉載類型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的角度進行分析。
自媒體作品;著作權
(一)自媒體定義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的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中,對“We Media(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二)自媒體作品
自媒體作品是指用戶個人或單位通過自己的自媒體創作,或經過授權允許在自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的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自媒體作品著作權,是指自媒體作品的創作者對其創作的自媒體作品享有的權利。但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條中并沒有明確的指出自媒體類作品。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最高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4]1號》第二條規定:“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這一條解釋使得自媒體作品與傳統的作品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同樣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轉載就是將他人的原創的自媒體作品轉而在自己的自媒體平臺上進行呈現的行為。轉載分為兩類:一種是展示原創作者以及作品出處的非進行營利性活動的轉載行為,第二種是與第一種相對立的侵犯原創作者著作權的行為。[1]
(一)非侵權性轉載
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權利。由此可見,自媒體作品的轉載是不允許他人在未經原創作者的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無論其是否在其轉載時標注原創作者及作品出處。所以非侵權性的轉載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且不得違反原創作者的禁止性聲明。
(二)侵權性轉載
侵權性轉載的種類有很多種:一、未經許可,將他人的原創作品進行轉載后用于盈利性的活動;二、在未經原創作者的允許的情況下進行的非營利性轉載活動,無論其是否在其轉載時標注原創作者及作品出處;目前自媒體進行侵權性轉載的主要模式有將熱度高的、具有影響力的的自媒體作品進行復制并發布在個人的平臺之上,以增加自己的影響力,并最終獲得一定的利益。
(三)法定免責事由
網絡的高速發展以及全盛的信息化時代,使得轉載他人自媒體作品的行為越來越容易,顛覆了之前著作權法體系的地域的屬性。信息交流的便利高效是社會的一大進步,然而對于著作權人來說,有可能會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由于轉載行為的便捷和高速傳播,其著作權人失去了對其知識和信息的有效控制。并很有可能損失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為了平衡社會利益以及個人利益,實現社會的共同進步,在界定網絡作品著作權侵權行為時,法律進行了如下限制:一是著作權的合理使用;二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1.著作權的合理使用
著作權合理使用是指他人在特定情形下使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并不向其支付報酬,但必須指明作品來源或者出處的制度。
合理使用在日常的自媒體作品的轉載行為中,以下幾種情形較為常見:(1)供個人的學習或研究而對他人已經發表的自媒體作品的片段進行復制。(2)目的是介紹或評論某一事情或者說明某一問題,而在自己的作品中適當對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加以引用,但引用部分不得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或者實質部分。(3)在自媒體上對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進行轉載,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從著作權人方面來看,是對其著作權范圍的限定;從著作權人以外的人(即使用者)來看,則是使用他人作品而享有利益的一項權利。”[2]
一些轉載他人作品的行為人在認定是否構成侵權時,將“合理使用”作為抗辯事由,表示不構成侵權行為。他們以分享知識,不進行盈利活動為借口進行辯解。對于這種理由,有的學者表示構成侵權,有的學者表示不構成,有的則表示雖然不認為是合理使用,但認為不必承擔責任。
第一種認為不構成侵權。認定自媒體作品的轉載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的標準是轉載行為是否違背了原著作權人的意愿,轉載行為是否會對著作權人的人身方面或財產方面帶來不良影響。若轉載行為沒有違背著作權人的意愿甚至符合其意愿,轉載行為不會給著作權人帶來不良影響,相反可能有利于著作權人,有利于對社會公眾傳播思想或需要的信息,并產生一定的積極的影響,則就應認定為合理使用行為。
第二種認為構成侵權,并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充分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因為這個充分的所有權和支配權,著作權人有權決定授權對象及轉載平臺等相關轉載事項。所以無論是原創作品、授權作品還是演繹作品,沒有經過著作權人的授權就進行轉載的行為,不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也不屬于法定許可或強制許可的范圍之內。而對于沒有經過著作權人授權轉載的文章,就算其中清楚標明了作者等相關信息的,雖然沒有侵犯著作權人的署名權,但仍然侵犯其信息網絡傳播權。
第三種認為雖然不是合理使用的范圍之內,但不需要承擔責任。由于自媒體作品的特殊性和自媒體平臺上的信息的傳播的特性,作品在自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的主要動機在于分享思想、傳播信息以及擴大影響。而在一個原創作品并非針對付費用戶等具有特殊限制的情況下,社會公眾在接觸到該原創作品后欲進行轉載行為,若著作權人沒有特殊聲明轉載行為需聯系作者進行授權,若出于分享思想、傳播信息、擴大影響的目的,在轉載時進行原文還原,并且在轉載時清楚的標明了原創作者、轉載來源、原始網站等相關信息的前提下,可以認為雖不在合理使用的范圍內,但不需要承擔責任。但這需要法律的加以明確的規定。
2.法定許可
著作權的法定許可制度是指他人在特定情形下,沒有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而有償使用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的行為依法不認定為侵權的制度。
法定許可在日常的自媒體作品的轉載行為中,以下幾種情況較為常見:(1)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的以外,其他的自媒體平臺可以轉載已發表的作品,但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2)自媒體平臺播放已出版的錄音制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向其支付報酬;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著作權的法定許可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轉載必須清楚的標明作品名稱、作者姓名和作品出處等相關信息。第二,轉載不得侵犯著作權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不得影響作品的正常使用。第三,必須向著作權人支付合理的使用費。
根據最高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除非著作權人或其授權的網站聲明不準轉載的,網上作品應視為“默許”可以轉載,但應指明出處并支付稿酬。而實踐中著作權人卻很少能夠實現其獲得報酬的權利。
[1]王遷.視頻分享網站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J].法商研究,2008(04):42-53.
[2]劉瀅.網絡環境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問題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12:46.
D
A
2095-4379-(2017)18-0204-02
高琪(1997-),女,漢族,遼寧大連人,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2014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衛生監督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