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40期中青班學員
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農村現代化
許江寧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40期中青班學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為未來鄉村描繪出了新的美好藍圖,同時為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而被寫入黨章。筆者認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國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補齊農業農村“短腿”“短板”的問題導向,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提出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當前,最大的發展不平衡仍然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仍然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全面小康征途上受到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影響最大的人群仍然是農民。因此,必須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億萬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強調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樣是20字的要求,體現了中央對農業農村定位的再思考,體現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色發展的理念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更好地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振興,又包括科學教育進步、治理體系創新、公共服務完善和生態環境改善等。產業興旺是對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只有農村產業振興了,才能為農民增收和農村富裕提供保障。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是對農村發展的內在要求,強調使農村成為治理有序、鄰里關系和諧、精神文化生活豐富、自然生態優美的美麗鄉村、魅力鄉村,這是鄉村振興的條件。生活富裕是農民對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這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落實鄉村振興目標,歸結起來就是要堅定不移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為城鄉融合發展創造條件,既要從生態、文化、教育、科技、社會等方面全方位縮小城鄉差別,更要從制度層面著手,建立一種全新的城鄉關系,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進行謀劃與布局。同時,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做到政策制定與實施的精細化精準化。就寧洱縣而言,一是要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茶、咖啡、生物藥等特色產業,壯大高原特色農業,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開發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服務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二是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按時脫貧摘帽。三是創新鄉村治理體制,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多元多層次的治理體系。四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是加強民生改善,強化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豐富和發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六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大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提升工程,建設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