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科技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40期中青班學員
從習近平的知青歲月感知人民領袖的成長
黃丕鉑中共云南省科技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第40期中青班學員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以訪談實錄的形式,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期間,在陜北黃土高原七年知青歲月里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是我們進行黨性鍛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馳而不息,久久為功。陜北七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生的寶貴財富,使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從一個迷茫的十五六歲的中學生,成長為一個有抱負的年輕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出身革命干部家庭,血液里流淌著紅色基因。榜樣的力量,嚴謹的家風,使他對共產黨對人民有著與生俱來的崇敬感和親近感。在陜北父輩們長期戰斗過的黃土地上勞動生活七年,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使他對父輩們革命的艱辛有了更加細致深入的體會和認識,對陜北這片養育了中國革命的黃土地和人民群眾產生了深厚感情。這種精神上的滋養、心靈上的冼禮、思想上的升華,進一步堅定了他的共產主義信仰和永遠追隨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福利的理想信念。為此,他先后寫了8份入團申請書和10份入黨申請書。由于當時他父親在政治上受到沖擊,他的入黨志愿經歷了一波三折,但他執著的追求,艱苦的磨練,群眾的信服,終于使他入黨的愿望得以實現。成為黨員后,習近平總書記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無論工作崗位和條件如何發生變化,他堅持要為人民做實事的信念始終沒有改變。因此,陜北的七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牢固樹立一心為民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七年,也是他政治上走向成熟的七年。
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中,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愛學習、善學習、會學習和活學習的情況。他從北京到他知青生涯的落腳地梁家河,給人最初的深刻印象就是“搬了兩個沉墊墊的箱子。”“后來都知道,這兩個箱子里裝的都是書。”在七年的知青歲月里,習近平總書記除了每天像當地的村民一樣下地勞動賺取工分外,始終堅持就著馬燈看書到深夜。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一直沒有中斷過自己的學習。與此同時,他還很重視知識的活學活用,帶領村民打淤地壩和建沼氣池,就是典型的例子。
“腹有詩書氣自華。”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使習近平總書記積淀了豐厚的文化素養、知識素養、道德素養和理論素養,而且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后來的治國理政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七年的知青歲月里,習近平總書記從城市到鄉村,從過去相對優越的生活條件到普遍艱苦的生活環境,從以往基本沒參加過體力勞動到長年累月地干各種農活,所有這些轉變的跨度都是很大的。但他很快就融入了陜北農村新的環境,自覺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練,同鄉親們一起勞動、生活,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成了村里的壯勞力和種地的好把式。
到知青生活后期,絕大部分知青都離開了,而習近平總書記因為父親受到迫害而走不了,以至村里最后就只剩下他一個知青。面對當時的情況,經過認真思考后,他想的不再是個人的命運和前途,而是怎么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讓群眾的生活好起來。在擔任梁家河村支書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設沼氣池,解決了當地缺柴燒的問題;還辦了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以及磨坊等,切實解決了村民們一系列的勞動和生活需求問題。正如梁家河村民所說的那樣,“無論近平當年是我們村的支部書記,還是現在是全黨的總書記,他的心一直都在我們老百姓中間。”七年的知青歲月,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切切實實地踐行了更好地為人民做事情的信念。
總之,陜北七年的知青生涯,是習近平總書記思考人生、思考中國、思考中國共產黨的第一站,是習近平總書記治黨、治國、治軍思想的原點,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從插隊的“好后生”一步一步成長為黨的領袖的人生起點,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