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講師
以文化自信推進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
李榆中共云南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講師
由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主辦,省委黨校承辦的云南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推進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主題專場研討會于11月3日在中共云南省委黨校舉行,省內相關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省社科聯秘書長阮鳳平、省委黨校副校長歐黎明教授分別在開幕式致辭,對增強文化自信、強化文化擔當、推進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展開了熱烈的研討,現將研討會主要內容綜述如下。
堅定和增強文化自信,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近年來重要的治國理念,是對先前提到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補充和提煉。“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當前提倡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關于文化自信的邏輯前提,普洱市委黨校教師李禮認為,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二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新時期文化自信的邏輯前提,始終是自信的文化,始終是自覺的文化,始終是自強的文化。探討文化自信邏輯前提的落腳點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因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集中體現了人民性,只有堅持文化的人民性,才能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的基礎。
當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臨的困境,昆明市委黨校教師王宣文認為,一是面對外來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沖擊,缺少文化傳承的開放意識。二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削弱,缺少文化傳承的價值意識。三是對傳統文化不加鑒別,全盤肯定或否定。四是對傳統文化認識片面化,不注重當代轉化。五是忘卻本質,屈服于功利。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尊重傳統與反省傳統的關系,處理好繼承弘揚與轉化創新的關系。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保障,優化文化法治環境。要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倡導“義以為上”的價值取向,樹立“開放包容”的文化發展觀,踐行“民本思想”的社會治理,傳承“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教師李榆認為,一是從他者的視角,要消除傳統華夷之辨觀念下對邊疆民族的偏見和歧視;從云南各民族自身的角度,要樹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二是云南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歷史大勢所趨,中原與云南在文化上的交流是持續發生的。三是要喚起云南各民族對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才能以文化自信激勵云南民族文化發展進步。
近年來,云南省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任務艱巨、文化事業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高、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薄弱等方面的欠缺。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處長李友仁就構建云南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要進一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二是大力推進文化扶貧文化小康建設。三是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四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對外輻射影響力。五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創新。六是進一步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
在省委、政府的有力領導下,通過全省各族人民持之以恒的努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蓬勃發展,成效日益顯現,有力地促進了云南經濟文化發展。到2012年,文化產業產值達600多億,占比超過GDP的5%,構建了龐大的產業結構體系,并列全國第一方陣,全國都在談論云南的文化產業。云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炎教授回顧了我國對文化產業認識的變化,他用詳實的數據梳理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列舉了云南文化產業的興衰跌宕。當前,要著力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對接國家重大工程,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積極爭取國家文化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支持。二是要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走差異化互補的發展道路,開發具有云南特色的文化產品,構建多元文化服務體系。三是要注重文化產業的均衡發展,進行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四是要客觀認識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加強亮點、特色的價值總結和宣傳,提升影響力。
云南多元的地域和氣候環境,孕育了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各民族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展示出了獨有的魅力。省非遺專家委員會副主席、云南民族大學楊德鋆教授回顧了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歷程中取得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云南非遺資源多、分布廣、類別全、歷史長、民根深、特色濃、業者多、受眾寬、與人親、影響大、價值高,但不少文化處于瀕危狀態,從業者(傳承人)及其跟習者呈漸少之勢。他希冀云南非遺保護傳承事業更上一層樓,繼續為云南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繁榮發揮作用,做出新的貢獻。部分與會學者就當地民族文化發展的現狀、經驗以及個人的思考在會上做了交流。
把云南建成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的三個定位之一。省社科院研究員郭家驥認為,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對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要深刻認識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珍貴價值。二是要用民族文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他例舉了迪慶州多樣而和諧的民族文化,經過有識之士的闡釋和黨委政府的努力,成為名揚四海的“香格里拉文化”,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三是要用民族文化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四是要用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五是要結合民族文化加強基層黨建工作,充分發揮民族干部在化解具有民族因素的社會矛盾中的獨特作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六是用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文化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覺認同。七是用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互動促進邊疆繁榮穩定。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堅持、完善、創新和發展這些經驗,為解決全國民族問題貢獻云南經驗。
文山州委黨校教師岳琴介紹了壯族坡芽歌書所蘊含的古老的百越民族文化藝術精髓的當代價值,它使文山州的壯族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和文化沉淀的民族。坡芽歌書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發展,展現出了壯族優秀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同時,針對坡芽歌書傳承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她提出了進一步促進坡芽歌書創新發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的建議。
晉寧區委書記傅希認為,鄭和七下西洋的史實和所凝聚的文化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軟實力建設的要求高度契合。晉寧區作為鄭和的家鄉,要弘揚鄭和精神、打造鄭和文化品牌,深入挖掘自身文化資源,積極傳承弘揚優秀文化精神,多措并舉推促文化產業發展。
德宏州委黨校教師楊海東認為,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德昂族的很多傳統文化傳承發生斷裂,甚至是瀕臨消亡。究其原因,是對社會發展沖突的主動放棄,是對自然環境變遷的無奈應對,是現代學校教育的潛移默化使然?;诖?,在保留和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選擇和吸納其他民族文化,是實現文化發展創新的重要路徑,但是,要實現民族文化發展創新,文化自覺是前提和基礎。
玉溪市委黨校教師胡偉與參會專家學者分享了古滇國文化衰落對文化建設的啟示。他認為,古滇文化善于吸納、融合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元素,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擁有融入外來文化的本土性創新。他分析了古滇文化衰落的原因,提出我們應該尊重和傳承歷史文化,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凝聚民族的共識,科學理性地對待外來文化的影響。
省委黨校教師陳琦認為,昆明市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存在著“建設性”破壞、體制機制建設不健全不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執行不到位、過度產業開發、碎片式開發、孤立式開發以及文保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城市記憶喪失、城市面貌同質、城市建設失調、城市形象低俗、城市環境惡化、城市精神衰落等一系列城市建設的消極后果。在此基礎上,分別從保護意識、保護體制機制、城市規劃模式與改造方針以及城市建設四個層面提出了解決途徑。省委黨校洪涵副教授介紹了法律人類學理論方法在民族法律文化研究中的運用,豐富了民族文化的研究方法和視野。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睆摹懊褡逦幕笫 钡健懊褡逦幕瘡娛 ?,云南省文化建設一路走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面臨諸多問題。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各抒己見,有成果的分享,有經驗的總結,有觀點的碰撞,積極為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建言獻策。打好民族文化牌,把加快建設民族文化強省作為培育文化自信的落腳點,謹愿研討的成果能為增強文化自信,推進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