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少就能致富嗎
李俊
有一些人把中國的貧窮落后,歸咎于“人口太多”,所以,就有人口少能致富的論調。比如有人說,中國現在人口數量要是六七億的話,生活就會富裕起來。有的觀點認為,人口越少,就越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甚至有人說,要是中國現在只有幾千萬人,僅僅依靠賣石油等資源,就能致富。
有人舉例:“只有一個饅頭,一個人吃,可以吃整份,兩個人吃,就只能吃半份,當然是人越多越窮啦。”
如果饅頭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話,當然,人越少越好。事實上,饅頭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人生產的。
有人接著問,假如1個人能生產5個饅頭,消費了5個饅頭;10個人能生產50個饅頭,消費50個饅頭;那么10個人比1個人有什么優勢嗎?
如果地球上只有一個人的話,可能一天連一個饅頭都無法生產出來。
斯密在《國富論》上說:“盡管他們很窮,一些必需的機械配備顯然捉襟見肘,如果他們努力工作,一整天下來,卻能做出約12磅的別針。以中型別針每磅約有四千余枚來計算,這10個工人每天就可做出4.8萬枚別針。如果以每個人都制作4.8萬枚別針當中的十分之一來算,等于每人每天做了4800枚別針。如果他們每個人各自獨立工作,而且未曾接受這個行業的特殊訓練,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出20枚別針,說不定連一枚都做不出來;就是說,由于適當的分工與工序組合,每個人每天能夠制作4800枚,如果各自獨立工作,每個人不但做不到那個數量的兩百四十分之一,恐怕連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做不到。”
一個地區,專業化分工越細,經濟水平往往越高。決定專業化分工程度,人口往往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一個地區人口數量過少,就無法形成專業化分工。大城市雖然人口數量很多,出行卻比人口稀少的農村要方便得多。
人口多,表面看起來占有的交通資源比較多,隨之交通資源也會比較多。
中國人口數量多,和國土面積大有關系。
要是以密度來計算,中國人口密度在全球排名第五十五位。密度比中國大的國家或者地區,幾乎都比中國要富裕。比中國人口密度高的日本、新加坡等,都比中國富裕得多,歐洲國家更是如此。
亞洲人口密度最低的蒙古,卻是最貧窮的地區。
有人說:“要是說中國人口不多,春運時,請到廣州火車站看一看。”
這種說法,早已有人進行反駁。我轉述過來:“俄羅斯有1710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4億,莫斯科依然擁擠;巴西有860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億,圣保羅和里約熱內盧一樣擁擠; 美國有930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億,紐約、洛杉磯照樣擁擠;澳大利亞有761萬平方公里,人口0.25億,悉尼也是熙熙攘攘。”
再回到專業化話題上。專業化分工,能夠促進生產率提高,能否做到專業化分工,關鍵取決于人口密度和數量,也就說,人口集中在一起,有利于開展專業化分工。
當然,并非說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很好地開展專業化分工,前提是,必須要有交換經濟存在。
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人們沒有多余產品拿出來交換,自然也不能促進專業化分工。人們能夠把多余產品拿出來交換,需要一定市場規模。如果沒有市場規模,專一生產一種產品,必然無法交換出去。如果一個村莊有30人,一個理發師就不能專一理發,因為他專一理發,很難維持生計。如果村莊人口增加到300人,或許專一理發,還能維持生計。
印刷業給了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規模經濟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印刷100本圖書,總成本需要2000元,印刷500元是4000元,印刷1000本是6000元。
可以看出,印刷100本,平均成本20元;印刷500本,平均成本8元;印刷1000本,平均成本6元。就是說,規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
生產國際化,并非人們追求時尚的結果,而是規模經濟趨勢所形成的。一輛轎車,并不是在一個國家生產的,而是各國合作生產的。
人們為何舍近求遠?這是國際化分工下帶來的成本優勢。專業化分工出現,生產比較優勢才能夠發揮。
一些觀點認為,人口少是好事,很多時候,他們忽略財富是人類創造的,單純地以為人多了,每個人分到的東西就少,沒有考慮到人少了,創造的財富變少,甚至無法形成專業化分工。
(摘自《喝茶聊天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