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熬過二戰饑荒
羊女
二戰之前,英國擁有人口4800萬,賴以生存的食物有三分之二是從國外進口的。二戰中,德國對英國進行輪番轟炸,并用海軍截斷英國的海上運輸。軍隊必須吃飽才能打仗,英國人吃不飽,不用德國人打,自己就先潰敗了。
那么,英國是如何在二戰中生存下來的呢?
首先必須讓老百姓吃飽,這是生存的根本。農業部長承擔了這個艱巨的任務,以政府的名義,額外收購200萬英畝的農田,然后組織農夫進行耕種,保障土豆、面包以及果醬的供給一直是充足的。
政府還鼓勵人民利用周圍的一切草地、后院,甚至是德軍空襲炸出來的土坑來種菜。社區不但幫助大家把玫瑰花刨掉換成生菜,而且組織大家用廚余廢料養豬。當豬養成的時候,會在公證機關在場的前提下公開宰殺,分派給出力養豬的人們。
僅僅吃飽還不行,必須讓老百姓吃好。由于食物匱乏,英國軍民嚴重缺乏維生素、蛋白質和鐵元素。政府不得不請教營養學家,如何能用盡可能少的食物保障人的營養?英國營養學家認為,品種簡單的本土飲食,通過仔細調配,足以保證英國人需要的基本健康。
經過多次討論,英國政府決定從1940年1月8日起,在全國實行食物配給制度。這套制度的核心是配給手冊。手冊上標明了持有者的個人信息,以及一系列的“食物票”。根據男女和年齡不同,每個人可以獲得指定額度的某些食物,比如孕婦和小孩可以獲得額外的牛奶票,青少年則有橙子吃,以補充足夠他們長個兒的維生素。
配給的食物越來越多,群眾開始對食物票感到厭倦,他們更希望發揮想象,自行搭配食物。從1941年12月起,配給手冊中的各種票統一變成了“點券”,每人每個月有 100分左右的點數,可以自行支配換取購買食物的權利。某些搶手食物特別貴,例如一小罐午餐肉罐頭,需要16分,加上鈔票才能獲得,一大罐則要支付54分。
至于那些有錢人家,當點券用完后,他們還可以去餐館吃飯。政府開始重新規劃餐廳的菜單,根據食物的營養和稀有度,把每種菜定性為從0星至5星不等。新的配給手冊,除了點券外,還有一些星星。政府希望通過“消費星星”的方式限制大家過快消耗飯館的物資。
除了食物配給外,政府還加強對老百姓的宣傳與指導。向婦女們宣傳的理念,食品就是她們參加這場戰爭的武器。食品部長建議使用代用品,例如用酸奶代替奶酪,用土豆泥代替面粉,用蔬菜粉代替水果,用香草加人造黃油代替奶油。那時候,肉類很少,主要來自屠宰無用的老牛,得到的堅硬、帶軟骨的牛肉,慢慢蒸煮,依然香味撲鼻。
英國農業部派發給每個家庭的“戰時菜譜”,很大程度上依賴蔬菜而非肉類。在所有蔬菜中,又尤以土豆的地位為尊。土豆既可以提供淀粉,也含有維生素 C。在嚴重匱乏水果的時代,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維生素C的來源。英國政府提倡土豆不削皮,以保存盡可能多的營養。
政府還宣傳各種飲食的做法來增加營養,比如胡蘿卜面包湯的做法等。
食物配給制雖然是食物短缺下的無奈之舉,卻讓普通英國人吃到了健康的食物,因為民眾的食物營養成分得到政府精心調配。
食物配給制的本質,是用行政手段來配置資源,最大優勢就是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應,從而保證民眾的生存和最終目標的實現。食物配給制,也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只要條件適合,它就會釋放極大的能量。
食物配給制,首先保證英國前線所需要的戰爭資源,比如汽油在開戰前五個月就受到限制,為了節省燃料,老百姓不得不啃冷面包;其次保證老百姓生存的基本需求,最重要的是,保證老百姓充足的營養需求,讓他們保持充沛的體能,為戰爭的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配給制是違反經濟規律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清楚。這只是物品供應嚴重短缺下的權宜之計,如果長期執行下去,會導致老百姓的需求萎縮,無法提供經濟增長的動力。因此,食物配給制雖然體現了人類戰勝困難的智慧,但畢竟是特殊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具有不可復制性。
(摘自《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