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與環保的戰爭
10%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 署(EIA) 數據, 美 國2015年煤炭產量降至8.97億 噸, 降幅超過10%,為1986年以來最低水平。
特朗普組閣過程反映出其決策運作和機構調整動向。其中,遴選一直和美國環保署唱反調的斯考特·普魯伊特為環保署負責人,引起軒然大波。普魯伊特是一位環保懷疑論者,否認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會導致全球變暖。他還組織參與28州對環保署的司法訴訟,要求奧巴馬政府終止“清潔能源計劃”。因而特朗普的這一任命,被外界認為是“讓縱火犯負責救火”“讓黃鼠狼負責看守雞棚”。
很多人還對特朗普選擇埃克森美孚前首席執行官雷克斯·蒂勒森出任美國國務卿感到驚訝和不解。有人說這是特朗普實現“能源獨立”的需要,讓利益集團代言人直接擔任國務卿,這樣就不愁掌握不了國務院,也不愁“建制派”不支持他了;也有人說是為了推進全球能源合作的需要,作為一家業務遍布全球的石油巨頭來說,蒂勒森與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沙特石油部長、卡塔爾王室等世界政要有著密切交往。在被提名為美國國務卿之后,蒂勒森飽受美國政界質疑,其中以環境保護組織最具代表性。同時,蒂勒森的優點也逐漸在聚光燈下顯露,成為勝任國務卿職位的重要砝碼。正如布魯金斯學會專家蘇珊妮·馬洛尼所言:“他懂得如何將美國實力和競爭力的形象投射到全球。”
當然,對蒂勒森當選的猜測都是特朗普需要斟酌的因素,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卻被業界忽略了。實際上,研究美國外交政策,如果不懂石油利益集團那就很傻很天真了。只要是共和黨執政,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一般都和石油利益集團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上個世紀60-70年代是洛克菲勒家族,后面還有布什家族和切尼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對美國政壇始終保持影響力。另一方面,提名埃克森美孚董事長為國務卿,對于新政府與化石能源產業的特殊關系具有重要政治象征意義和風向標作用。蒂勒森長期堅持倡導油氣行業自由、開放,支持利用全球貿易和跨國合作發展化石工業,他的背景與其主張,能夠為特朗普振興傳統工業和“去監管化”改革架設橋梁。
作為老牌的化石能源企業的代表,埃克森美孚不太可能為環境優先和新能源崛起搖旗吶喊。事實上,外界對該公司的非議,更多的是其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的立場。該公司前任首席執行官李·雷蒙德曾說過:“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上,我們能夠搞清楚的就是我們還什么都不清楚。”他的這套“不可知論”言下之意是,既然無法斷定二氧化碳排放會導致氣候變暖,采取強制性措施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的做法就是不合理的。這就不難理解他會對《京都議定書》深惡痛絕,并不惜給它扣上“束縛經濟自由”的帽子。在一些環境保護主義者看來,雷蒙德罪不可赦,甚至在網站上發布對雷蒙德的“通緝令”,罪名是其“對地球有罪”。
盡管蒂勒森從未在公開場合抨擊“氣候變化是偽命題”,甚至表示支持巴黎氣候變化會議。但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巨頭的代言人,指望他在國務卿崗位上全面升級能源環境戰略也不太現實。
財政預算是美國政府政策取向的貨幣化反映,它體現了政府及其財政活動范圍、政府在特定時期所要實現的政策目標和政策手段。也就是說,不管特朗普嘴上如何說自己“很大程度上是位環保人士”,但只要他真想支持環保,一定會增加其財政預算。而在3月16日白宮公布的2018財年預案中,美國環保署預算卻被削減31%,為所有部門中最高。環保署還面臨裁員3200人。這充分說明特朗普將不會在這些方面“浪費錢”了。而這一切,都會加劇環保組織與特朗普新政府之間的對抗,大幅消減環保財政預算或將成為這一對抗的導火索。
果然,預案剛一出爐不久,就引發環保組織的抗議浪潮。全球環境與發展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執行副主席馬尼希·巴布納發表聲明稱:“最新預算表明特朗普政府對于健康和經濟這些至關重要問題的忽視,這令人感到震驚。美國政府必須有足夠的資源來保護空氣、水和人民的健康。”巴布納稱,“我們正面臨二戰之后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對此不能不聞不問”。
不少共和黨人也認為預算案削減過急,不予支持。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表示,特朗普預算案不會付諸實現,并將之稱為“一場災難”。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明言,特朗普是預算案起草人,但國會才是擁有最終決定權的一方。
不過《華爾街日報》稱,事實上歷任美國總統都愿意推出一些明知國會不會通過的預算,目的是為了表明政治立場。從這個角度說,特朗普這份預算更像是政治宣傳而非最終結果。“雖然環保署預算被削減是意料之中的,但幅度之大卻令人深感震驚。從特朗普這次劇烈動作來看,他對于環保理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的敵意是深刻的,也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