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乾石
農耕社會的主題詠唱
◎ 曹乾石
河陽山歌中的勞動歌是廣泛流傳于張家港市河陽地區農人當中一種特殊的鄉土文化現象。它主要集中在河陽山周邊地區的鄉村民間。這些地區從舊石器時代就是先民的聚居地,在6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在這塊土地上耕耘、勞作、繁衍生息,在勞動中追隨節奏感歡樂高唱,釋放心中的喜怒哀樂,噴發體內的七情六欲,吟唱身邊的一景一物,謳歌周圍的民間傳說和故事,生動逼真,通俗易懂。他們的歌聲飛越了時代歲月的滄桑,一代又一代傳承,從早年最古老的《斫竹歌》,到近代的新山歌,在日積月累中匯成了河陽山歌的海洋,見證了從鄉村小調到勵志民歌的一種升華。人們在勞動的山歌聲中體驗到抑揚頓挫的韻味和甜美如詩的境界。
勞動歌起源于鄉土,產生于農耕社會,演唱者和歌詞內容都吐露著泥土的芳香,從《蒔秧歌》《搖船歌》《車水歌》《坌田歌》《捉魚歌》《排磉歌》到《搖紗經》《耥稻歌》《打米》等歌謠,唱詞均是農民在勞動中即興抒懷,隨感而發,都有著濃郁的鄉土特色。它最早流傳的一首歌,是伴隨在勞動中與勞動號子相結合的《斫竹歌》,它的歌詞是這樣的:
“嗯唷斫竹,嗬喲嗨!
嗯唷削竹,嗬喲嗨!
嗯唷彈石,飛土,嗬喲嗨!
嗯唷逐肉,嗬喲嗨!”
這首歌是完全用吳方言演唱的,每一節都體現出很強烈的勞動節奏感,歌詞豪獷奔放,落地有聲。這首山歌就是古代夷族中一支名叫干族的部落的原創山歌,直至20世紀末期,它還存在于河陽山地區,傳唱于搬移重物,挑抬農具的勞動人民中。而且有勞動號子的襯詞,有簡潔明快的音樂節奏,能唱又能演繹勞動場景。這首《斫竹歌》與傳世的古歌謠《彈歌》極其相似,是先民們原始狩獵及群體勞動中的歌唱,由于它與勞動密切結合在一起,所以一直流存到現在。在河陽山地區,民間流傳的勞動歌有上百首之多,其中收錄進《河陽山歌》集中的就有70多首。“千條塘涇百條河,山歌不斷河陽路。”無論是春夏秋冬,村間地頭,哪里有人勞動,哪里就能聽到“嗯唷,嗬喲嗨!”的勞動山歌聲。
勞動歌在《河陽山歌》中占據重要部分,它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涉及農耕社會的方方面面,內容有勞動場景、勞動甘苦、農事播種、田間谷物、風調雨順、戰天斗地等。綜觀勞動歌的唱詞內容,可分為六個部分來論述。
在刀耕火種的農耕年代,農民的體力勞動是十分繁重的,春播夏收,秋種冬管,一年四季風里來雨里去,沒有一刻閑工夫。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農民用歌聲來調劑精神,減輕勞累。像《蒔秧歌》中唱的:“蒔秧要唱蒔秧歌,兩腿彎彎泥里拖。背朝日頭面朝水。手捏鮮草蒔六顆。日落西山黃里黃,蒔秧唱歌趕幾行。一行到頭唱一曲,腰酸背痛忘記光。”《種田辛苦米飯香》中唱的:“大暑里耥稻熱難當,烏黑朧朧出工忙。汗滴耥桿衣擦干,種田辛苦米飯香。”這些山歌,一方面描述了田間勞動的場景,一方面反映出農民勞動辛苦,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一邊從事勞作,一邊唱出辛勤耕作的歌調,使繁重的體力勞動在山歌輕快節律的伴奏下,變得輕松愉快,使人忘記勞累。
勞動歌中的第二個特點是人們在繁重的勞動中,渴望愛情,追求美好幸福的新生活,用愛情的表白來振奮精神,唱出藏在內心深處的心聲,提高活力,消除勞動中的寂寞和疲勞感。搖船,是江南水鄉的一件辛苦活,社會上曾流傳“世間三樣苦,搖船打鐵磨豆腐。”水鄉的青壯年搖船跑運輸是常事,有時裝運貨物從甲碼頭搖到乙碼頭,要搖幾天幾夜。為了消除搖船的疲勞,減輕路途中的寂寞和勞累,人們一邊搖船,一邊唱起自編的《搖船歌》:“搖一櫓來吊一繃,隔河兩岸稻花香。好花落在船艙里,野薔薇花落后船棚。搖一櫓來吊一繃,水棧汰衣個好細娘。唱支山歌回對這吾,有緣有意娶回鄉。”這是搖船郎內心深處的獨白,這是對美好新生活的吶喊,一句句多情的歌詞,一聲聲求愛的呼喚,從搖船郎胸中噴吐而出,使搖船的年輕漢子沉浸在將來美滿婚姻的幻想中,忘卻了搖船的勞累和行船的寂寞,渾身增添了無限力量,越搖越有勁,歌聲伴著行船飛。
在遠古年代,農民以種田為生,什么季節播種什么谷物,做啥農活,常年累月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和做法。但許多農民都不識字,不會讀寫,記述四季農事只好用自編的口頭歌謠來替代筆記,用山歌調唱出一年四季無閑月,春夏秋冬農事忙的景象。山歌朗朗上口,好背好記,老少皆宜,這樣一代一代傳唱,用通俗易懂的勞動山歌來記述什么季節應種什么谷物,什么節令應做什么農事。如勞動歌中的《頭時黃秧》歌中唱:“頭時黃秧,二時豆,三時拔脫黃秧,種赤豆。”又如《一粒谷偈文歌》中唱道:“一粒黃谷芒又長,交只立夏就下秧。四月之中成仙草,五月端午總蒔秧。六月之中拔草忙,一交七月漸漸長。八月中秋稻做肚,九月重陽穗出娘。交只十月斫稻忙,擔繩捆扎挑上場。脫粒甩稻來軋下,黃谷落地曬太陽。石臼缸臼忙打米,打出白米喜洋洋。燒只粥飯噴噴香,敬天敬地敬爺娘。”這些通俗易懂好記的山歌詞調,唱出了一粒稻谷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提醒人們不忘當節農事,切勿錯過播種季節。
勞動歌中既有唱種田的艱辛,也有唱豐收后的喜悅。當農民辛勞一季,一滴滴汗珠換成一粒粒谷麥,享受自己辛勤勞動成果時,心中充滿了喜悅,一首首山歌噴涌而出。如《小麥偈文歌》中唱:“一粒小麥黃又黃,淘淘曬曬下磨坊。磨子牽磨牛來趕,磨出面粉白如霜。面杖下,來回趕,桿出長面銀絲樣。滾湯鍋里來撩起,醬油麻油合鮮湯。金絲爪籬荷花碗,雙手端出下佛堂。大眾吃這長壽面,年年月月保安康。”從這首淳樸的勞動歌中,我們看到了農業豐收后農民喜悅的笑臉,日子溫飽的滿足和快樂。不是嗎?那山歌中唱的雪白如霜的面粉,銀絲樣的面條,醬油麻油合成的鮮湯,荷花碗里的長壽面。在那個“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特殊年代,能吃到這樣銀絲般的東西,農民們就感到心滿意足了。又如漁民們在打魚時唱的《打魚》歌:“月上樹梢天三更,打魚起身趕頭趟。船板敲得咚咚響,大魚小蝦一網張。”這首歌既體現了打魚人的辛苦,三更天就要起身捕魚,船板敲得咚咚響。但又唱出了打魚人大魚小蝦一網張的喜悅。
在科學技術落后的農耕時代,農民種田靠天吃飯,所以農民企盼老天能風調雨順,年年收成好,吃上白米飯。如《陣頭雨》中唱道:“坌好田,等烏云,一夜陣頭雨重重。稻田變成白洋湖,開船蒔秧一輕松。”《南風吹》中唱道:“春二三月南風吹,養蠶采桑半夜起。種田勤力肯吃苦,白米滿倉最稀奇。”《靠天時》唱:“種田日腳辛勞地,東家養蠶又蒔秧。高頭車水低頭沒,年成收勢靠天時。”這一首首發自農民內心肺腑的勞動歌,唱出了農民的企盼與希冀。因為那時的農民,勞動都靠手工操作,技術落后,耕作粗糙,一遇災難,農田顆粒無收,農民束手無策,只好聽天由命。真像《坌田》中唱的:“秋雨綿綿日升東,早起坌田晚歇工。種這二畝干煞田,年年辛勞一世窮。”
《荒年山歌》是河陽山歌中獨具一格的勞動紀實性山歌,有424句。它記錄了清咸豐六年江南大旱,農民們起早摸黑戰天斗地,艱苦抗旱、抗蝗災保苗的真實狀況,是整個農耕社會遭受自然災害后農民艱難生活的寫照。山歌聲聲悲哀、句句凄苦,催人淚下,感動人心。有車水、搶水救苗、全家老小齊上陣的雄壯場面,也有在大旱的威逼下饑民挨餓受凍、賣兒賣女、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凄涼情景,這首歌是研究農耕社會農村民俗風貌與農耕生產的寶貴資料,也是農民在農耕社會中的主題詠唱,是勞動人民心中的歌。
(注:中國河陽山歌集2006年10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全集1034千字,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曾被原中國文聯主席周巍峙先生贊譽為“人民的心聲,民族的情結,國家的瑰寶,世界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