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潔
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
我國商業銀行接管標準制度研究
雷 潔
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銀行接管是銀行危機處理的一種重要的法律制度,對保護銀行債權人的利益和維持國家金融系統的安全與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立法對于商業銀行接管的標準的界定過于原則性和抽象性阻礙了該制度作用的發揮。因此,本文主要從商業銀行接管標準的立法現狀入手,發現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應的完善措施。
銀行危機;商業銀行;接管標準
商業銀行接管標準是指商業銀行在面臨危機時,銀行監管機構對其接管時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之所以要對危機銀行進行接管,主要在于銀行接管制度可能幫助商業銀行從目前面臨的困境中走出來,而這種困境通過再貸款、再貼現和同業拆借等等這些常規的方式不能解決,必須采取特殊的措施才可能走出的困境。其次維護了銀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防止銀行監管機構可能會出現的各種不合法行為,同時確保了接管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避免情況惡化,給銀行債權人帶來巨大損失的情況發生。最后,商業銀行接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的作用。
我國于2003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并于2015年對其進行了增補修正,前后兩個版本對商業銀行接管的規定是一致的,都是在其64條至68條對商業銀行接管做出了相關規定。商業銀行接管的條件是商業銀行已經或者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存款人的利益時,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對該銀行實行接管。在我國的《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在第38條重申了此制度,并且在《商業銀行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嚴重影響其它客戶的合法權益這一情形。
綜上,我國的《商業銀行法》對銀行接管的標準已經做了基礎的框架性的規定,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企業破產法》等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商業銀行接管的細節性問題做了一些規定。
我國運用接管手段解決銀行危機的案例比較少,第一個銀行接管案例發生在1995年深圳金威城市信用社,由于當地信用社經營中存在多種違法行為,造成大量資產面臨巨大風險,公布其六個月的接管期,然而不到六個月便以關閉信用社結束。另一個案例就是1998年當海口城市信用社發生危機時,海南發展銀行托管了5家關閉的信用社,同時兼并了多家信用社,雖然國家給予海南發展銀行大量的資金進行救助,但是仍然沒能挽回其關閉的命運。最后中央銀行指定其監管部門為中國工商銀行。2004年南方證券接管案,其接管的原因是違法違規經營,管理混亂。由以上案例可以總結出,我國在實踐中的接管標準通常是與違法經營和經營不善分不開的,并且應在接管的過程要充分考慮接管成本。
我國《商業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辦法》等對商業銀行接管標準的法律規定不夠具體,導致操作性不強。我國商業銀行接管標準的立法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接管標準的立法措辭不明確
從《商業銀行法》對銀行接管標準的規定中我們可以發現其接管的核心詞是“信用危機”,然而對于什么是“信用危機”和“發生或可能發生信用危機”的具體情況的判定標準并沒有明確給出,學者們關于信用危機的概念也持不同觀點,存在很大的分歧。關于“嚴重損害存款人利益”的規定存在不足,對商業銀行違法經營或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考慮不充分,也未指出“可能損害存款人利益”的問題。同時未能具體將“已經或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和“嚴重影響存款人利益”區分,對于這兩者是滿足其中之一還是兩者同時滿足也不明確,因為“信用危機”不可能是“影響存款人利益”的唯一原因。
由國家對于銀行接管的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其對銀行接管的標準設置過于抽象,不僅會造成銀行監管部門監管困難,而且也會對銀行利害關系人相關權利的行使產生一定的阻力。
(二)接管標準設置過分簡單
經濟學的學者對于“信用”的解釋可以概括為信用是以還本付息為代價的一種價值運動。然而商業銀行運營過程中,其債權債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是否被嚴重損害是我國關注的首要接管條件。事實上,除債權債務問題之外,銀行危機產生的誘因還有很多,例如系統性風險、非系統風險及其他可能存在的風險。然而,我國相應的法律條文中并未明確給出風險性因素的界定,也未考慮到其他的因素,造成銀行接管制度的適用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接管目的規定狹窄
依據我國《商業銀行法》第64條第二款規定,“接管的目的是對被接管銀行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恢復銀行的正常經營能力。”條文對于接管目的規定存在兩方面不足:一方面保護的主體范圍不夠全面。我國銀行接管標準中提到“嚴重影響存款人的利益”,只強調了保護存款者的利益,而忽略了除存款人之外與銀行有利害關系的其他主體。另一方面保護的目的過于簡單。僅注重達到“恢復商業銀行正常經營能力”的目的,事實上,在市場化運營的過程中,若銀行因為資不抵債或者流動性危機而難以正常運營時,破產也是無可厚非的。一般情況下,接管與系統性風險相關,因此“恢復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能力”并非接管根本目的。
(一)接管立法措辭明確化
建議對現有法律條文中“可能或者已經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存款人的利益”等過于抽象或模糊的詞語進行修改,我國可以借鑒美國和新加坡等國的銀行接管制度的立法,采取列舉主義與概括主義相結合的方式,使得法定接管機構在適時接管時可以在規則之下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二)接管條件設置合理化
借鑒國外的銀行接管的條件和我國少有的銀行接管案例可以總結出銀行接管的條件,具體如下:第一,商業銀行在運營過程中由于自身經營不善,面臨破產,被指定銀行接管;第二,商業銀行嚴重違法經營或者屢次違法經營,被中央銀行、監管機構、其他指定銀行對商業銀行進行接管。筆者認為在設定接管條件時,除了要考慮以上兩種情形同時應從實際成本和社會成本出發,金融監管部門在保證接管成本最低時,才可對危機銀行進行接管。
(三)接管目的的定位拓寬化
《商業銀行法》中規定接管目的是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使商業銀行恢復到正常經營能力。首先,建議應該將“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改為“銀行的債權人利益”,因為存款人只是銀行債權人中的一種。其次,應該對“恢復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能力”進行修改。在對一些危機銀行的處理上,有時與破產相比,進行銀行接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而如果不涉及系統性風險,采取破產方案可能是更為有效的處理方式,因此建議在接管目的中加入“維護商業銀行的價值降低清算損失”的條文。
[1]樂勇杰,許佳.從南方證券看行政接管[J].中國經貿導刊,2004(15):42-43.
[2]孫效敏,秦四海.金融機構接管制度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05(3):33-36.
[3]王普,汪峰.淺探我國商業銀行接管的法律制度[J].現代經濟信息,2011(21):239.
[4]呂潔.我國商業銀行接管的法律問題[J].中外企業家,2010(6):90-91.
[5]徐萍.論我國商業銀行接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特區經濟,2013(8):67-68.
D
A
2095-4379-(2017)17-0213-02
雷潔(1991-),女,漢族,陜西韓城人,經濟學學士,西安財經學院,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調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