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中共運城市委黨校,山西 運城 044000
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
李 翔
中共運城市委黨校,山西 運城 044000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在社會建設領域的重要內容。圍繞社會治理國家做了多項制度改革,但社會治理的法治化程度還不高,沒有形成完整的體制機制有效推進。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社會治理必須法治化,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才能激發社會發展活力,不斷解決社會治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化解不斷顯現的社會矛盾。
社會治理;法治思維;法治文化
社會治理法治化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下的一個重大課題,在理論探索和實踐中,必須深刻認識其重要性,對其發展中的不足進行分析,努力探索社會治理法治化推進的路徑。
社會治理法治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勢下社會治理發展的必要舉措。
(一)社會治理法治化是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要求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在重視國家治理法治化的同時必須重視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法治化。國家公權力行使必須符合法定程序,具備合理性和正當性,權力不越界,使群眾合法權益得到全面保障,公平分享改革成果,形成依法治理的社會氛圍;社會組織和個人私權利行使要最大范圍保障,法無禁止即可為,充分調動社會發展活力,才能推動社會領域規范有序又充滿活力的發展。
(二)社會治理法治化是社會轉型的要求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社會治理領域正在發生根本性轉型,貧富差距加大、社會分配不公、擠壓矛盾爆發等不斷沖擊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社會必定是法治社會。只有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這些社會發展的問題,才能解決人們關注的社會公平公正發展的目標。社會治理法治化就要通過完善立法、宣傳法治,引導大家依法依規辦事,而不是出事后找關系、找門路或越級上訪,推進社會領域權責明晰,推進社會領域改革取得實效。
(三)社會治理法治化是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要求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矛盾在社會各領域不斷凸顯,不斷通過網絡化的途徑不斷擴大影響。要化解社會矛盾一個方面是通過中國特色的制度設置信訪制度來協調,但局限性較大,容易造成矛盾的積壓或者導致矛盾處理走向人治化的方向。另一個有效化解的方式就是通過法治化的方式,通過法律制度的設置,如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把社會矛盾化解引向法治渠道解決,讓社會矛盾依法解決,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階段。法治化的環境才能讓社會矛盾更加公平公正的解決。
社會治理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進行了有力推進,但在社會治理法治化上確發展緩慢,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影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發展。
(一)社會治理中信人治不信法治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人治社會,有法律制度,但皇權權威超越了法律。改革開放的30年多來,法制宣傳教育取得一些效果,但普遍的規則意識、法治思維還沒有培養起來。社會治理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如對一些有異議事件的處理上,更傾向信訪方式解決。信訪以前一直說是老百姓提建議的地方,現在主要是維權,是公民反映訴求的渠道。在具體社會問題處理有異議時,更多選擇信訪,而不是通過法律渠道解決問題,甚至是越級上訪或去北京上訪,帶來一些社會穩定問題。
(二)社會矛盾化解中存在立法上的漏洞
社會矛盾化解是社會穩定的重點工作。在立法上也在建章立制,不斷完善法律體系,如在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方面法律制度不斷完善,一些地方性的法規也尋求社會矛盾問題的解決之道。但社會矛盾化解中卻呈現“大信訪、中訴訟、小復議”。主要原因還是立法上有缺陷,法律程序復雜,實效限制明顯,出現社會矛盾解決效率不高,不愿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社會矛盾等情況,導致社會問題的積壓,社會怨恨增加。
(三)社會組織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必須依靠的力量,能夠通過社會的力量緩解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的直接沖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激發社會組織活力,但社會組織的力量太弱,在社會組織的管理過程中,一旦社會組織出問題,有關部門就會進行處罰,嚴重者會將其取締。對于服務類社會組織,特別是一些涉外的非政府組織管理不嚴格,一些社會組織介入政治領域,甚至出現干涉到基層民主的情況。這些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社會組織不能有效發揮其緩沖帶的作用,也不利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社會治理法治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要有效解決法治化過程中的現實困境,根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形勢權利推進。
(一)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社會治理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在處理各項社會事務中需要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法治不僅是社會發展的保障,更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要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學習社會治理中的法律規范,如社會矛盾處理中的民告官,要掌握行政訴訟法的相關知識,要常懷敬畏法律之心,通過法律知識學習培養法治文化,用法治思維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堅持依法律法規辦事。另一方面要多參加法治實踐,選擇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社會問題復雜多樣,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多種,在法治社會應該首先選擇用法治方式解決,其他方式作補充,在法治實踐中不斷培養法治能力。
(二)完善社會領域立法
社會治理改革要立法先行。通過立法解決社會領域發展的基本問題,樹立在社會治理上共同的價值觀。國外的社會立法,如英國和美國,一直比較重視,解決了社會保障、社會組織發展、社會矛盾處置等問題。我們應該對現有社會建設領域的立法進行法律整理,借鑒西方國家在非政府組織、社會矛盾調處等方法的經驗,堅持以人為本、保護弱者、合理有效等原則來進行,以重大的民生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為重點,開門立法,建章立制,讓社會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
社會治理是綜合性、系統性工作,要從多層次多領域共同開展。首先是多層次的依法治理。從中央到地方到基層要通過各種形式依法維各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另一方面社會治理必須依法依規進行,尤其是教育、就業、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各個領域,有的地方在針對不同領域特點,在醫療糾紛、勞動爭議、土地房屋征收補償、環境糾紛、學生意外傷害賠償、物業糾紛等8類設立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把法治和依法調解相結合,解決了多種社會矛盾。
(四)加大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力度
社會治理應有政治治理走向社會共治,由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個人共同治理社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也把社會治理體制由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中的政府負責改為了政府主導,表述可以說是更為準確,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不是負責,而是主導,強化服務職能。在社會治理中讓公民和社會組織通過一定的方式參與,表達自身訴求,讓大家想發聲、能發聲,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去解決社會治理中的難題,共同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和法治化。
(五)在社會治理中不斷培育法治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的發展主要是立法方面成績巨大,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法治文化的培養上遠遠不夠,特別是在社會治理領域。法治文化沒有養成,法治信仰就不會形成,社會治理就會走向無序。所以社會治理中要倡導和組織各種法治文化活動,宣傳法治精神,營造法治氛圍,讓社會公眾知法懂法。
總之,社會治理法治化在各級各部門的有力推動下,正在扎實推進。要從思想上、制度上、行動上不斷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完善體制機制,才能推動社會治理法治化取得實效,進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不斷向前發展。
[1]李培林.社會政策與社會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75-78.
[2]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4(02).
[3]陸晶.我國非政府組織管理法治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
D920.0;D630
A
2095-4379-(2017)30-0111-02
李翔(1984-),山西霍州人,中共運城市委黨校函授部,主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