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遵國
江蘇宗域律師事務所,江蘇 宗域 211200
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研究
范遵國
江蘇宗域律師事務所,江蘇 宗域 211200
為了更好地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012年我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中明確規定了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一方面,這突破了傳統民事訴訟解決私人權益糾紛的局限;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條文規定的過于簡單,使消費者公益訴訟在具體操作方面存在諸多法律上的空白。
消費者;權益保護;訴訟制度
本文從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角度出發,從“三鹿奶粉事件”入手看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進一步分析這一制度現狀與不足,如:原告主體資格受限、訴訟費用分擔不合理、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完備。
(一)消費公益訴訟典型案例——“三鹿奶粉”侵權事件
回顧2008年熱點新聞也是一起典型的群眾性公益案件——“三鹿奶粉”侵權事件。當時,全國各地陸續出現了大量的“結石寶寶”。經調查,這些患有腎結石的寶寶都是因為服用了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所導致的。這起侵權事件共導致29.4萬名兒童患病,其中6名兒童死亡。直至2009年3月,患病兒童的家長通過法律途經起訴三鹿集團才在法院立案,卻也只是分別立案。2012年12月25日,法院受理了三鹿集團的破產申請。按照《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債權人可以就訴訟、仲裁未決的債券進行申報,但是由于本案案件之初法院不受理相關民事賠償案件,廣大受害者的債券數額無法確定,而且,沒有法院的相關裁決文書,他們根本無法申報,即使申報成功,作為債務人的三鹿集團也不能向個別債務人進行償還。這意味著三鹿集團一旦進入破產程序,廣大嬰幼兒受害者的長久善后以及復雜漫長的賠償將更難得到實現。
(二)傳統訴訟救濟不足
在“三鹿奶粉”侵權事件中,除了患病嬰幼兒的利益受到侵害外,還有許多潛在的不特定的消費者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這是一起典型的群體性公益案件。雖然許多受害者運用訴訟方式進行了維權,但存在很多障礙,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訴訟主體的資格受到了限制。根據我國新《民事訴訟法》中有規定,但代表人訴訟制度,代表人是由所有當事人一致同意選出的或者由法院與當事人協商確定的,所以在不特定多數人受侵害的案件中存在難以選定代表人的狀況;二、舉證責任分配不均衡。按照我國“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由于信息不對稱加之作為受害者的原告缺乏專業知識,在收集證據方面容易出現舉證不能的困境,也就喪失了勝訴的可能。三、訴訟費用分擔的不合理,訴訟成本過高。
(一)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的現狀
我國雖然在法律規定上賦予了消費者一些特殊的保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消費者受損害的現象仍大量存在。具體表現為:①部分壟斷行業和公用行業的經營規則有失公平以至于在這方面消費者受侵害的糾紛增多。②網絡消費侵權案件增多。比如:消費者預付款后未能按時得到商品、消費者實際拿到的物品與網上的宣傳不符;③新興的事物的出現也帶來一些非傳統方式的侵權案件。
(二)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的不足
1.原告主體資格方面受限
訴訟當事人是訴訟的核心角色,如果沒有當事人一切就無從談起。新法的規定突破了傳統當事人理論對原告資格的限制,但原告資格問題仍未能很好的解決。
(1)法定機關的具體范圍存在爭議。根據新《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具有原告資格,但是法律并沒有明確是哪些機關。
(2)有關組織的范圍沒有明確。新法賦予消費者協會等有關組織原告資格,但對于消協以外的有關組織,立法規定過于模糊,缺乏明確的范圍,也沒有建立配套制度。
(3)公民個人被排除在外。公民個人是消費者公益訴訟的實際受益人,將其排除在主體范圍之外并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2.訴訟費用分擔不合理
按照我國傳統的訴訟費用制度,訴訟標越大的案件,訴訟費用越高,在受理案件之初,法院并不知道結果如何,于是就讓起訴方預交訴訟費,最后由敗訴方承擔該筆費用,具有懲罰性。然而,在實踐中,勝訴方想要取回訴訟費用必須向法院繳納執行費用,此時假若敗訴方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法院被執行難的問題困擾著,作為勝訴方的消費者不僅短時間內得不到相應的損害賠償,還喪失了訴訟本錢,就增加了自身的負擔。
3.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完備
大多數侵害消費者公共利益的案件中,容易出現主張者缺失的問題。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案件中,被告通常是具有一定財力、物力的集團性大企業,被侵害的消費者卻是分散的、單薄的個體,高額的訴訟費用以及復雜的調查取證工作會使受侵害的消費者放棄訴訟。趟若沒有有效的激勵措施,無論是否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個人或組織都很難發揮原告的作用。在設立激勵機制的同時,也要限制訴權的濫用,二者相輔相成。
(一)原告資格制度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完善是構建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制度的基礎,是維護消費者公共利益司法之路的墊腳石。
詳細來說,擴大消費者公益訴訟原告范圍至:(1)消費個人。在消費侵權案件中,消費者作為最先受到侵害的人,他們能真切的體會到侵權帶來的傷害,也更加了解案件的真相,若賦予消費者以訴權,他們可以及時地通過向法院訴訟維護自己的權利。(2)消費者公益團體和組織。依據我國立法實際,即使是作為最具消費者公共利益代表能力和資格的消費者協會,也無權為消費者公益起訴,只擁有支持起訴權。消費者協會和其他團體的原告資格可以使監督權獲得司法權的支持。(3)有關的國家行政機關。國家行政機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作為消費者公益訴訟最有力度的原告,能夠更加有效遏制經營者和服務者侵害消費者公共利益的不法行為,維護消費者公共利益。(4)檢查機關。在案件嚴重損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但無人起訴或者不愿起訴的情況下,為了迅速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該賦予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
(二)訴訟費用制度
訴訟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個人和社會組織是否會為消費者公共利益提起消費者公益訴訟。消費者公益訴訟的費用一直是限制消費者公益訴訟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有必要結合我國現行訴訟費用制度,借鑒和吸收這些轉移消費者公益訴訟費用的方法,建立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律師和消費訴訟基金制度,有效降低消費者和社會組織進行消費者公益訴訟的費用。
(三)舉證責任制度
消費者權益糾紛有一特點,就是雙方當事人地位的不平等。而消費者的弱勢地位主要源于信息的不對稱。被告掌握絕大部分證據,并且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專業性。所以,如果要求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的起訴者按傳統的舉證責任分配模式即“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進行,因有些證據是起訴者根本無法舉出的,很多事實也就無法證明,從而消費者公共利益得不到維護。例如,欺詐故意是經營者內心深處的活動,起訴者很難了解,根本無法舉證。“讓沒有條件和方法獲得證據的當事人負擔舉證義務是缺乏公平也是無效率的”。反之,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舉證責任主要由易于掌握證據的經營者承擔,而原告只要證明消費領域的公共利益正在遭受或可能遭受侵害事實即可。若經營者不能反證自己是合法經營或者不存在因果關系,就做出對被告不利的認定。
(四)激勵與約束制度
消費者公共利益是每個消費者無論是否付出成本,都能自動享受到的利益,然而,理性消費者會減少個人為消費者公益支出的成本,等待“搭便舟”,如果消費者都等待“搭便舟”,那么消費者公益就會缺乏起訴的主體。假若不顧及原告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對消費者公益的起訴者不給予實際的經濟利益的激勵,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參與消費者公益訴訟的積極性。激勵與懲罰相關聯,我國的“單倍懲罰”制度僅僅適用于欺詐的情況下,這必然會導致過錯大小與懲罰程度的不協調。因此,消費者公益訴訟的原告激勵應與違法經營者的懲罰相結合,在立法規定多倍賠償幅度的前提下,法官可以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決定賠償的具體倍數或數額,并賦予消費者公益訴訟起訴者提抽取比例懲罰賠償金地權利。
綜上,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對我國的民事訴訟來說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它不僅反應我國的民事訴訟從單純的私益訴訟開始向公益訴訟轉變,也表明我國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日益重視。
D923.8;D925.1
A
2095-4379-(2017)30-0189-02
范遵國(1965-),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四級執業律師,江蘇宗域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