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雨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供給側結構改革背景下女性就業問題的研究
張先雨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勞動法》的出臺,雖然明確規定了就業平等,反對就業歧視,但是針對女性在就業中仍然存在著區別對待,比如工資實行性別差別待遇,職業發展機會男女存在差異,女性勞動保障不足等問題。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提出,短期內會造成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尤其是女性。針對此問題,要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
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業不平等;改革措施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提出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
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具體而言就是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興產業,向新興領域開發,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對產業進行轉型,對勞動者自身素質、創新力等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必然對就業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供給側結構改革政策中要求,推進產業結構轉型。由傳統的產業向新興產業發展勢必會使產能過剩、庫存積壓的落后產業進行升級,升級過程中會節約人工成本,減少就業崗位。改革升級過程中,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供需不協調,便會導致失業。而此時勞動者便面臨著就業的風險,與男性相比,女性失業的風險更大。
目前我國經濟處于緩速發展階段,GDP增速總體上持續回落。如此的經濟發展現狀,加上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經濟結構一直在調整,必定會縮小勞動力市場的總體就業規模,勞動力始終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此外,用人單位一直存在著性別歧視,女性一直處于劣勢的地位,這對女性就業無疑也是一大壓力。我國一直存在著男女就業二元化的就業市場分割現象,對女性的歧視一直存在,極大地縮小了女性的就業空間,結構性就業難成為供給側結構改革下的一大難題。
(二)由于供給側結構改革會對一些低產能的落后產業進行升級轉型,所以從短期來看改革會造成失業等現象。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一些產業進行轉型后會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再者改革同時會帶來許多新服務行業的誕生,勞動力需求也會增大;此外,勞動者在改革的進行當中,會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從而也一定的減少了失業現象的發生。所以長期來看改革會帶來許多就業機會,促進在整個社會的進步。
“吸引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建設運營產業園”、“支持創業”、“發展網絡經濟”等一系列措施都是針對傳統經濟的改革,新興產業的發展,對勞動者的自身素質、能力需求增多,新型行業的發展,對性別方面的要求會大大減少。因此,長遠看來,供給側結構改革會增加勞動者就業機會,拉動經濟發展,實現社會進步。
(一)完善《勞動法》,出臺專門的《公平就業法》
現行勞動法中規定,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以及用人單位錄用女職工,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的內容。①雖然法律明文規定反對就業歧視,但是由于現實生活中勞動監察部門監察不利,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必究,而且求職者往往并不會啟用法律程序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導致用人單位存在著僥幸的心理,對“歧視”一次做出多種解釋,在招用人員時或明或暗的拒絕女性求職者。
因此,出臺專門的《公平就業法》勢在必行。在專門法中明確歧視的含義,明確就業歧視的判斷標準,確定什么樣的情況屬于對求職者的歧視,明確規定用人單位違反規定應承擔的法律后果,增大對其侵權行為的懲罰力度,從源頭上杜絕就業歧視現象的發生。
(二)以改革為出發點,完善對女性的職業教育體系
女性職業教育從社會角度來看,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促進結構轉型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從其自身來看,加強職業教育培養,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就業素質,增加就業機會。具體應從以下方面加強對女性的職業教育培養:
第一,高校對接企業,根據企業的需要培養女性自身的優勢,優化培養目標。應當注意的是在進行教育培養時,不應該僅僅針對某一職業或某一職種,而應該在教育的環境下培養女性的特殊品質,激發其內在潛質。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更要注重對女性創新思維的培養,以便其適應改革下的產業結構轉型,并避免由此帶來的就業歧視。
第二,企業同高校合作,深度培養女性求職者。除了高校要應對企業的需求進行職業教育以外,企業也應該主動地進入高校,向未來的求職者進一步表明自身的發展方向及需求,以便高校更好的進行教育,以及女性求職者自身提高素質應對企業需求。
第三,加強職業教育方面的立法,在法律層面上切實對女性的職業教育培養。社會上主流的觀點:女性最終應該從社會走向家庭。受此觀點的影響,即使高校承諾加強對女性職業教育的培養,但是現實中或許并沒有言之必行。因此,加強相關方面的立法,有助于落實對女性的培養,保障女性職業教育的獲得。
(三)抓住機遇,利用互聯網的便利
為響應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號召,河南省下發文件中提到要實行“互聯網+”行動,加快發展網絡經濟新形態,拓展網絡經濟發展新空間。②網絡經濟是一個虛擬的經濟形態,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勞動力市場分割、女性就業歧視現象,在網絡空間里很少存在,而且為大量女性提供了就業創業的空間。
互聯網時代是消費時代,是供給向需求轉變的時代。目前女裝、婦嬰用品、化妝品是網上消費量最大的商品,而女性在這方面更是擅長。女性在消費方面往往傾向于服裝、化妝品、生活用品等,而且她們善于分享,由此便為女性打開了創業的商機。
在傳統經濟模式下,往往注重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在互聯網經濟時代,注重的是針對消費者需要,抓住商機。女性天生的感性思維更加有利于其抓住客戶的個人需求,借助于科技發展,在網絡平臺上更有助于女性實現就業創業,從分發揮其自身優勢。
(四)更新就業觀念,實現創業
針對改革在短期內造成的失業現象以及社會上存在的女性歧視現象,女性就業者要轉變就業思維,實現自主創業。
第一,就業創業作為高等院校的素質培養課程,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教育,轉變大學生的就業理念,尤其是女性。針對社會上的勞動力就業現象,重點培養女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思維,將就業創業培養滲入到高等教育中,提高女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第二,在校期間,高校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增加與社會實踐的對接,讓女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拓寬女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渠道,減少其走向社會后面臨失業的風險。
第三,從女大學生自身來看,應當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創新能力。高校培育是一項保障,其自身能力的提高更是根本保障。面對“弱肉強食”的社會,抓住改革的機遇,在改革的進程中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減少失業風險。
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短期內帶來的失業狀況下,女性就業者想要減少失業的風險,必須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競爭力,在改革的進程中立足于社會。
[注釋]
①林嘉主編.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93.
②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年)的通知.
[1]林嘉.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李小彤.制定反就業歧視法律 強化女性就業創業服務[J].中國勞動保障報,2016-12-17.
[3]楊智慧,凡欣.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探究[J].高教學刊,2017-02-05.
[4]田蕾.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構建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的路徑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6).
[5]韓娜娜.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就業質量的路徑探索[J].經營管理者,2016-12-15.
C913.2;D442.7
A
2095-4379-(2017)30-0240-02
張先雨(1996-),女,漢族,河南安陽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指導老師:李彥、孫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