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思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
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
白 思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法律約束的社會,訴訟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最基礎保障,公民權益一旦失去了法律的保護,則其權利最終也將形同虛設。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完善,能夠令每一位公民的環境權益從模糊的概念變為具體可見的公民權利。本文試圖從多維度、多角度來探究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
環境資源;公益訴訟;理論基礎
訴訟是公民對于自身權利的救濟方式,訴訟機制則是一個國家的權利救濟體系,任何實體權利都需要有相應的訴訟機制加以保護才能有效的救濟權利。2015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招待會中講到,要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甚至要讓他們承受付不起的代價。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兩會中表示在新《環保法》公布后,應將《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與之不適的內容進行重新修改,使兩者保持一致。不論是李克強總理所提及的令違法企業承擔不可能承擔得起的責任,或是陳吉寧部長的法律建設觀點,皆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到中心位置上。那么,如何在理論上構建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呢?
傳統觀點認為,環境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在經濟學中,可以理解為環境是沒有價值的。環境損害大多是指對個人、單位和社會帶來的損失與傷害,而非其自身的損害,因此在計算環境資產價值時,對環境本身的損害就往往被忽略或者不予計較。隨著環境保護的越來越被重視和環境問題的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個人意識到環境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環境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類成本,被更多的企業提及和重視,損害環境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環境的價值也在不斷攀升。因此,完全有必要將環境資產價值納入市場化運行過程,對環境資產價值科學計量,以求環境同人文經濟社會共同發展。
環境資產具有不可逆性,其變化必須符合生態環境平衡規律。從資源稀缺的角度分析,環境資產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擁有、使用乃至破壞它都必須付出代價,由此形成環境資產的貨幣化價格;同時為了合理配置開發這種稀缺資源,也很有必要對環境資源進行貨幣化計量。從資源補償角度來分析,環境資源的形成過程非常緩慢,如果人類對環境資源的一切利用活動超出了其承載能力,要修復或者更新環境資源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動,體現在環境資產上就是貨幣化了的價值。環境資產由于具有了價值屬性,對其保護也越來越具有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
17世紀至19世紀末,資本主義發展經歷了第一個階段——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倡導自由主義,在政治上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等符合當時政治經濟形態的口號,反政府干預和集體主義,極力推崇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對個人利益的保護達到空前的程度。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后,大資產階級和壟斷集團要求加強對經濟的控制,突出國家的作用,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和出發點的立法精神也被國家主義所取代。為緩解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矛盾,維系自由平等的競爭秩序,建立起符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經濟方面進行了大量立法。它強調社會秩序,強調利他主義,強調政府介入公共事務,強調社會福利的推動。這一思潮的興起,引發并促進了普通民眾維護公共權益的愿景。
社會法學派作為當代最有影響的西方法學流派之一,是在社會學的產生與迅速傳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主張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法律方面的問題,其產生的背景主要是西方社會的社會問題與矛盾、價值觀念由個人本位主義向國家本位主義的轉變、批判法學的出現等幾個方面。它強調法律根源于社會利益,法律應該注重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而非個人利益。社會法學及其各種流派的產生和發展對公民環境公益訴訟的興起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為公民環境公益訴訟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環境權的提出
19世紀60年代,歐洲人權委員會收到一起關于聯邦德國的醫生向北海違法排污行為的控告,認為此行為違反了歐洲人權法案中關于維護環境的條款,這一控告行為已不僅僅屬于環保的范疇,而是引發了一場環境權是否應被列入人權范圍的大討論。①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在良好環境中生存是人的基本權利,不能被剝奪。環境權益是社會公眾權益,政府應加大對環境污染者的懲罰力度,擴大環境訴訟的主體范圍,達到保護環境的共同目的。環境資源作為人們的共有財產奠定了環境權的理論基礎,環境權作為一種基本權利是社會公眾所固有的應然性權利,需要法律的支撐和認可,從而將其轉化為實體性權利,以此來保證公民環境權的法律實現。
(二)訴訟法基礎
根據傳統訴訟利益的思想,對環境問題進行審查將會由于權利內容不清晰、權利主體不明確等原因而使原告處于不利地位,從而使新型的環境糾紛無法納入現行的權利體系中。訴訟制度可以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司法制度是否公正的標準,可以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民主和法制觀念是否深入人心。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正是公民或社會組織通過啟動訴權這一程序性權利來實現自己維護社會公共生態環境資源的實體性權利,是一個程序價值的選擇與實現過程。
[ 注 釋 ]
①陳泉生.環境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1.
D925;D
A
2095-4379-(2017)18-0248-01
白思(1986-),女,陜西寶雞人,民商法學碩士,寶雞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