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姍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決議行為與法律行為的辯證分析
孫麗姍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我國決議行為面臨法律規制的漏洞,未來的民法典亟需決議行為制度的完善。決議行為與法律行為的辯證分析,無疑是分析決議行為與法律行為關系的問題。決議行為是從法律行為中分離出來,還是仍然囊括在法律行為中。因此,對于決議行為與法律行為的辯證分析仍是重中之重。
決議行為;法律行為;辯證
(一)決議主體的特殊性
決議行為是指多個民事主體在表達其意思表示的基礎上根據法律規定或章程約定的表決規則做出決定的民事行為,如公司股東會的決議等。①故決議行為的主體是民事主體。根據《憲法》第111條和《村民自治委員會組織法》第2條得知,村民自治委員會的決議應屬決議行為。但村民自治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既不是自然人、法人,又不是其他組織。可見,把村民自治委員會的決議以為是決議行為難免有所牽強。決議行為的主體很難適用法律行為的主體理論,需把決議行為從法律行為中抽離出來。
(二)決議行為不適用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理論
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旨在引起一定私法效果的表示行為。意思表示的內容主要有意思自治和意思瑕疵兩個方面。對于意思瑕疵理論,學者們基本達成一致觀點,均認為不適用決議行為。在此也不贅述,主要討論意思自治在決議行為的適用問題。
決議行為是根據法律或章程的規定采取多數決機制做出的行為。多數決初始最早起源于政治民主,但對少數人的傷害仍是技術上無法避免的缺陷。每個人都能實現意思自治,這是一種令人神往的事情,但是當這種童話不能實現時,它盡量調和各方的意思,最后以少數人的意思自治為犧牲品,而讓多數人實現他們的意思自治。②很明顯,少數人的意思自治被大多數人的意思表示所吸收,最終以體現多數人的意思表示告終。這與意思自治理論相背離,意思自治要求每個意思表示主體的意思都要完全體現,不能被吸收或被忽視。而意思民主的產生是意思互動的結果,甚至決議行為形成過程也是意思互動作用的結果。既然是一個新的意思表示,跟先前的意思自治脫離了聯系,即使殘留意思關聯,也成可有可無。
故法律行為的意思自治理論不適用決議行為。更何況,傳統理論將兩者混同起來造成很多弊端,比如忽略決議行為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造成決議行為有決無議。因此,要將決議行為從法律行為中分離出來迫在眉睫。
(一)決議主體的轉化
從上文得知,決議的主體須為民事主體。決議主體與民事主體會出現混同,但是仍然會存在不一致的時候,需要決議主體根據具體情形進行轉化。仍然以村民自治委員會為例。村民自治是村民個體的自治,村民自治委員會只是接受村民集體授權具體行使自治權的一個群眾性的組織。也就是說,村民的自治是村民自治委員會執行村民決議的過程。在此情形下,村民自治委員會對公益事業興辦方案、土地承包經營方案、集體收益使用做出的決議均可認定是決議行為。無疑,決議主體的轉化是解決民事主體與決議主體沖突的可行途徑。
(二)決議行為適用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理論
烏爾比說:“團體中多數人所為任何事情,都是全體人的行為。”③決議行為是團體意志的體現,至于采取的多數決的表決制度,無疑是團體內部利益均衡的結果。多數決不單單包括人數多數決,還包括資本多數決。多數決的決定是根據程序正義產生。程序正義不僅要求決議的程序正義,還要求決議的內容正義。很明顯,多數決沒有強調決議內容實質的公正,更不能代表公正,只是各種利益最終妥協的結果。
決議行為的產生有兩個階段:第一個是意思表示階段,具有團體屬性的社員內部做出的意思表示依據各個社員間的意思自治形成。社員間充分自由的表達自己意思自治的需求,即使會形成多數人的意思自治和少數人的意思自治。并不妨礙意思自治理論在此階段直接體現;第二個是意思形成階段,社員成員做出意思表示后依據民主制,在程序正義的保障下,通過少數服從多數做出決議。在此階段,有人認為這與意思自治理論相違背,每個表決權人的單獨意思表示轉化為團體意思表述,意思自治要求表決權人意思自治充分自由體現。貌似這意思自治理論在此無直接體現,事實上是它的間接體現。決議行為的產生并不是社員獨立意思自治的簡單結合,是孤立的意思自治向團體意思表示的轉化,但以社員的獨立的意思表示為基礎。否則,決議行為的產生必然脫離決議主體意思自治表達。
[ 注 釋 ]
①王雷.論民法中的決議行為從農民集體決議、業主管理規約到公司決議[J].中外法學,2015(1).
②陳醇.論單方法律行為、合同和決議之間的區別——以意思互動為視角[J].環球法律評論,2010(1).
③江平,米健.羅馬法基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70.
D
A
2095-4379-(2017)18-0271-01
孫麗姍,甘肅政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