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杰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
馬克思的社會個人思想
趙英杰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馬克思的社會個人思想從產生到成熟有其歷史演進過程。人的本質作為一種“類”的存在,需要社會實踐作為人與社會關系建立的橋梁;提出“現實的個人”的規定性和人本主義思想;資本主義私有制在束縛社會個人的同時又在為打破這種束縛提供了物質準備。本文探討了馬克思社會個人思想的歷史演進、哲學原則和現實啟示。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才能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輝煌。
社會個人;實踐;人本主義思想;現實啟示
馬克思的社會個人思想是包含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為一體的科學概念。只有將人的社會性和自然性統一為一體,個人才能實現自由自覺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工人勞動被異化,人也被異化為“非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只有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個人才能實現獨立的全面自由自覺發展。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指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把個人與社會聯系起來,研究人的實踐活動及其社會關系。費爾巴哈認識自然界中沒有擺脫動物特性的人并不是人的本質;脫離了與他人的社會聯系只能是純粹生物意義上的人。但他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承認世界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看不到人的本質。在自然觀上,費爾巴哈是一個反對宗教神學的唯物主義者;但在歷史觀上,他是一個否認人的感性實踐活動、難以解釋現實生活問題的唯心主義者。馬克思認為人類實踐活動是社會性活動,是“社會化了的人類”所進行的社會實踐,費爾巴哈的抽象個人實際從屬于一定社會形式。客觀物質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的認識客體,人的認識活動反映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實踐活動是具有意義和價值、溝通主客觀、個人和社會的橋梁。人類精神文明的初始就是使現實社會的個人實現自由自覺認識客觀世界,通過自身主體性褪去粗鄙荒蠻的原生動物性;通過需要和需要被滿足實現人類主體性地位,使客觀對象成為自身實踐的改造對象。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之所以新,就在于他的立腳點是社會化了的人類。
《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出“現實的個人”概念。單純的生物個體和純粹的意識主體不能獨自領導歷史的發展,只有實現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從屬于特定歷史階段和社會環境、參與社會實踐的現實的個人才是歷史的推動者。《德意志意識形態》定義“現實的個人”是“歷史活動和物質生活的條件,包含原本已經擁有和后經實踐創造出的物質生活條件。”①物質生活不是先天就有的原生自然環境,而是人類生活、參與實踐的被改造了的世界,帶有人的印記的世界才是人類的存在基礎,并從根本上規定著人。現實的個人在生產中緊密聯系并結合成生產關系,這種社會生產關系實現了各司其職的社會分工,處于某種社會關系的鏈條中,成為社會的存在物,隨著歷史境遇的變化,其感性實踐也在生產方式的不斷更迭中演進。考察個人的現實活動和物質生活環境,揭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神圣家族》提出人本主義思想。《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其理論深度也高于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人本主義思想把唯物論、辯證法和實踐第一性原則結合起來,以現實社會的人和社會實踐為出發點,注重人的現實生活和需求;這種思維方法貫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全局。人本主義思想擺脫了黑格爾哲學的抽象思辨性,把哲學從思辨的天國拉回到現實的人間。通過研究現實生活中的猶太教徒來揭露出猶太教的秘密,看到猶太人宗教外殼下的精神實質,找出猶太教義中世俗經驗的實際內核,剖析這種真正的社會形式掩蓋宗教本質內核的原因所在。馬恩就是通過研究特定具體條件下的人的社會環境,批判出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抽象性。肯定物質利益的歷史作用,利益是推動人民參與歷史的內在動力。人民對歷史的追求源自其對利益的追求。
《資本論》提出重建個人所有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摧殘人的心血智慧和生命健康,無止境的瘋狂追求價值最大限度的增值,毫無下限地迫使工人生產出盡可能多的利潤。馬克思認為未來社會將會揚棄異化勞動和資本,把資本家對勞動的“孤立的異己的單個人的所有制”改造為“聯合的社會個人的所有制”,全面釋放個人能力,拓展個人社會關系,實現人的個性自由,擺脫勞動、生產力等制約因素,由受依賴受控制的狀態到實現對物的獨立性再到個性實現真正的解放。《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指出最初歷史時期中進行生產的個人是不獨立的、從屬于更大的群體的,而十八世紀的市民社會形成社會結合的各種形式,如此形成的社會關系是達到私人目的外在必然的手段。“基本前提是流通主體生產交換價值,這種社會規定性的產品是在一定歷史形態分工下的生產,從屬于那些已成為社會個人、成為由社會規定的個人的歷史條件和關系中”②可見,生產是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是社會個人的生產。至此,馬克思關于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思想到此真正成熟。
確立了主客觀結合的方法。人的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雙重特性。馬克思把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為區分人與動物的標志,揭示了人與世界的相互關系。自然界是先于人而存在的第一性,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是第二性;人依賴、改造、利用自然界,使自然界為我所用;實踐是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溝通的橋梁,是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相互結合產生的活動結果。
確立了人的實踐性特點。實踐活動改造外部客觀世界,也改造著人類本身,使人作為靈長類動物成為世界的主宰。馬克思用實踐觀點理解人的本質,把人看作是實踐中可以自由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人,使哲學成為改變世界、研究人、為人服務的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活動為出發點來研究人,關注人的現實環境,注重環境對人的影響,強調人的自覺能動性。
實現了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哲學的真正功能是改變世界,實現理論和實踐的自我否定。人類由受必然規律制約進入到真正的自由自覺,實現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達到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理想追求,實現大無畏的為全人類服務。隨著人類的發展與完善,馬克思的社會個人思想必將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源源不竭發展。
立足于社會主義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由之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人的異化過程是現實客觀的,在私有制社會下凸顯異化的本質,通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系列活動實踐來實現。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勞動的歷史,人類勞動異化的歷程是人類異化成為“非人”的前提,批判這種異化,實現辯證的否定就要研究孕育人類異化的土壤,社會關系自身具有批判繼承的因素。人對自己實現真正自由自主的掌控,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可以使自我發展更加全面。改造客觀對象性的世界,找到社會實踐條件中推動個人異化的因素,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進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終極目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人的本質異化揚棄是通過辯證的否定使個人實現全面發展和個性自由,從根本上實現對人本質的真正占有,實現對人的本質的完全自然的復歸。通過從低級到高級、從肯定自我到否定自我再到肯定自我,豐富發展了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終極目標就是自我解放和自我實現。因此,要促進人的個性能力的全面自由發展和社會關系的發展,促進人的能力實現全面、自由、充分、普遍、公平地發展,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以期實現更高級的未來的共產主義的社會。
[ 注 釋 ]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A
A
2095-4379-(2017)18-0293-02
趙英杰(1993-),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