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驍樺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論大眾化背景下美聲的發展
吳驍樺
(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美聲從開始流入我國到普遍流行已經經歷了幾十個年頭,并且這些年美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豐富和發展,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美聲在我國享有較好的口碑。但是縱觀美聲發展的過程,也能發現其缺陷。其中美聲發展最大的阻礙就是受眾有限,再加上美聲的發源地是國外,可能因為語言或者是文化的差異,導致美聲在中國的發展道路相對崎嶇,并且這種文化的隔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美聲的推廣。本文就針對當前大眾化背景下,對我國的美聲唱法發展進行研究,并根據制約其發展的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為相關工作者的研究提供借鑒。
大眾化;美聲;發展;對策
美聲在中國之所以傳播受阻,不僅是因為其文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大差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美聲的唱法不同所致。美聲相比于傳統的唱法有很大的差別,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步伐明顯加快,在對音樂的需求方面也更加趨于娛樂化,對于這種較為古典的美聲唱法卻不怎么感興趣。再加上美聲需要人們具有一定的欣賞能力,否則將無法體會到其中的涵義,現在很少有人會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這些古典的唱法,因此其受眾群體也在逐漸變少。盡管如此,美聲作為一種經久不衰的經典唱法,卻沒有因此停止其大眾化的腳步。
美聲誕生于十七世紀的意大利,它主要就是伴隨著歌劇的發展而逐漸生成的必然產物。美聲就是歌劇長時間在舞臺的表演過程中演化而來,這種唱法與技巧在數百年的發展中也不斷得到完善,早在十八世紀,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始重視美聲唱法,并且這種唱法對于音樂的創作具有很大的價值。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得益于音樂劇的產生,美聲和流行音樂進行了融合,這種產物既具有美聲的端莊典雅,又將流行音樂中的通俗格調充分表達,而且再加上流行音樂的體裁多種多樣,風格不拘一格,因此使得當時的美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很多美聲都將一些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蘊含于其中,并且在當時是人們審美的主流方式,因此美聲也衍生出來了一系列產物,如音樂電影就不僅更加貼近生活,通俗易懂,而且還具有一定的鑒賞性,讓人欣賞之余不失娛樂,也正是因此美聲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世界上三大輕音樂團通過了通俗音樂交響化以及古典音樂流行化的發展,不斷將音樂的內涵進行創新,其中的美聲和爵士、鄉村等類型的音樂進行融合創新,從而開創了美聲與傳統、古典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演唱方式,這種大膽的創新賦予了美聲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新的生命力,使其不僅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觀賞性,還具備一定的商業性。在之后的九十年代,著名的“古典音樂劇唱法”就風靡了整個歐洲的音樂市場,不僅在各種獎項上得到了證明,還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也正是因此,美聲唱法的傳播更為廣泛。
美聲在我國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運動,并且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國內出現了很多音樂學府,為美聲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物質基礎,加上前些年相關產業的發展勢頭正猛,使得美聲的發展進入了繁榮時期。期間很多較為著名的美聲演唱家的出現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其發展和大眾化。近些年,相關工作者也在努力研究美聲唱法,并且希望其能夠與傳統的唱法進行結合,從而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比如我國的美聲歌唱家廖昌永就針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努力,更為大眾所熟知的就是阿寶在星光大道上的《山丹丹花開》,這也是阿寶的成名曲,不僅唱遍了大江南北,更是將美聲與通俗唱法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從而將其不斷大眾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大眾化的背景下,美聲在國外與在國內的發展歷程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在其大眾化的歷程中,還是有很多過程是相同的。首先美聲出現于形式高雅并且內涵深刻的音樂劇,但是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都需要經過一些較為通俗的唱法來將之更好地表現出來,因此就可以看到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優點和缺點都是依托而生的。美聲的存在還能更好地為人們的音樂創作提供靈感,尤其是在歌頌贊美的歌曲中,美聲幾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但是由于其本身的一些原因,它并沒有成為時代的主流。但是在美聲處于大眾化的發展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將其傳播,就需要把握好度的原則,從而在保證其基本前提的基礎上實現美聲的發展。
熟悉美聲的人都很了解,當前很多愛國的歌曲都是通過美聲進行演唱,這種唱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宣傳了美聲,促進了美聲的發展。但是在大眾化背景下,美聲的發展既迎來了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因此美聲就應該在新的時代謀求發展,從而獲得更多的標簽。對于新時代下美聲的傳播與發展,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建議。
(一)美聲與流行音樂相結合
這種方法也是更好地借鑒歐美美聲在早期進行傳播的一種主要方法,當時就是通過較為古典的音樂與流行的音樂進行結合,并且這種結合總是能為古典音樂注入新的能量,使其煥發活力,比如前些年在春晚上宋祖英和周杰倫進行合唱,雖然唱的歌曲在其本身的涵義上并沒有較大的改變,但是這兩種唱法的結合還是讓觀眾耳目一新,并且收到了很好的反饋。古典音樂的特點就是能夠通過音樂讓人得到放松,即使是在緊張的環境中,通過古典音樂中蘊含著的厚重感與嚴謹性,也能夠讓人身心愉快,也正是因為美聲很多都是大師之作,因此多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價值與創作背景,一般人難以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更有甚者會對其產生排斥感。更適合美聲發展的就是歌劇高速發展的時代,并且當時處于十七世紀,人們也都很喜歡美聲演唱,其發展中憑借著一定的群眾基礎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當前社會,人們對美聲的欣賞有了很大的變化,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人們對于音樂的欣賞方式產生的改變。現代的生活節奏較快,人們生活與工作的壓力也較大,因此在欣賞音樂時也主要是以放松、娛樂的方式為主,對于那些需要仔細琢磨、鑒賞的美聲當然就沒有太多精力去研究了。在加上科技與相關電子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美聲的發展之路也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因此想要處于大眾化背景下的美聲更好地發展,就需要將其與流行音樂進行結合,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只有緊緊抓住大眾的需求,才不至于被時代的洪流淹沒。
(二)美聲與我國民族音樂相結合
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并且由于美聲這種唱法是一種舶來品,因為文化的不同與民族音樂顯得格格不入,因此其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也較為艱辛,不是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美聲唱法的主要優點就是能夠發揮出人聲音內在的魅力,更好地將人聲的潛力激發出來。美聲發展至今早已經成為較為完整的流派,并且也正是因為美聲與我國不同民族音樂的發聲特點相融合,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流派。根據美聲的發展特點,可以將美聲與我國的民族音樂進行結合,發揮出二者的特點,從而更好地實現美聲在中國的傳播。將美聲的音樂風格民族化,也可以將民族音樂美聲化,因為音樂的流派只有在不斷地創造中才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也只有經過不斷地創作與融合,美聲才能更好地迎合時代的需求。
此外還可以借助以上特點將美聲與我國戲曲進行融合,因為戲曲在我國更被人熟知與喜愛,能夠將二者融合,既是藝術上的創新,也是對美聲于戲曲的促進,通過擴大演唱者的聲域,美化唱腔,從而更好地優化其聲音的感染力、穿透力,讓自己的嗓音更加清晰、嘹亮,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熟知美聲,喜愛美聲。
雖然的確像很多人說的那樣,藝術無大事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國家經濟的發展上更為重要,但是數百年來,仍舊有很多音樂家為了美聲的發展,貢獻出了畢生精力,也正是有了這些音樂家的努力,美聲才能發展至今并仍然煥發出耀眼的光彩,而不至于被歷史的洪流堙沒掉。美聲在我國發展只有一百年左右,其發展的道路還有很長,并且在前方或許有著更難的路要走,因此就需要相關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精力。
[1]于艷.高校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眾文藝, 2015(09).
[2]王超.淺談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J].音樂生活,2007(07).
[3]劉佳.論示范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8).
[4]孫藝銘.情感培養在音樂教學中的意義與開發路徑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3).
J6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