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蓉蓉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體態律動訓練對提琴演奏教學的啟示
何蓉蓉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0)
體態律動教學法是達爾克羅茲理論中最具成效一種音樂教學法。作為已發展的一門獨立學科,通過將“身體動作”與“韻律感”的結合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創造力。本文將根據提琴類樂器演奏教學的現狀,結合體態律動的主要內容,將體態律動和提琴演奏教學法結合,通過分析介紹體態律動在演奏前呼吸放松、矯正準備工作和演奏中節奏上、演奏力度上,音樂風格上等方面運用指導學生通過身體律動表達音樂,訓練學生身體節奏感和樂感。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提琴演奏教學
十九世紀,愛彌爾·雅克·達爾克羅茲在瑞士日內瓦音樂學院擔任音樂教授。1892年,達爾克羅茲在進行試唱練耳和和聲學課程的教學之,他發現很多學生的演奏技術和演奏時對音樂的內在表達之間存在嚴重的脫離。很多學生的演奏技術可能比較高超,但是在節奏細節的掌握上卻顯得尤為不足。達爾克洛茲甚至認為這些學生連最基礎的節奏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種情況的出現顯示出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潛在漏洞:技術和情感的分離、音樂符號和實際演奏的區別、學生內心沒有節奏感等,音樂的學習變成了機械化的模仿。對此現象,達爾克洛茲談論到:“傳統的器樂教學必須在樂器上學習的觀念已被打破,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音樂的學習要在樂器之外去感受,應該把注意力放在音樂本身。”為此,達爾克洛茲開始了他的教學改革。剛開始時,他做了很多新的練習,把音樂的學習與身體、肌肉的反應、動作聯系起來。比如表達音階中各音級之間的音高、進行關系運用到身體中的手、臂。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與運動之間是相互對應的。音樂對應身體律動、音高對應手勢的位置和方向、音響強度對應于肌肉力度、音質相當于動作連續等。通過對學生日常練習演奏的觀察,他意識到人體本身正是表現媒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音樂的節奏可以和身體的律動相對應,人體本身與音樂也有著關聯。對此,他做了一些關于聽覺的活動和身體反應關聯之間的實驗,他要求學生在表現音樂時身體對音樂做出反應,比如課堂上學生們脫了鞋子,身體隨著音樂走動的實驗,成功發覺了“動覺”這一音樂教學上的運用,也因此創建了“體態律動學”,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體態律動法成功訓練了學生在音樂表達上身體對音樂的即時反應,更能感受節奏、力度的變化,加強了重音、小節及節拍變化的反應。使得學生充分表達音樂,對音樂體會更佳深刻。
體態律動就是用人自身的身體來感受音樂的節奏,身體狀態保持韻律感, 又稱為和樂運動。同時樂器的演奏除了基礎的技巧以外,還要恰當和身體的律動相結合。提琴演奏者的坐姿、手勢等基本動作都存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相對位置。體態律動法強調演奏之前動作的控制和反應、呼吸與動作的協調反應、大腦與身體協調之間的反應互動。為了讓學生不會因為過分“壓力”導致演奏時候的肌肉緊張,運用在提琴演奏教學上是很有成效的。(1)體態律動法強調訓練即興反應,目的幫助學生在演奏前進行一些對音樂反應的練習。同時也是檢驗演奏者大腦和身體協調直接的反應,現在大多數演奏者缺乏想象力,不具備表現欲望,少了一些個人對音樂的理解。體態律動法讓學生模擬一定的演奏環境。例如:做枯燥的空弦練習和音階練習時候,也可以想象一個環境。設想自己在一個安靜的花園里練聲,有想象有意境的練習。(2)呼吸的加入增加了音樂旋律的律動感,從提琴的特性來看,呼吸不會直接參與演奏之中,提琴演奏樂句的更換通常是通過運弓來表現的,在提琴演奏中呼吸不像管樂直接應用。大提琴呼吸都隱藏在運功之中,所以經常被忽略。尤其對于弱拍進入的快速的曲目,如果做不到一個樂句結束換弓時候用到呼吸,會間接破壞了樂句中的律動。沒有呼吸就沒有停頓也就破壞了的基本律動。在教學實際演奏中,首先要找到樂句的位置和相應的律動做上標記,手臂向下移動的時候吸氣,手臂向上回弓的時候呼氣放松,在下一樂句前開始時候和演奏高潮時候進行吸氣換弓,一個樂段結束時候呼氣。呼吸對于一段音樂速度的變化也起到了作用。一般吸氣選擇在音樂速度較快的時候,而音樂速度較緩慢時選擇呼氣。體態律動法將自然地生理呼吸和演奏中的呼吸相結合,提琴演奏中持續的呼吸又是通過運弓和換弓的連接來表現。(3)體態律動法里談到音樂中的節奏和力度要求整個肌體包括大腦都要做出反應。提琴演奏者也需要整個肌體做出反應,持琴時候重心向前靠,身體挺直,兩肩放松后傾,在開始演奏前保持持琴的一個靜止平衡的體態。同時左面從大腦出發,手和指把握弦上的音準點,右面從大腦到肩、肘、腕、手,持弓的力點,每一身體部位都要做出反應。拉弓的時候,身體變得挺拔向前,力和氣息的支撐點從后臂慢慢的向前臂伸展運動,手腕自然的伸屈,手腕在弓根時抬高弓尖時候緩慢放低,使得運功力量平衡足夠維持到弓尖。為了平衡手腕和手指的壓力,很多演奏者充分利用身體動作經常本能使上臂肌肉微微向肩部收縮,減輕臂的力量同時也不改變臂的位置。
(一)體態律動在演奏力度上的運用
在音樂的表達上,演奏力度十分重要。演奏力度決定了提琴演奏的強弱,而身體律動的幅度在演奏力度上起到了關鍵作用。一般樂曲力度較大和速度較快時候,身體的幅動變化的較多。演奏力度發生變化時候整個身體體態開始遷移,左手跟隨節奏的律動有規律的靈活有力的抬指打指,右手手臂從肩、肘、腕傳遞到手和手指上是流動的,在提琴運弓時候的力更多地跟隨節奏需要橫向的流動的力量,弓是根據手臂運動而走的,而不是把力量一味的沉下去,這樣會造成過分的壓力,而導致手臂僵硬發出不悅耳的聲音。整個體態的律動是張弛結合,緊張和放松貫穿著的,任何一個動作出現僵硬不流動都會造成音樂的優美性缺失。在演奏時如果要加大演奏力度的時候,要靠改變運弓速度或移動弓子的觸弦點來增加壓力。整個手臂的重量向下,身體的重心向琴弦移動,觸弦點靠近琴馬,調動全身的力量投入進去。同時,在演奏手型不改變情況下,手指關節進行微微的調節,肌肉需要產生力量,臂伸展動作方向的角度改變。肌肉拉長時運弓力度開始發力,肌肉縮短后力量減弱。如果此時手臂僵硬不能與左手的速度相配合會導致運功時候用力的顫抖。演奏人員需要在肌肉收縮集中發力后伸展的同時保持手的自然放松。
(二)體態律動在節奏上的運用
節奏的進行根據自己特定的節拍始終存在一定的律動和呼吸,演奏提琴時候節奏的進行也是因不同體態動作表現來進行變化的。達爾克洛茲認為學習節奏,最好要以身體肌肉的運動作來配合。音樂的表達應該靠身體來完成的。而提琴演奏過程中也需要身體做出反應,一定要根據音樂本身的律動,來進行身體幅動上的調整。同時在體態律動法上,達爾克洛茲強調聽覺入手,第一,讓學生合著節拍器練習拍手口唱肢體搖擺。節拍器始終作為指揮進行規范,可以讓演奏者有力一定的節拍概念。在初期的練習,特別針對節奏感差的學生,把節拍讀出來或者用手拍打方式打出來是很有作用的,最后再進行節拍器和演奏相對應的練習。節拍器的提示,能讓演奏者自覺的將每小節音符實值拉到位。在動作協調基礎上,在加快演奏速度,增加節奏型的復雜難度,提高自己的節奏水平。演奏者逐漸把體態律動中的心想口唱手拍轉而為自己的心想耳聽雙手配合演奏。第二,體態律動法中將不同時值的音符用拖、走、跑等身體動作來示范其音符的長短概念,節奏的律動感和時值的概念可以更好的被學生把握。這也可以運用到提琴練習節奏的訓練中。
(三)體態律動在音樂風格上的運用
不同音樂的風格也要靠不同身體的律動來進行表達,特別是情感強烈的曲目更需要用身體去表達。如大提琴曲埃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風格沉重具有毀滅性,讓人感受到無窮無盡的悲傷情感。演奏者在演奏這首曲目時候往往較難把控它其中的情感。而演奏此作品最到位的是大提琴家杜普蕾,她的演奏達到心靈合一的境界。杜普蕾演奏此曲目時候身體幅動非常大,左手揉弦手腕搖擺的幅度大力度深,大幅度的右手手臂動作推動力量的進行,飽滿有力的音樂從弓跟一直流動到弓尖。她呼吸、力量、動作是配合同時進行的,吸氣時候力量外放,動作幅度加大右臂開始揮舞,反之收回情緒,在身體的律動之中將這首曲目的情感完全的爆發。
其次,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有不同的音樂律動,巴洛克時期作品是活潑、律動的,在其音樂作品的舞曲中,連和斷之間的銜接對舞蹈的節奏中的律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舞曲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律動,巴洛克時期的演奏技術較為容易,但風格中的韻律感很難把握。演奏者可以將活潑的分弓和少量的連弓搭配在一起,調整運功速度,增加氣口,右手手臂的靈活操作使得旋律富有一種平淡的律動,音樂充滿活力。而在快速的旋律中,可以在富有節奏性音型的之后或者長音的時候換把,讓手獲得放松。到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富有嚴謹性和秩序性,古典主義風格音樂富有章法。提琴和鋼琴的配合的節奏準確性更加重要,貫穿全曲的節奏律動感,節奏的律動此刻像人類的脈搏,有力富有律動的跳動。古典主義復雜的節奏也就要求演奏者有良好的手指位置感和手臂協調感,演奏時候內心有強烈的節奏的律動和秩序感。浪漫主義時期會用彈性的節奏表達旋律,通過對樂句中音符的重音強調和加大揉弦密度來表達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律動,所以必須利用左手的揉弦技巧來加強音樂美化音色,手腕有規律的律動來表現均勻的節拍顫動。任何動作出現僵硬都會破壞之中均勻的律動,特別演奏柔弱的旋律時候,增加了揉弦的顫動,也就更加表現了音樂弱而不虛的飽滿情感。浪漫主義對音樂力度的要求導致了提琴的運弓的變化性,左手技巧配合右手運弓,演奏的音樂情緒越飽滿,握弓手勢需要往下移動。同時浪漫主義風格作品中附點節拍為主,附點節拍從弱到強,從由低到高,體現了音樂的韻律感。
對于學習提琴類演奏的學生們來說,在平時演奏的時候,技巧方面可能不存在問題,但是演奏時候往往脫離音樂表現情感,缺少對音樂深層次的感受,如演奏時的分句、力度、情感、音樂色彩。體態律動教學法帶給提琴演奏不僅僅是啟示,將其運用到實際演奏練習中,除了對學生進行音樂素質培養,提高節奏感以外,也對創造力、理解力、注意力、分析力等有一定培養。“耳、腦、眼、肌肉等多位一體的運用原比“坐著直板不動”的演奏教學效果好的多。
J60
A
注:本文是江蘇師范大學2016年度科研創新計劃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6YYB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