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湖北 潛江 433100)
音樂心理學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劉 丹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湖北 潛江 433100)
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被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中,加快了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聲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學習難度大且內容深奧,一直是學科教學改革的關鍵;而音樂心理學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的聲樂技巧,提高聲樂教學的質量,實現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因此加強聲樂教學中音樂心理學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對音樂心理學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和探討。
音樂心理學;聲樂教學;運用
聲樂教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科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規律性,其學習難度大且訓練過程復雜,需要嚴格遵循聲樂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準確把握學生學習聲樂的心理特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繼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音樂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音樂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將其應用在聲樂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時完成音樂心理學任務,實現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和聲樂技能水平的提高。
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興趣不濃、意識松散、動機模糊等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科學運用心理暗示法和心理調節法等,有針對性處理不同的問題。例如:部分學生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教師可以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給予其幫助與愛護,使其感受到溫暖和被信任,繼而克服緊張等心理壓力,增強學習動力;適當批評自負的學生,使其在學習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意識到自身的缺陷。通常音準是聲樂教學活動的前提與基礎,有些學生音不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充足的信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判斷學生因情緒而引起發音不準時,如果沒有積極的方式處理這一問題,則不能直接指出該問題,否則會增加學生的自卑心理。如學生音唱高了,教師可告訴其唱得不錯,只是適當降低音效果會更好;若學生將音唱低了,教師可以讓其在歌唱時保持愉快的情緒,而不是直接指出音唱低了,通過這樣的心理調節法,可以適當緩解學生的自卑心理,更好地解決學生音準問題。
教師在聲樂教學實踐中應該從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出發,適當疏導學生心理,以免出現膽怯、過度激動、盲目沖動等心理反應,確保學習活動的順利實施。特別是部分意志力不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心理溝通,與學生共同尋找出失敗的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案,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一般學生素質的不同,則個性心理、性格、內在氣質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這就需要教師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心理進行科學調整,積極發揮學生的長處,鼓勵學生努力克服缺陷。此外,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恰當安排曲目難度,將聲樂時間活動與練習相結合,繼而讓學生更快地適應舞臺環境,增強膽量,豐富演唱經驗,及時排除學生的延長心理障礙。
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學習和接受知識技能,對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進行及時掌握,積極主動參與實踐和研究,增強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以往的聲樂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演唱歌曲和練聲等環節的學習,基本是模仿教師的示范動作,如教師范唱一遍某一樂句片段,學生則進行風格或聲音上的模仿,這樣的方式嚴重降低了教學質量,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2]。因此聲樂課教學應該從“模仿型”的教學方式轉變為“研究型”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多接觸歌唱家版本,并進行對比分析和鑒別,對其差異與共性加以研究,提高辨析能力;或者是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互動合作,分析音樂處理有待改進的部分或相對穩定的音區等,使學生客觀準確進行自我定位,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
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十分緊密,學生不能完全與社會隔離開來,而且社會上的種種現象都會在學生言行與心理中有所體現。因此從外部環節構建層面而言,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形式,改善學生心理狀況等顯得尤其重要。聲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盡可能避免教學的隨意性,注重教學形式的創新,采用現代化的教育形式,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聲樂教學規律,加強心理素質培養與聲樂技巧的結合,更好地完成聲樂藝術創造。組織形式和教學環節的改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學生實際為依據,恰當選擇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形式,關注曲目的難易程度,科學處理作品技術與風格,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學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展。
教學主要是為實踐而服務,旨在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統一,而聲樂教學活動作為創造性的實踐過程中,實施聲樂實踐課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習能力、體驗能力、表現能力、思維能力等,提高學生的聲樂素養,更好地滿足聲樂教學改革要求。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心理狀態、學習態度、接受能力都會對聲樂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而要想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要先培養學生自身的能力,但是這些目標的實現都是以完善和健全的心理素質為前提,需要加強實踐段煉,提高聲樂技能和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聲樂實踐課教學的實施可以是校內實驗形式,也可以深入到企事業單位和社區等,直接參與群眾的藝術活動,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的聲樂知識。學校可以借助實習計劃和教學計劃的落實,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將實踐課與理論課相結合,以便提高學生的聲樂素養和心理素質,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心理學作為一門邊緣學科,旨在對歌唱者在歌唱過程中的心理狀態進行研究和改善,將其運用到聲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合理利用心理學方法解決學習難題,加快研究型教學的轉變,優化聲樂教學形式,加強實踐課教學。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音樂心理學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心,增強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聲樂技巧和音樂素養,更好地發揮學生的音樂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1]顧爽.論音樂心理學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藝術教育,2010(02):67,79.
[2]吳衛潔.聲樂心理學在聲樂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5(07):248.
J6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