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曉
(廣東省肇慶市第六中學,廣東 肇慶 526000)
探究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與鑒賞課教學方式
張 曉
(廣東省肇慶市第六中學,廣東 肇慶 526000)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強調素質教育,初中音樂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初中音樂樂感以及音樂鑒賞課教學是我國美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這一階段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培養學生的樂感和鑒賞美的能力。本文從初中實際教學需求和初中生的發展規律出發,對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和鑒賞課教學方式進行研究,以期提高初中音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樂感,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初中音樂;樂感培養;鑒賞課;教學方式
音樂是用來傳達人的各種情感的載體,并不是簡簡單單的聽覺藝術,樂感是指人們對音樂的感知和感官能力,樂感在傳統音樂教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樂感和對音樂的感知力,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音樂,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對音樂發表鑒賞意見,不僅是陶冶學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表現。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鑒賞課教學十分重要,教師應該在鑒賞課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合理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樂感。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樂感以及鑒賞能力,由于課堂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狀態會造成較大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從營造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入手,要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活動中感受音樂的魅力,進而從音樂中獲取新的感受和體會。
首先,在鑒賞課開始以前,教師可以立足于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合理擺放教室座椅和教室樂器,在合理的位置粘貼或懸掛音樂家的畫像、格言以及引人入勝的創作故事,讓學生對音樂家產生濃厚的興趣,對音樂家的音樂作品產生好奇心,進而主動了解音樂家的作品,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要善于利用學?,F有條件,為學生創建良好的音樂鑒賞環境。如:教師應該選取有助于培養學生樂感的音樂來代替機械、重復的課間鈴聲。同時,在課間休息時,可以適當為學生播放一系列音樂,以便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音樂的熏陶,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樂感。
最后,教師要注意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為此,教師應該先了解學生喜愛的音樂類型,選取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音樂類型,并歸納和總結這類音樂的特點,以便拓寬學生的音樂鑒賞范疇。例如:當前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流行音樂,教師可以專門選擇一節課,以積極陽光、充滿正能量的流行音樂為主題,讓學生選取流行音樂中自己喜歡的音樂進行鑒賞,并將自己的意見分享出來。形成一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氛圍,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樂感和鑒賞能力。
我國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音樂教學由于其自身的獨特性,與其他語言類學科相比,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依托龐大互聯網數據信息庫,可以對文字、音頻、視頻等進行綜合展示。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利用視頻、音頻、圖片等來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例如:在鑒賞莫扎特代表作《渴望春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春天北歸的燕子,開滿小花的小河,復蘇的大地等圖片。同時,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除了多媒體中所展示的這些情景外,春天還有哪些具有代表的景象?這時,學生就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思考,并給出答案:天氣回暖、冬眠的動物蘇醒等。
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后,教師就可以引出課題:我給大家分享一支與春天有關的歌曲,請大家一起鑒賞,隨后播放歌曲《渴望春天》,歌曲愉快明朗的曲風一播放出來,學生就可以將之前所想象的春天景象填入歌曲中,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沉浸于音樂中,感受音樂的魅力,進而對音樂有更深入的理解。
音樂學科更重視學生的個人興趣,也就賦予了其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所謂靈活使用對比教學法,其實就是以培養學生音樂樂感,提高學生音樂鑒賞水平為目的,將同一個音樂作品,以不同的演繹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對比,來對音樂及音樂的演繹形式進行學習。通過對比,學生會進一步掌握音樂作品的優點和缺點,對作品的演繹技巧也可以有所掌握。初中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歌曲的特點進行改編和總結,讓學生的音樂樂感得到進一步提升。例如:在鑒賞《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可以將《春江花月夜》與《水調歌頭》進行對比鑒賞,由于兩支曲目都是中國古典音樂,在詞曲中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涵養,具有民族音樂的代表性特色[2]。對二者開展對比教學,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到不同主題的作品的不同演奏過程,也了解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提升自身鑒賞能力,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對于中國古典音樂的樂感。在對比鑒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音樂的魅力,音樂素質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產生良好的內心聽覺。
此外,有條件的學校,除了做好課堂教學外,還應大力發展第二課堂的教學。比如,由學校出面、音樂老師牽頭組織合唱隊、樂隊、音樂協會等各種類型的社團,讓學生積極報名參與,在日常學習中更真實地理解音樂的魅力,加速個人樂感的增強,并定期組織各種音樂匯演,讓學生在實踐中表達和傳播對音樂的情感,通過感性認識逐步飛躍到理性認知。
綜上所述,我國教學體系的改革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修養,同時注重對學生展開素質教育。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在音樂鑒賞課中培養學生的樂感,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音樂水平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得以提升。
[1]張文宇,任安莉.初中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2(10).
[2]謝璇,王鳳麗.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與鑒賞課教學[J].音樂大觀,2012(08).
[3]安云梅,陳石慶,李秋紅.初中音樂教學中樂感的培養[J].北方音樂壇,2013(08).
張曉(1979—),女,漢族,本科學歷,廣東高要人,廣東省肇慶市第六中學中學音樂一級教師,主要從事音樂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