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建新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視唱練耳教學法初探
——2016年“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基本樂科教學及招生改革研討會”綜述
啜建新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緲房平虒W及招生改革研討會”于2016年11月23日至26日在廣州召開。本次會議是由星海音樂學院主辦,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協辦,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基礎部和科研處承辦。會議由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基礎部主任林松源副教授主持。
基本樂科;教學;改革
(一)趙宋光《關于唱名法與基礎學理課程建設的若干建議》
首先趙宋光先生通過聚焦潮樂中三六、粵樂乙反調、秦腔苦音調式的特性音位,提出了兩大問題:“羽調式原先所具有的宮階、徵階的相對波長數值是什么?”“這兩個數值有可能沿著什么樣的自然途徑演變?”并通過計算公式對其做出了詳細解答,供學者們研究。
然后趙先生對不同時期的唱名法進行列舉和對比,引申出專業音樂教育界對簡譜的貶低歧視,忽視五線譜跟簡譜讀譜相融通的基礎訓練課程。這一習慣對于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損傷如何是值得認真反思的。對于唱名運用的功效,趙先生提出了一些思考:唱名對于心理能力成長有促進功效?!俺~匯”跟“音程詞匯”的對應關系如果遵循確定的規律就有可靠的信號作用。否則反之。通過協變原則與可動策略之間的配合,音位變動與調號寫法會變得有跡可循。
最后,對于專業音樂教育習用唱名教學法,趙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1)一組唱名詞切忌跟不同的音程結構相連結,唱名詞的運用應有自由度。(2)借用“固定協變唱名法”構唱調式,以鞏固對每種調式結構的認知。
(二)任達敏《論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的節奏及其相關概念》
首先,任教授詳細解釋了何謂節奏,何謂傳統節奏和現代節奏的問題。并指出:要解決節奏的理論與實踐應用的問題,就必定要涉及到基礎樂理這些內容。對于傳統節奏與現代音樂節奏的區別,任教授認為:傳統音樂節奏體現了節拍的規劃運動,采用有限的切分;而現代音樂節奏則廣泛運用切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節奏的規劃運動。
任教授還指出:國內的樂理體系對節奏和節拍的認識已經落后于國際音樂節奏理論的發展,邏輯缺陷已使我們對現代音樂節奏的理解存在謬誤,需對此進行全新的理解認知。針對這一點,任教授列舉《外國音樂詞典》、《高級和聲》等理論書籍詳細說明了切分音的各種定義,以此對切分音進行了詳細合理的科學定義,即切分音是節拍和重音理論的基本構成。
隨后,任教授對調性音樂、嚴肅音樂、爵士樂、流行音樂等音樂節奏特點進行比較,并詳細列舉了它們的音樂特征:(1)調性音樂節奏特點注重節拍的規律性,并依靠強拍上的長音、重音來體現,采用音型重復的手法,有節制地使用旋律音切分、伴奏不切分的切分音型節奏。(2)20世紀嚴肅音樂的節奏特點主要表現在節拍的不規劃,拍號或有或無,并且廣泛使用切分音來打破節奏的規律性。(例:巴托克《小宇宙鋼琴教程》)(3)無調性音樂其12個音高要素是平等的,沒主次之分,節奏是以非周期性和不規律為特征。(4)爵士樂主要是以切分節奏為主,通過獨特的和聲來進行并以樂器人聲演奏,讓其達到一種節拍重音或強位重音先現或延遲的音響效果。(5)20世紀流行音樂其節奏特點是a.使用了拍內和弦音切分,b.廣泛采用跨拍的和弦音或和弦外音先現切分c.廣泛使用跨拍的整體和弦顯現切分。(例:肯尼G《回家》)
(三)林松源《觀念-探索-展現——星海音樂學院基本樂科教學、招生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首先,林教授談到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注重專業技能的提升而忽視培養更加重要的音樂素養與人文素養時,他提出:要以音樂素養為起點雙向拓展,并呼吁基本樂科的課程設置應當以“人文素養最重”的觀念為主。
隨后,在基本樂科教學方面林教授希望通過舉辦“視唱練耳專場音樂會”、音樂知識競賽、學術講座等實踐活動,在培養基本知識結構的同時也豐富師生的課余生活。
在招生改革方面,林教授指出:應當注重考試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全面客觀性,并總結出當下基本樂科考試存在連環考點多、反向思維和題目太偏三個問題。他提出:題目的設置最好緊扣實際音樂。
最后就考試的科學性,林教授就當下星海音樂學院實施的計算機考試辦法向與會代表進行了介紹及現場展現。
(四)雷光耀《視唱練耳教學的唱名法及其選擇》
首先,雷教授介紹了唱名法的產生及其意義,并肯定了圭多唱名法對音樂教育、音樂創作與世界音樂交流的革命性推動作用。但同時,他認為:面對當前24個大、小調中潛在的35個對應唱名及無調性音樂中自由使用的12個音,圭多唱名法顯得力不從心,隨著音樂的發展,應當運用更科學的唱名法。
對于唱名法的選擇依據與原則,雷教授認為:(1)要遵循聽覺生理發展規律。(2)盡量與專業學習相統一。(3)綜合考量、因材施教。
(五)王玉澄《對少兒視唱練耳與樂理教學的探究與建議》
王副教授提出了她在教學生涯中總結出的十個觀點:(1)視唱練耳學科的精神是踏實嚴謹,一絲不茍,不圖名利,甘做人梯。(2)視唱練耳教學最重要的是方法。此外,多聽課也很重要。(3)教學必須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化繁為簡,變難為易。(4)理論指導實踐,技術為音樂服務。(5)以唱帶動聽,以聽檢驗唱。(6)正誤對比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7)啟發式教學,切忌滿堂灌。(8)活學活練,以一當十。(9)教學無專業、業余之分,再淺的內容也要由真功夫來教,培養好習慣。(10)幼、少兒教學以大班為宜,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孩子的語言及趣味性,用手勢、口訣,讓孩子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見效,并能牢記。
(六)趙易山《視唱練耳的未來》
首先,趙教授對視唱練耳專業現狀進行回顧:現今在校音樂生至少200萬人;中國至少有5億音樂愛好者。但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有關基本樂科的書籍不超過500種,可見其重要性并沒有被更多人意識到。此外,基本樂科“重復化訓練”的傳統教學方式越來越面臨著被數字化取代的危機。
接著,趙教授就視唱練耳未來的思考提出了四個觀點:具備民族化內容、符合國際化標準、適應社會化需求、跟上時代主流步伐。
論壇由教研室主任、教師、研究生三部分組成。來自全國音樂藝術院校視唱練耳專業的教師及相關人士共60余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在教研室主任、教師論壇上:華南理工大學白翎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偏音不“偏”以“偏”輔正—中國五聲性調式視唱中偏音的教學法研究》。她認為:對偏音認識的不足以及教學法的失誤,是造成在民族五聲性調式視唱中容易跑調、串調的重要原因。
上海音樂學院周溫玉教授《演唱當代音樂作品時有關音準的若干問題—以一次音樂實踐為例》。她提出:在具體的音樂實踐中通過對作品整體風格分析、感悟作者的創作意圖、等音級二度三度音程的感知來把握音準問題。
天津音樂學院傅紅妹副教授《在視唱練耳中加強中國傳統音樂基礎訓練的重要性》。她說:我們不能當視唱練耳是一個技術性的東西,它是一種文化,我們要責無旁貸地發展含有中國特色元素的音樂。
廣西藝術學院李娜教授《整體觀下的學科綜合教學研究》。她強調:音樂作品與論文寫作應該是一個“點”與一條線的聯系。并強調基本樂科的教學應該是分科不分家的。
吉林藝術學院的孔云霞教授《現階段高等藝術院校視唱練耳教學之我見》。她強調:單純的技術性訓練是枯燥的,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因此降低。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技術性而忽視藝術性就會使訓練的效果大打折扣。
云南藝術學院的張文君副教授《從音樂藝考中看音樂基礎樂科》。她說:由于云南省聯考的考試范圍中沒有視唱,所以許多學生和培訓機構都忽視了對視唱的訓練。而她認為視唱是不能忽視的,光靠聽力是不夠的,就此她提出恢復視唱考試的建議。
武漢音樂學院的李金華教授《對當前節奏訓練教學的思考》。他認為,現階段我們應加強學生主動獲得拍感的能力以及在節奏訓練中應同一定的音調相結合。
在研究生論壇上宣讀論文的有:廣西藝術學院啜建新《打好基礎事半功倍—論視唱練耳基礎練習的方法》;華南理工大學王艾《視唱練耳教學中看譜唱詞技能的探究》;中央音樂學院任思樺《淺淡真音樂教學中的演奏形態聽覺訓練》;華南理工大學黎師言《當英皇考級遇見中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以英皇聽覺測試為例》;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趙越《淺談肢體律動對兒童節奏訓練的輔助作用》;武漢音樂學院鄒昱《探究視唱練耳教學中音樂分析的應用》等。
音樂會的上半場主要是改編西方作品的視唱曲:《自由的卡門》由《自由的探戈》和《卡門序曲》改編而成,他們身著熒光服,使用箱鼓、搖鈴、沙錘等打擊樂器隨節奏配合表演。還有無伴奏混聲三重唱《前奏曲與賦格-bwv847》、《法國視唱5b》、《無盡的歡樂》、《天鵝之舞》、《夏天的風,空氣精靈之歌》等。下半場以中國曲風的改編視唱曲為主:《客家山歌特出名》、《念奴嬌-大江東去》和極具嶺南特色的廣東童謠《月光光 照地堂》。
26日上午,“2016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緲房平虒W及招生改革研討會”閉幕。通過與專家、學者們的交流,在感受專業教學方法、學術動態的同時,也了解了各地專業院校的教學動態及發展方向。這對于視唱練耳未來更好更快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最后,引用趙易山教授的一句話“視唱練耳讓你的音樂更精彩”。
啜建新(1993—),女,漢族,黑龍江省,碩士研究生(音樂與舞蹈學-視唱練耳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