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剛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綜合性藝術高校音樂劇人才培養的思考
徐永剛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隨著國內音樂劇市場的蓬勃發展,國內的一些高等院校和中等院校也陸續開設了音樂劇專業。其中包括了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層次,社會上一些“音樂劇工作坊”,還有出國深造,舉辦音樂劇夏令營等。對音樂劇人才的培養和教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隨著社會的需要山藝也加入了音樂劇專業的設置和人才的培養的大家庭。山東藝術學院作為山東省唯一的高等綜合藝術類院校,通過校內外專家的研討后,于2012年開設了音樂劇專業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同年也加入了研究生的培養。在音樂劇研究生專業學科設置方面,是領先于全國各大高校的。但是在近幾年本科與研究生的培養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實踐與考核方式、就業問題等困擾著每一位學生和老師。
培養目標;音樂劇教育;就業與發展
(一)綜合性與重要性
音樂劇是一門綜合類藝術,與其他綜合類藝術不同,“整合”是他最重要的藝術特性。音樂劇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不斷變化、不斷融入各種藝術元素、藝術題材、藝術審美和大眾文化的歌舞劇。音樂劇吸取了文學、音樂、舞蹈、繪畫和舞美等元素,通過各元素之間的整合,給觀眾帶來豐富的視聽感受,是一門能夠滿足觀眾多重感官享受的舞臺藝術形式。
音樂劇人才的培養需要以整個音樂劇產業鏈為基礎,對音樂劇所涉及到的各專業進行合理劃分和規劃。音樂劇表演、導演、舞蹈編導、編劇、作曲、理論和制作營銷,都需要根據音樂劇的特征和特性合理設定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音樂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在一部劇中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無法完好地把音樂劇呈現出來。由此可見,文學、音樂、舞蹈、繪畫和舞美等元素是音樂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涉及到的專業是不可替代、不分主次的,這充分體現出“整合”是音樂劇最重要的藝術特性。
音樂劇培養目標的定位也直接關系到音樂劇的創作和發展。由于音樂劇理論體系不完善、不系統加之課時太多,導致音樂劇專業的教學注重實踐淡化理論。理論知識能更好地實踐服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成為具有技術技能、理論基礎和藝術修養為一身的復合型人才。
音樂劇專業主要是依托高校中音樂、戲劇、舞蹈專業來建設的,其中薄弱專業導致音樂劇專業出現嚴重的偏科現象。音樂劇中歌、舞、表演同樣重要,缺一不可。教學與學習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合理規劃時間,在保證自己優勢專業良好發展的前提下,提高弱勢專業水平,使三門專業水平相對均衡。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果偏科特別嚴重,可考慮轉戰音樂劇的幕后,在音樂劇專業鏈條里找到新的突破口。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興趣愛好,引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二)市場性
音樂劇和其他商業藝術一樣,離不開市場。簡單來說就是劇演的好不好看、劇本寫得好不好、曲子寫的好不好聽直接會影響到音樂劇的票房。有了票房,音樂劇才能得到資金上的支持,使其更好地發展。所以高校在培養音樂劇專業的學生時應該注重符合市場的需求,根據市場的需求為學生設置課程和教學計劃。隨著社會的進步,市場需求也隨之變化,教學計劃要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在保證音樂劇藝術價值的基礎之上,體現它的市場價值。
音樂劇教學中,與音樂劇相關的課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就是基礎課的缺失,其次課程之間互聯關系不緊密,最后,教學方向的定位不系統。
(一)音樂基本能力與聲樂表演基礎薄弱
在音樂劇的聲樂作品中,音樂風格繁多、節奏復雜、調式多變與傳統的聲樂類作品截然不同。經過近幾年的學習和考察,我們不難發現,音樂劇專業學生的音準、節奏是影響他們專業發展的絆腳石。此外,在樂理基礎課、合唱課課程的設置中,也沒能按照音樂劇的知識框架進行教學,而是沿用了普通音樂類樂理、合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使樂理、視唱練耳、合唱與音樂劇專業之間脫節。
在教學過程中,聲樂課老師往往只注重學生發聲的技巧,忽略了聲樂表演部分的教學,導致學生演唱時像一個“發聲的機器”。當然也會對歌曲進行適當地處理,只不過聲樂課的教學更偏重于對發聲技巧的訓練,導致學生對歌曲處理不夠細致,達不到音樂劇所需要“角色”的藝術表現力,使作品無法完美呈現。所以,在音樂劇聲樂課中,聲樂表演應該與發聲技巧同樣重要。
(二)舞種的限制及缺失
在音樂劇舞蹈課程中,一般以芭蕾舞基礎訓練、爵士舞、現代舞和踢踏舞訓練為主。由于音樂劇舞蹈所涉及到的舞種繁多,所需要的課時量大,導致每個舞種的學習課時少,從而導致音樂劇專業學生的舞蹈基礎不夠牢固。音樂劇舞蹈以西方舞蹈為主導,但在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劇目中,只靠西方舞蹈支撐是遠遠不夠的。學校也設置了中國民族舞蹈訓練課程,但只是進行了基本的訓練,并沒有根據音樂劇特征與特性進行相應地改造和發展。所以,在音樂劇舞蹈課程的設置中,應該控制好中西方舞蹈的課程比例、安排好符合音樂劇舞蹈的訓練課程,使學生系統地了解和學習音樂劇所涉及到的舞種風格。
(三)戲劇表演沒有認清方向
在音樂劇戲劇表演課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音樂劇戲劇表演的教學內容一直沿用的是話劇表演的方式。音樂劇表演不等于話劇表演。傳統的話劇表演訓練注重“傳統和規矩”帶有一定的腔調,如要直接搬入音樂劇表演中就會束縛演員的想象力和創作力,使音樂劇的表演不夠自然。演員的熱情和戲劇的張力也會受到影響和削弱。臺詞課也沿用了話劇臺詞的授課內容和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音樂劇中“說”與“唱”的關系。在劇目的排演中,音樂劇表演的“話劇范”十足,使音樂劇變了味道。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音樂劇中戲劇表演課程的內容進行相應調整,使表演、臺詞、演唱、舞蹈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四)編創與作曲專業缺少相關專業課程的設置
目前,在本科階段還沒有設置音樂劇編創與作曲專業,這兩個專業培養的對象僅限于研究生。通過調查大部分音樂劇編創和作曲專業的學生后,他們本科所學的專業也是編創與作曲。在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后,所受到的專業課教育與本科時的大體相同。音樂劇的編劇與話劇編劇不同,他不僅需要在戲劇結構、戲劇沖突、人物關系、思維邏輯上下功夫,還要把握臺詞與歌詞的關系、歌詞是否符合演唱需求、舞蹈場面與戲劇的關系等。而音樂劇的作曲與傳統的作曲有區別,不僅需要作曲技法的支持,更需要對音樂風格與戲劇表現的把握。在專業基礎課與選修課方面,雖然設置了一些符合音樂劇創作的輔助課程,但課程的科目和內容并不是很全面。因此導致音樂劇編創與作曲專業的學生不能很好地認識音樂劇的創作特性,同時也不能得到音樂劇創作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最終導致創作出來的作品得不到市場的認可。所以在音樂劇創作人才的培養上,一定要圍繞著音樂劇的創作特性來進行教學與研究。不要只注重對本專業的研究,輔助專業同樣重要。與音樂劇創作有關的輔助課程的內容也要進行改革與創新,從而使音樂劇創作人才得到更全面的教育,為音樂劇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音樂劇史論的“無奈”
為什么講音樂劇史論專業的“無奈”,其實這也是中國音樂劇理論體系的“無奈”。中國對音樂劇史論研究工作進行的比較晚,雖然出現了一些關于音樂劇史論或理論的書籍,但都不能對音樂劇史論有一個客觀、全面、清晰地再現。音樂劇源于西方,首先,談一談西方音樂劇史論的狀況,其大多是從西方的一些音樂史、戲劇史或國家發展史中得到的參考。在經過翻譯或提煉后,不難發現有一些內容和意思已經發生了改變,現在出版的一些史論與理論書籍的學術性、權威性也受到了嚴重的質疑。中國音樂劇史論的內容與結論更是有待音樂劇史論工作者去探究,音樂劇的理論體系,也需要從音樂劇的本身出發去挖掘和創造。
音樂劇教學以外的一些因素,是直接導致音樂劇教育產生不良的因素之一。
首先,在音樂劇招生方面,學生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其次,師資方面,缺少“
全能型”師資力量。再次,教學設施、設備、場地等達不到教學排演要求等。最后,音樂劇各專業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
(一)招生方面
音樂劇的招生是讓評委們很頭疼的一件事。由于涉及到的專業廣泛,導致各專業評委對招生對象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評選標準。在視唱練耳與樂理方面,音樂劇的視唱練耳考核也比傳統音樂類的視唱練耳考核簡單。有的學校竟然取消了視唱練耳和樂理的考試,這大大的降低了音樂劇專業的招生標準,直接影響到所招收學生的質量。有的學生入校后,甚至連五線譜都看不懂,大大影響到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二)師資方面
音樂劇的師資大多是由音樂、舞蹈、戲劇和戲曲專業的老師組合而成的。在授課時,各方向老師授課的內容和方法,主要來自于教師“原專業”的經驗。教師對音樂劇相關領域缺乏溝通和認知,這樣在音樂劇教育的源頭上就埋下了隱患,使音樂劇教育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學生對音樂劇的理解和認識造成了偏差,阻礙了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三)學校硬件設施
音樂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音樂劇的演出對場地的要求很高。例如北京的天橋劇院,當時建設劇院時,就是為了考慮到音樂劇《歌劇魅影》對舞臺的要求而設計的。當然,這畢竟是商業演出。但是,學校音樂劇專業對劇場設施的要求,也要比一般話劇劇場要求要高很多。如果硬件設施達不到所需要的條件,會直接影響到音樂劇排練和演出的效果。
我國的音樂劇教育,經歷了十幾個春秋。初期,音樂劇畢業的學生大部分都到“影視圈”發展了,只有少數人還在堅持音樂劇事業。根據調查,近幾年音樂劇各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能夠留在音樂劇行業的人少之又少,迫于剛畢業和生活的壓力,大部分音樂劇的學生都轉行做了其他工作。音樂劇專業不好就業的根本原因是音樂劇的教育,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培養出來的學生也達不到較高的水平,從而吸引不到觀眾導致票房不好,票房差導致音樂劇人才收入低,為了生活只能轉行。當然,人均收入水平不均衡、可支配收入低、去劇場消費的習慣未能養成、處于網絡信息時代現場娛樂被忽視等因素都對音樂劇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此惡性循環。所以要想解決音樂劇的就業問題,首先要從音樂劇的教育下手。
[1]羅伯特·孟斐德.音樂劇辭典—關于歌劇、輕歌劇和音樂劇[M].紐約哈爾倫納德出版公司,2010.
[2]周映辰.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音樂劇[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慕羽.音樂劇文化與產業[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4]黃定宇.音樂劇概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
[5]文碩.原創音樂劇概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2014.
[6]陳明樂.貧困大學生勵志教育的價值思考及路徑選擇[J].傳承,2011(6X):36-37.
徐永剛(1989—),男,籍貫:山東省臨沂市,學歷: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