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鴻 龍 敏
(1.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2.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就大學高等辦學來講,有一至理名言:“學校不在于規模有多大,而在于特色鮮明,不在于學科有多全,而在于學科有多強。”這一言充分的點明了辦學特色,學校特色,人才培養特色的重要性。就地方綜合類大學的舞蹈辦學而言,我們得明確自身的辦學類別的定位問題,區別好跟職業舞蹈高等院校的“專業精英教育”的區別——主要培養舞蹈演藝專職人員,舞蹈演藝職業是一項殘酷的青春職業,舞蹈藝術教育成才較早,年齡較小,主要為國家舞蹈事業直接培養高級的演藝型人才,強調的是人才規格的“高、精”。而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育講求的是大眾化、普及化和全面化、一專多能,本科教育已為通識教育,雖進入了專業性分科教學,但仍然是高等教育中的專業基礎性教育,培養的并非高級專業人才,而是更側重于“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性人才規格培養。據2002年北京舞蹈學院教學改革方案,提出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目標與含義:“能夠從事舞蹈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傳媒編輯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專業人才。”地方高等院校(主要是地方高等綜合類師范院校)舞蹈學專業更因深刻理解“舞蹈學”人才培養方向的內涵,注重舞蹈基礎文化理論的學習,注重對舞蹈人才的基礎素質、基本理論的培養,堅持國家對普通高校本科教育“寬口徑、厚基礎”的基本要求和路線。
近幾年,隨著文藝事業的蓬勃發展,國家、地方、民間各級各類的藝術團體的建立如雨后春筍,中小、專科學校對藝術舞蹈教育的推行普及,都對舞蹈藝術表演者和教師的需求不斷擴大。
由此一來,這就給以培養音樂、舞蹈等藝術人才為主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舞蹈藝術專業課程的結構直接在其人才培養的規格中體現出來。在國內眾多的高校舞蹈專業課程設置里,中國古典舞是基礎性必備開設的舞種教學項目。其中在國內部分音樂獨立性專業院校里,才會設置有專門的古典舞系,配備系統完整的古典舞基訓、古典舞身韻、古典舞器法、古典舞技術技巧課(包含毯技課)等,而在地方各類綜合類、師范類高校則基本只有最基礎的古典舞基訓課程(部分地方高校有開設1-2個學期毯技課),而完全忽略了對學生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訓練和教學,忽略在學生基礎素質上的專業素質提高教學,長期以來該專業舞蹈技術技巧課的課程建設卻始終處于一種邊緣化狀態,目的和做法都不夠明確,教學與人才培養的需要相脫離影響了實際教學效果。到走上工作崗位時才意識到社會對舞蹈藝術人員的素質要求與舞蹈工作者自身素質水平之間的矛盾。
地方普通高校相較獨立的藝術類院校而言,因院校的性質、辦學特色的不同,更注重于綜合類、一專多能的人才規格的培養。舞蹈學專業的舞蹈專業課程主要包括:芭蕾基訓、古典基訓、現代舞基訓、中國民族民間舞、舞蹈編導、劇目表演、毯功、中國舞蹈史、西方舞蹈史、藝術概論、舞蹈解剖學等。課程內容較全面,從技能課程種類上看來,多注重基礎機能訓練,而技能的提高教學相對薄弱和缺乏。芭蕾、古典和現代基訓都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和機能,在基本的身體素質到直接劇目表演之間形成了一個對學生技術技巧教學訓練提高的斷層,課程之間的聯接性、系統性不強。
1.地方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的舞蹈專業課程項目類別的調整。舞蹈學專業的舞蹈專業課程主要包括:芭蕾基訓、古典基訓、現代舞基訓、中國民族民間舞、舞蹈編導、劇目表演、毯功、中國舞蹈史、西方舞蹈史、藝術概論、舞蹈解剖學等。從技能課程種類上看來,多注重基礎機能訓練,而技能的提高教學相對薄弱和缺乏。芭蕾、古典和現代基訓都是為了訓練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和機能,在基本的身體素質到直接劇目表演之間形成了一個對學生技術技巧教學訓練提高的斷層,學校應積極開設古典舞技術技巧課程(古典舞技術技巧是相對于現代舞、民間舞技術技巧中最具有訓練價值和代表性的)。
2.地方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的舞蹈專業課程比例層次的分配。在地方高校舞蹈學專業的眾多課程類別里,要注重結構層次的合理性,分清主次、輕重,做好課程比例的安排調節:一方面,協調好技能型課程跟基礎理論型課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專業技能課程之間的比重。(基礎訓練課程為主,技能提升課程緊隨其后,綜合表演課程為輔,作為對一整套訓練體系的一個檢驗和總結。)
3.地方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的舞蹈專業課程結構的優化。重視舞蹈學專業課程中每門課程之間的循序漸進、由簡到繁,遵循舞蹈專業課程之間的聯接性、遷移性原則。就專業技能課程來講,保留原有課程從芭蕾基訓——毯技課程——古典身韻——古典基訓——劇目課程這一由淺及深的方向路線,再在包含覆蓋原有毯技課程的基礎上,開設兩個學年、四個學期、136個學時的古典舞技術技巧課程,平均每周一次(兩節)古典舞技術技巧的教學,彌補原有課程體系中由基礎訓練課直接到劇目綜合表演課程的斷層和缺口,針對性解決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養中專業技術技能素質普遍薄弱的問題。通過這樣一個長期連續性、系統性的學習,一方面鞏固基礎訓練課程的推行,確保技術技巧課程與基礎訓練課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實現學生對舞蹈身體素質、對肢體的控制和對藝術的感受和表達的一個質的提升。
4.地方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的舞蹈專業課程學時的安排。舞蹈專業課程時間的安排因以課程的結構比例有必然的相關性,因根據其主次和學生的生理、心理適宜等多方面因素考慮課程時間的科學安排和分配。
首先要從地方高校舞蹈學人才的培養目標出發,舞蹈學專業開設古典舞蹈技術技巧課是為了培養綜合型舞蹈人才而非培養舞蹈表演人才。是為了培養理論或教育文藝工作者而非演員這是與其他專業開設此課程在教學目的上的本質區別。這就必然造成教學任務上的差異,各個舞蹈表演專業舞蹈技術課的教學任務是要通過對身體能力和技術技巧的訓練培養學生表演能力,而地方高校舞蹈學專業開設古典舞技術技巧課程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時通過這個學習過程體驗加深了解舞蹈的動作淵源、文化底蘊和審美規范。不僅能把動作完成,更重要的是讀懂它,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教學法,獲得一定的教學解析能力,真正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一專多能”綜合型人才。為保證舞蹈學古典舞既是技巧課教學目的、任務的實現,教師在教學中宜采用訓練與講授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對動作要素的理解認識與實踐訓練達到一定的平衡。使實踐性課程更理論化、教法化,雙向發展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另針對地方高校舞蹈學專業教學對象的特殊情況,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在教學中,既要調動學生肢體、挖掘身體潛力,更要充分利用他們的綜合文化素質優勢注重調動他們的思維能力,發掘心智上的潛力使身心得到均衡綜合發展。
隨著人才培養標準和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課程建設水平也應不斷提升。把古典舞技術技巧課程帶入地方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的課程培養教學體系,積極貫徹地方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課程推行的基礎性、發展性和全面性原則,加強和完善對舞蹈學人才培養體制的深化和改革,才能促進地方高校舞蹈教學的成功轉型,迎來舞蹈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1]王國賓.文化視野與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楊鷗.論舞蹈學專業特色的舞蹈技術課[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
[3]李罡.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現狀與對策[J].大眾文藝,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