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洋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淺談門德爾松《無詞歌》之“文質彬彬”
——以op.19 no.5為例
萬 洋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孔子的音樂審美標準是“文質彬彬”,筆者將從門德爾松《無詞歌》op.19 no.5著手來淺析《無詞歌》中作曲家是如何使“文”與“質”交相輝映并達至“彬彬”。本文首先將從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入手,介紹何為“美”,“文”與“質”分別是什么,二者怎樣才算“彬彬”達至盡善盡美的審美標準。其后,略微介紹門德爾松及《無詞歌》;第三部分,將結合前兩部分內容,分析這首“不慌張”作品。本文的著力點和創新點是:選取大眾并不是特別熟悉的升f小調作品,立足于曲式結構的理性基礎分析感性上的音樂美。
孔子音樂美學思想 ;“文” “質” “彬彬”;門德爾松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時期魯國人。
《論語·雍也》記載: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直接理解來說,孔子講:質樸超過了文采就顯得粗魯鄙陋,文采超過質樸就顯得虛浮空洞。當文采和質樸配合得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文采”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內容美”,“質樸”便是“形式美”,那么,二者怎樣配合才算得上“盡善盡美”?我們不妨舉例,《韶》六代樂舞之一,據記載,這部作品的的風格是“溫潤以和,似南風之至。”也就是說,韶樂格調優美抒情,猶如拂面的春風。孔子在齊看到《韶》的演出后,發出感慨“三月不知肉味”“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的感嘆!《武》也是六代樂舞之一,內容是歌頌周武王伐紂的戰功。《論語·八佾》記載孔子評論這兩部經典性樂舞的時候做出了不同的評價: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武》都是十分精彩經典的樂舞作品,那么為什么孔子會給出不同的評價?原因是內容美和形式美存在于孔子的音樂審美標準里。《韶》是歌頌舜的“禪讓制”美德的,它符合孔子“盡善”標準,而《武》卻在贊揚用武力征伐取得天下的赫赫戰功,它不符合孔子“仁愛”精神,所以它“未盡善也”。
門德爾松是一位浪漫主義鋼琴作曲家,出生于德國漢堡的富商之家,門德爾松從小就受到廣泛的文化教養和各門藝術熏陶。門德爾松一生在創作、演奏、教學和樂評活動上不斷與當時沉迷庸俗低級的社會風尚作斗爭,宣傳德國優秀的古典主義傳統音樂,其中突出貢獻是使人們重新認識了J·S巴赫的價值。
提及門德爾松的鋼琴作品,就很難不想到他的代表鋼琴小品《無詞歌》,這也是門德爾松首創的鋼琴小品體裁,為鋼琴特性小曲開辟了新的蹊徑。門德爾松認為一首樂曲是可以比語言更能明確的表達自己復雜的思想、情感、愿望和情緒的!
前文我們也提到過這首作品又名《不安靜、慌張》,小型抒情鋼琴小品。樂曲一開始用連續上升的旋律直接展現主題旋律,通過強弱的對比,展示矛盾情感的沖突,之后將旋律轉換至左手,舒緩悠揚,描繪低沉深刻的內心;第二部分先用模仿性的材料照應曲子開頭,然后用對話形式的分解和弦仿佛描繪了輪唱式的聲部間的深入交談,兩聲部交談甚歡情緒高漲,運用斗爭型的力度對比表現出作曲者內心的掙扎,但這個掙扎始終沒有放大,在弱的力度上,左右手分工出現單音型的旋律,緩緩引入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派生再現,體現情感的最高點,抒情高歌。旋律弱進,意將聽者思緒慢慢拉回,回到左手的熟悉的旋律歌唱,再次陳述情感主題,前后呼應,完整結尾。
如果說內容美是感性認知,那么形式美就是理性分析。這首小品和《無詞歌》其他大多數作品一樣,采用的是奏鳴曲式原則來創作的,但門德爾松完全從音樂內容出發,在奏鳴原則邏輯的支配下,利用調性思維的復雜關系使樂曲更加直接的表述深刻的藝術情感內涵。
曲式上來說,奏鳴曲式思維,保持單三部曲式規模和形態。呈示部中沒有鮮明獨立的連接部,也可以說它完全沒有連接部,主副部主題對比不大,聽起來更像是一個主題,但又保持著基本的獨立性,體現了統一結構的組合原則;展開部體現主題解體性發展;再現部的調性附和等體現出奏鳴曲式結構的基本原則。
Op19.no5為例,《無詞歌》采用奏鳴曲式創作原則,貫穿純器樂思想,完美地將情感與形式結合在一起。《無詞歌》在力圖保持德國音樂古典傳統的同時,也努力去將和諧優美作為不懈地追求,而這些又與浪漫主義唯美風格有機結合,形成特別是在形式美上地鮮明個性。
柴可夫基斯認為“他的作品永遠是無懈可擊的,風格純潔的典范,這可以說是突出的音樂個性……這在德國樂派的音樂家中間卻是鶴立雞群的。”門德爾松語錄:“如果你問我寫《無詞歌》時我在想一些什么,我會說,就是歌曲所表達的。如果有時在我腦海里對某些歌曲閃現出某個確定的語言,我也從來不會把它告訴任何人,因為同樣的詞對不同的人來說所指的事也不同,只有音樂能表達同一件事,能在不同的人之間激發出同樣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無法用同樣的語言來表達。”
舒曼稱門德爾松為“19世紀的莫扎特”。這與他延續古典傳統密不可分。“門德爾松一生所創作的6卷48首《無詞歌》象是他的‘音樂日記’或‘音樂素描’,形式簡單樸素,首首都是抒發了門德爾松的喜怒哀樂,對人對事對自然的各種印象,和他眾多的有歌詞的歌曲一樣都是些詩情畫意的小品,有許多小曲既精美又新穎”。
門德爾松作品的藝術風格就像是他的人生道路一般古典高雅、溫柔舒適、嫻靜優雅卻又極富詩意和幻想。
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從始至終采用著“純器樂思想”,即歌唱的器樂,體現了門德爾松的新音樂的“純粹性”,結構嚴謹細密,曲調甜美抒情,符合孔子音樂審美標準評價標準“文質彬彬”“盡善盡美”。而門德爾松首創《無詞歌》體裁,在文學性,標題性和描繪性方面都展示了浪漫主義的根本特征,每首樂曲都有鮮明生動的主題形象。內容美與形式美相得益彰,“盡善”且“盡美”,生動地描繪出作曲家真實地內心情感表達。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林旭.論門德爾松〈無詞歌〉的“形式美”[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J639
A
萬洋(1999—),女,漢族,河南南陽人,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