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
(蘇州工業園區車坊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125)
立足音樂欣賞提問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策略研究
陳 斌
(蘇州工業園區車坊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125)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非常重要的學習領域,是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的基礎。在欣賞教學中,為了提高欣賞的有效性,我們往往會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聆聽,讓每一次聽音樂都有目的。然而,在欣賞教學提問中卻總出現一些尷尬現象——問題脫離音樂本體,問題空洞、繁難,學生無法解答等。這些現象嚴重影響音樂欣賞實效,對學生欣賞能力的發展、提高沒有促進作用。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針對不同的曲目,總結了以下三種方法:立足音樂“體裁”、立足音樂“主題”、立足音樂“結構”。
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課堂
音樂體裁是多樣且復雜的,宏觀上有聲樂、器樂之分,中觀上有民歌、藝術歌曲、絲竹樂、鼓吹樂、交響樂、器樂獨奏小品,微觀上有進行曲、舞曲、小調、交響曲、交響詩等等。這樣龐大而多樣的體裁要讓學生有所了解,欣賞時就需要從大到小、層層遞進的提問。《打麥號子》是一首勞動號子,欣賞時我設計這樣的問題:這是聲樂曲還是器樂曲?在學生回答之后我繼續提問:是哪一類歌曲?學生回答是民歌,接著再問:是民歌當中的哪一種?學生回答是勞動號子。通過對問題的解答,學生不僅了解了這首歌曲的體裁,而且也從宏觀到微觀認識了勞動號子這一體裁。這樣由粗到細、由大到小的提問方式既使學生容易回答,又能使學生跟隨著問題逐步進入音樂、了解音樂,梳理各體裁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欣賞實效。
音樂體裁范圍廣泛,而學生的音樂知識有限,縮小范圍,讓學生選擇一個正確答案來進行欣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給了學生一定的方向性,降低欣賞難度,從而提高欣賞實效。同時,讓學生有選擇的回答也可以培養學生學會思考、質疑和反思。河北民間樂曲《打棗》是一首吹打樂,這樣的體裁學生接觸少。學生欣賞了解這種音樂體裁,我用提問的方式來進行。第一個班級教學時我這樣提問:這首樂曲屬于哪種體裁?結果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甚至南轅北轍,而且由于不熟悉這種吹打樂,聆聽時更是漫不經心,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在第二個班級教學時,我就這樣提問:樂曲是吹打樂還是鼓吹樂?怎么分辨?欣賞時,我發現學生都很專注,都在音樂里找答案。最后學生判斷是吹打樂,并能說出是怎么分辨出來的,加上我的補充解說,很快就理解吹打樂的體裁特點,教學效果明顯。這樣有選擇性的提問縮小了范圍,使學生在欣賞時方向更明確,目的性更強。
在對音樂“主題”進行提問時,可以將其置于作品中,與作品整體結合進行。在提問時,可以通過不同作品的實際特點,如主題在作品中出現的次數、位置、基本音樂形象等。在欣賞交響音畫《美麗的喀納斯湖》(選段)這種“主題”樂句反復出現的作品時,可以按“主題”在音樂中出現的次數進行提問,如“音樂主題在整首樂曲中出現了幾次”;在欣賞多段體音樂時,如《牧童短笛》可以根據“主題”出現的不同位置進行提問:有幾個主題?它們出現的順序是怎么樣的;在欣賞音樂主題形象鮮明的樂曲時則可以通過提問音樂形象來進行欣賞,如欣賞格里格的《晨景》,可以這樣提問:你覺得兩個主題表現的分別是清晨怎樣的景色……這樣的提問立足于音樂實際特點,能引導學生逐步進入音樂、關注音樂特點,較為有效。
音樂要素是音樂之間相互區別的最本質特征,在欣賞時抓住音樂要素,如旋律、力度、速度、節奏等進行提問必不可少。對音樂要素的提問也是讓學生了解音樂、深入音樂的必要途徑。在欣賞《袋鼠》時,樂曲的主題旋律(#23 0#56 0#71 0#23 0 |#56 0#71 0#23 0#71 0 |#56 0#23 0#71 0#56 0 |)從低到高再到低的走向特點十分明顯。在欣賞時,我就這樣提問:樂曲旋律的高低有什么變化?讓學生有了聆聽的方向,可以直接感受到樂曲高低變化的顯著特點并能細化地找到從低到高再到低的特點。在對音樂要素進行提問時不適宜提“音樂是怎么樣的”之類的問題,指向性較為模糊,學生往往不好回答、回答不到重點,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
音樂結構復雜多樣,二部性、三部性、四部性、多部性等,其中又有各部之間的對比、呼應、問答、肯定、否定等之分,在提問中,就要注意去繁從簡,用簡單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復雜的結構。《采茶舞曲》是一首二部分的歌曲,第一部分中四個樂句是上下句曲體結構,前后相呼應。為了讓學生了解呼應這一結構特點,在聆聽時我這樣提問:第一部分四句是什么關系?對比、問答還是呼應?學生用排除法得出是呼應。接著我問:那請你根據音樂來總結一下呼應的特點?學生便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進行總結。通過提問,我將“呼應”引入了學習,并將“呼應“的特點陳述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判斷、學習,教學效果也較好。
音樂的縱向結構是音樂作品外顯的形態,通過音樂的縱向結構,可以立體地了解音樂的張力。在教學中,通過對音樂縱向上的不同層面進行提問,能讓學生更好地關注音樂的縱向結構,將對音樂的學習上升到理性層面。在欣賞《望月節》時,我這樣提問:音樂是由樂隊和歌聲兩大部分組成的,請大家聽一聽歌聲由哪幾種人聲組成?樂隊里又出現了哪些樂器?有特色音效嗎?學生回答后非常明朗。這樣的提問將學生對音樂的關注從橫向進行轉入了縱向結構,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從感性轉入了理性,了解更為深入,教學效果也更強。
總之,只有立足音樂進行提問,才不會偏離音樂本體,出現無效問題;只有不斷斟酌進行提問,才不會使問題大或空,出現低效問題,有效的提問才能不斷地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理解音樂,進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不斷提高學科核心素養。讓我們發揮師者的智慧,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1]趙樹輝,吳文漪.《小學音樂教學100問》[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0-114,287-289.
[2]楊秋儀.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技術問題 [J].中國音樂教育,2011(05):4-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G622
A
陳斌(1981—),男 ,江蘇蘇州,碩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