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晉中市榆次區文化館,山西 榆次 030600)
地方文化在高師課程建設中的思考
——以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王麗娜
(晉中市榆次區文化館,山西 榆次 030600)
師范學校在地方文化傳承中有著特殊的重要地位,在歷史變革關頭,原有的傳承鏈條已經分解,師范學校適時引進地方傳統文化,對師范學校課程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在豐富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氣氛,以及提升辦學品位方面,都有著積極意義。同時,符合對非物質文化繼承和弘揚的時代精神。
師范教育;左權小花戲;文化傳承;辦學品位;地方文化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要求,學校要開設體現地方和學校特色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改變以往我國基礎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努力形成學校特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對大學生“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師范學校在區域文化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時代變革中,原有的文化傳承鏈條已經不復存在,撤鄉并鎮帶來的學校合并,使大量的中小學生離開家鄉進城,逐漸使傳統文化碎片化,給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晉中高師目前實行分科培養體制,課程設置沿用了師范固有課程,相對缺泛活躍性和豐富性,針對以上現實,首先引進非物質傳統文化——左權小花戲,經過三年的積累,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在引進地方文化過程中,學校音樂系和教育、文化部門的專家一起普查并考察了本地非物質文化資源,選定左權小花戲后,又專門到左權調查小花戲的歷史、現狀,廣泛收集資料,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專家一起編寫了教材。為了更好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成立了專門教學機構,制定了相關教學、考核標準,并將教學延伸到畢業生的教學實踐中。
左權有著豐厚的小花戲傳承,在師范教學中,首先是引進來,聘請小花戲非物質傳承人李明珍老師走向講臺,執教小花戲;其次是走出去,讓學生到左權體驗小花戲表演,并和演員交流。在教學中始終不離開教學的師范性,學生邊學小花戲,邊體驗小花戲教學過程。整體教學體現了輕松愉快、目的明確、教法靈活。
在教學實踐中,階段性總結和年終總結相結合,校內校外教學效果相結合,注重了教學的整體效果,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學到傳統文化的精華,另一方面能夠用在未來的教學中。音樂系教師特意調查了歷屆畢業生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教學情況,對畢業生的教學需求、實踐和教學經驗做了總結,在此基礎上,調整特色文化教學的課時比重。三年的實踐已經取得了預期教學效果,根據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已經具備了全校推廣的條件,各系課依據這一教學成效,制定相應的引進地方文化的教學內容。
三年的教學實踐,地方特色文化進校園,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文化魅力,是歷史和地方特色的綜合體現,知識的學習永遠不能離開文化的傳承,教師的培養尤為重視人文的體現,學校的品位不是簡單的教學成績,更應重視的是學生對歷史文化的體驗與領會,傳統文化的引進對提升師范學校的辦學品位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
傳統文化中,融入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對師范學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繼承的教學,就不是簡單的一個種類的非物質文化,其中的地方風情禮俗、服裝禮儀、區域生活以及儒釋道對個人、家庭、生活的準則等無所不包,這種綜合性的教化無形于教學之中,成為師范教學的獨特資源。特別是非物質傳承人李明珍老師執教中,體現了一位老藝術家的做人及對藝術不懈追求的風貌,對學生的影響就再不是簡單的一堂課了。因此,傳統文化教育和繼承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修養、健全學生人格有著獨特的意義。學生通過學習地方民俗文化課程,并實踐到地方民俗文化事項中去,使他們了解家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認識自己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不僅對家鄉的情感會油然而生,而且能使其參與家鄉社會建設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
學校通過開設非物質文化課程,基本形成了師范學校的辦學特色,符合了現在的教育理念,并取得了相應的教學效果和經驗。全國各地都在這一教學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各地都有著厚重的特色文化傳承,內容豐富多彩,涉及范圍極廣,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其人文性、知識性、藝術性、技能性體現多多,學校引進適當,對整體教學特別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非凡。同時,師范學校對地方非物質文化的重視,延伸了基礎教育,彌補了當前時代變化對地方文化建設沖擊的缺憾。
G642
A
王麗娜(1977—),女,漢族,山西左權人,專科,文化館聘用制干部,館員。山西省舞蹈家協會會員,第一屆晉中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