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宇紅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高校聲樂民族化教學研究
樊宇紅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高校的聲樂教學一般以西方美聲唱法教學體系為主,為了是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得到傳承,就要摒棄社會普遍認為的“民族聲樂唱法是不科學的落后的”等錯誤觀點。本文將目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民族聲樂在高校聲樂教學中開展的意義做出了分析,提出了高校民族化聲樂教學的一些建議。
民族化;教學體系;高校聲樂教學
聲樂藝術是人類情感的重要表現形式。聲樂藝術的歌唱內容一般源于民間,人們通過聲音表達的內心感受,例如西方經典的歌曲《桑塔·露琪亞》、《我的太陽》等都來源于西方國家的民族民間歌曲。近些年,通觀我國高校的聲樂教學,依然單純的建立在西方的外來聲樂教學體系基礎上,以西方聲樂體系為標準來對演唱曲目做出審美評價,發展模式趨于單一。然而我國民族民間聲樂藝術文化多彩斑斕,如若不加以發展,會是文化界的重大損失,因此,高校民族胡聲樂教學理應成為教學的重點。
20世紀末關于聲樂唱法是唯“美”還是唯“民”的爭論在聲樂界普遍存在,一些聲樂教材或是聲樂比賽都劃分為“美聲組”和“民族組”,在外來西方發聲體系的大肆侵領下,甚至連聲樂教師都認為民族唱法是反生理的發聲方法,與世界先進的發聲方法有差距,很難與國際聲樂屆公平的交流。經過聲樂教學長期的實踐探索,我國在該領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目前,聲樂教學理論書籍與優秀的聲樂歌曲可選性不大,缺乏完整的理論與教學實踐體系。在聲樂教學與實踐中,例如全國范圍的聲樂比賽,選手的演唱技術都很高,但來自于祖國四面八方的演唱者,他們師出不同,然而在演唱技巧與風格特色等差異性不大,幾乎談不上演唱特色風格,音色有很強的辨識度。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照葫蘆畫瓢”,教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的去模仿,教師不講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不懂如何運用歌唱的技術去表達的情感,“教”與“學”的單一化使聲樂教學與國際脫軌,與音樂審美不相適宜。我國20世紀中后期涌現出的郭頌、郭蘭英、德德瑪、李谷一、關牧村、才旦卓瑪等老一輩歌唱家的音色有很強的辨識度,表演風格也與我國民族風格結合較緊密,例如:《珠穆朗瑪》、《草原夜色美》、《人說山西好風管》、《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很受我國民眾的喜愛。21世紀初由于受西方教學理念的影響,獨特音色的歌唱家卻越來越少,高校聲樂教學逐漸形成不自信尷尬局面,甚至會對民族唱法有抵觸的看法,使我國傳統音樂不能得到傳承。有些高校取消了民族民間音樂課,即使開設了,也對學生沒有模唱的要求,導致高校聲樂教學過分的強調學生歌唱的技術訓練,將民族民間音樂的精髓丟到一旁,使聲樂教學成了發聲技術訓練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我國,應該體現多民族風格特點的聲樂教學。她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地方音樂色彩是民族音樂風格形成的核心地方高校作為音樂文化傳承的基地,在民族聲樂教學在內容與方法上肩負著傳承與發揚民族聲樂文化的重任。
要切實高校民族化聲樂教學,肩負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為使命,首先應從高校聲樂教師的教學觀念入手。我國的民族音樂與傳統的聲樂文化是一脈相承的,有著悠久的音樂發展歷程。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開展應圍繞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核心,結合西方發聲方法的優勢,在演唱風格和技巧上體現民族性,培養出掌握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的人才。高校聲樂教學在內容上也要體現出民族性,首先,民族聲樂作品的旋律體現出我國民族音樂風格。我國幅員遼闊,56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音樂特色,音樂風格突出。其次,我國民族文化教育在根本上與自身的藝術審美取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聲樂學生在母語環境中學習與自己民族息息相關的民族聲樂作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很容易理解與詮釋這些作品。再次,民族聲樂作品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播的重要方式,高校聲樂教學弘揚傳播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是民族化聲樂教學的體現。
目前,為推進我國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教師應正視民族化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聲樂教學中將高校聲樂教學作為一項任重而道遠的重要任務,加強民族聲樂教學的創新與發展、突出我國民族特色,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與經驗,以供大家參考交流。
首先,在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民族聲樂藝術與文化的熱愛與理解。我國的戲曲有三百六十多種,是民族聲樂的發展的重要分支,他的音色、發聲和咬字在民族聲樂唱法中蘊藏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語言與戲曲元素,音響效果也是獨具特色。如果將國家化的西方美聲發聲方法過多的融入民族歌曲演唱中,會使民族歌曲特色韻味缺失,生硬的中西融合會阻礙與壓制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學習與民族自豪感,這樣很不利于發揚我國民族聲樂文化。因此,高校聲樂教學應在教學中將民族聲樂與西方美聲的關系協調處理,以把握住民族歌曲的特色為主線,展示民族化聲樂教學特色,使學生不斷受到民族聲樂文化的熏陶,熱愛民族聲樂文化,促使我國民族聲樂保持獨特的藝術風格。
其次,高校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聲樂教學理念。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地域文化差異顯著,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方法也應地域的差異會存在一些不同。大致趨于兩種教學模式:以西方美聲的發聲方法為主體,演唱具有濃郁中國民族風格的歌曲;以民族歌曲為主體,在其基礎之上運用西方美聲的演唱方法。兩種模式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演唱效果各有不同。但從我國民族與西方美聲這兩大唱法的優勢來看,教師在教授初學的學生時,基本會用美聲唱法入門,打通學生的發聲通道,用美聲的發聲方法來演唱我國傳統的民族歌曲,來打好發聲技巧的基礎。對學習民族聲樂唱法的學生,教師不僅要打通聲音通道的同時,還要要注重教授豐富的民族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對側重于美聲唱法的學生,更要加強其民族聲樂文化知識的學習,使演唱不拘泥于歌唱形式。
再次,在聲樂教學中還要豐富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曲目。高校聲樂教學選用的曲目多為西方藝術聲樂作品為主,學生對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認識與理解會相對薄弱。例如長期受美聲唱法訓練的學生因受外國作品發音咬字方法的影響,對演唱中國傳統民族歌曲的主題思想與情感表達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多注重安排學生對我國民族聲樂作品的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最后,促進高校民族化聲樂教學的發展。戲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聲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類的聲樂作品在高校聲樂教學內容中因為比較難拿捏,戲曲類的聲樂作品可選性也比較少,教師在選曲時由于自身對此類樂曲尚沒有很好的掌握,也會在教學中刻意的去避免戲曲風格的聲樂作品,這些情況都會阻礙聲樂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因此,民族化聲樂教學欲求發展,特別要注重高校教師對戲曲類聲樂作品的學習與創作研究。教師首先要對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戲曲有一定的掌握,才能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在教學時,根據所學的戲曲作品來訓練學生發聲咬字等技巧;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戲曲表演活動實踐,與學生共同提高對傳統戲曲的了解與認識。時下,原生態唱法成為大眾喜愛的聲樂形式,高校還應借助社會、民眾極力追捧原生態唱法的發展趨勢,將原生態唱法的內容加入聲樂教學的內容中,這樣既迎合了現代百姓審美,又為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開辟出了新的天地。這些對推進我國傳統民族聲樂教育、弘揚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校民族化聲樂教育是我國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高校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都應該發揮地方特色的優勢,推進地方高校民族化聲樂教學的發展,切實增強我國民族地方音樂的傳播。突出民族化的聲樂教學的內容,大力發展民族聲樂文化。使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能夠進行完美的融合與平等的交流。,只有這樣,我國民族聲樂文化能夠更好的發展與傳承。
[1]陳旸.高師聲樂教學民族化路徑探究[J].中國音樂教育,2016(06).
[2]陽賽玉.高師聲樂教學中的民族化問題[J].藝術研究,2014(04).
[3]趙密密.民族性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分析研究[J].黃河之聲,2014(03).
[4]高宇.二十一世紀中國聲樂藝術多元化發展[D].東北師范大學,2015.
G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