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琛
(湖北理工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策略研究
郭 琛
(湖北理工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3)
古箏是一項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樂器,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樂器。近年來,民族音樂越來越受到世界各民族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古箏藝術也不例外。在面對古箏藝術走向世界這樣的形勢,高校古箏教學應擔負其在古箏藝術傳播中的重要責任。本文分析了現階段高校古箏教學的現狀和問題,進一步有針對性地研究了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策略,旨在為高校古箏教學做出一定的貢獻。
高校;古箏教學;創新策略
古箏藝術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古箏的音色柔美,韻味獨特,有著豐富靈活的演奏技巧。隨著國家對民族音樂的逐步重視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提升,人們對以古箏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學習古箏音樂的人數在急劇增多。在這種情勢下,很多古箏培訓機構應勢而出,古箏的商業活動越來越多,古箏藝術逐步走向產業化的發展模式。然而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古箏專業的學生變多,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而高校培養出的古箏人才正是傳承古箏藝術的中堅力量。并且高校中所教授的古箏曲目較為簡單,讓學生形成了古箏演奏簡單易學,而且很容易通過簡單的旋律來傳達感情的錯誤思想。因此,提升高校古箏教學質量顯得越來越重要。
隨著高校課程設置的改革和學分制的有力推行,古箏不僅僅是音樂專業的必修課程,還被很多非音樂專業列為了選修課程,逐步增加了其在高校課程體系中的比重。通過課上對古箏知識的學習,高校大學生都快速掌握了很多關于古箏的樂理知識和樂器演奏技巧,使得高校古箏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然而,在大學階段,學生在體格等方面的發育已經定型,手指的靈活度和協調度都不如兒童,使得學生在實際的古箏學習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和阻礙。筆者將古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教學模式落后,教學目標單一
我國很多高校對于古箏的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將培養專業的古箏人才作為教學任務的首要目標,這使得古箏教學過于刻板、專業和單調。高校現存的教學模式和目標很難適應當前社會對全能綜合性人才的需求,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古箏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重視對技巧的培養,輕視對綜合素質的提升
正如上個問題提到的那樣,高校古箏教學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專業的古箏人才,所以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很多學校的古箏教學大都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方法,教師非常重視對學生演奏技巧的培養,通過反復機械的訓練,能立竿見影的實現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方法,往往只是對學生古箏演奏技巧的訓練,只追求古箏演奏曲目的難度和技巧,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人文關懷和對學生高尚的藝術情操、藝術鑒賞能力等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學生只重視個人單項技能的發揮,缺乏團隊合奏演奏的經驗,在合作表演時就顯得手忙腳亂。
(三)缺乏實踐環節
高校開設的古箏課程大多是教授學生一些有關于古箏演奏的樂理知識,這在非專業古箏選修課程中顯得尤為明顯。很多高校在古箏教學中缺乏實踐性環節,即使是古箏專業的學生也很少有機會參加古箏演奏會的節目編排和演奏。這使得學生缺少了古箏演奏的實踐能力,不能適應社會對實踐性人才的需求。
(一)摒棄落后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古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得學生在古箏學習的過程中喪失了對古箏的學習興趣,并且傳統的教學模式也非常枯噪乏味,課堂缺乏活力。所以教學要果斷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最新的、先進性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古箏知識的講授。比如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平時的教學中,再現古箏曲目中的情景,讓學生融入到情景當中。這種將視頻、音樂、圖片和情景等融為一體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單調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二)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有相當數量學習古箏的大學生是非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通過學校開設的古箏選修課來進行古箏的學習,這些學生大多是因為對古箏有所好奇,缺乏系統的古箏理論知識基礎,在學習過程中大多缺乏耐心。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內心想法。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選取一些有特色的古箏曲目來感染學生,并配上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與曲目相關的故事或場景,還可以做一些課堂小游戲,來增加課堂的活潑氛圍,更好的保護和提升學生對于古箏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積極開展古箏表演實踐活動
古箏演奏者既需要有一定的樂理知識,又需要配有嫻熟和高超的演奏技巧,這兩者缺一不可。當下高校古箏教學中尤為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古箏演奏的實踐性環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活動。比如舉辦大型的古箏文藝匯演,積極為學生聯系一些社會中的古箏演奏活動。在演出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獨立演奏能力的指導,還應加強對學生與他人配合演奏能力的指導。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在進行古箏教學方法創新的同時,教師也應該提升自身的素質,這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必備因素。教師在教授學生古箏演奏技巧和知識時,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古箏曲目的創作背景,內在情感和音樂結構,使學生在技術層面上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古箏藝術,領悟古箏藝術中所包含的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學生上述品質和能力的提升,都首先需要教師對古箏藝術獨特的感受力,需要教師不斷的通過進修、繼續教育和學術交流以及實踐活動等方式來提升教師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這樣才能提升高校的古箏教學質量,古箏教學得以創新。
古箏雖然是一項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典樂器,但是其教學方法和模式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為古箏學習和演奏加入新的思想和認識,推動古箏藝術文化的源遠流長。要推動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還需要更加有效、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這樣才能提升高校高校古箏教學的質量。
[1]趙魯琴.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1,27(05):227-228.
[2]閆怡君.高校古箏教學創新及有效性提高策略[J].戲劇之家,2015(07):182.
[3]郎娟娟.論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對策[J].大舞臺,2015(10):201-202.
J632.32
A
郭琛(1974—),女,漢族,湖北黃石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古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