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潔茹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試談未來音樂教育的發展
汪潔茹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音樂是通過聲音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的思想感受和自然現象的藝術,而音樂教育則是以音樂為藝術的手段和內容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增進知識技能的教育。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當代的音樂教育衍生出新的活力,新的組織方式。本文通過對傳統、現代化未來的音樂教育的研究以及對未來音樂教育的展望,結合新媒體的誕生,發展及運用,多維角度分析未來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
音樂教育;未來發展
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無數燦爛寶貴的文明遺產,而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也不絕如縷,從古代的成均、癢等音樂教育場所,到春秋時期孔子的音樂教育,再到唐代的梨園教坊等。古代的音樂教育主要學習人群是貴族子弟,樂師,是小范圍的教育,少數人能接受的教育。20世紀初沈心工、李叔同等人的出現奠定了學校音樂教育的基礎,使普通的人民也能接受到音樂教育。但是由于時代的限制,音樂教育的發展依然有所局限。隨著1919年上海專科師范學校的(上海音樂的前身)建立,我們正規的、大規模的培養音樂人才的音樂教育場所正式成立。傳統的音樂教育思想以孔子為代表:音樂的審美態度是“和”音樂的評價觀念是“盡善盡美”,孔子將音樂作為一種工具,從而使禮樂相結合,達到治天下的功能,強調音樂的功能性。
而在當今的現代社會人們對音樂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變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主要為以下幾種思想價值:“審美體驗”“社會交往”“文化的傳承”?,F代的學校音樂教育要求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興趣愛好為動力,注重學生的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性,改變評價的機制,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音樂的情感,更好的進行音樂體驗,培養提高審美的感受性?,F代音樂教育和傳統的音樂教育有些方面是相地立的,但是并不代表傳統的音樂教育無可借鑒的地方,比如說當代音樂教育要求學生要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我們的學生在說唱之間潛移默化地了解到勞動人民的智慧,各地的風土人情,將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瑰寶永久的流傳下去。而現代音樂文化不但強調傳承性還更加注重創造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勇于創造開拓思維,發揮想象不要有所局限。老歌新唱的型式也是音樂創造的優秀典范。新時代的音樂教育要求我們不但要傳承民族的、優秀的、有價值的文化,還要求在這些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與發展,使音樂教育在未來顯示出無窮的活力。
1、新媒體下的音樂教育
隨著新時代背景下音樂教育思想觀念的改變,新的音樂教育手段和形式也應運而生,出現了運用新媒體進行的音樂教育,什么是新媒體呢?指的是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現在,網絡已經成為一個資源整合的全方位平臺,其利用數字技術,網絡等渠道,能便捷靈活快速的將信息傳遞,減少了很多的中間過程,開拓了人們的視野,給予了發展更多的可能。而新媒體下的音樂教育又是如何的呢?“自媒體”應運而生,自媒體指的是單個人以現代化的手段傳遞信息的總稱,主要他們的平臺有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直播平臺,經常我們就會看見一些盆友圈中會流傳一些熱門的文章,就我個人而言,關注了很多音樂家的微信公眾號,他們會從中分享一些他們的教學經驗、演奏技巧,了解到他們最近的活動近況。跟以前的舊媒體相比:磁帶、教學CD,電視節目,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能了解到他們的最新動態,信息流通的速度快,不存在區域信息滯后性,真正的將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而那些音樂家也不再是鮮少出現的人物,只能逢年過節通過一兩首作品去了解,走下了神壇。例如:戴玉強老師的音樂公眾號“戴你歌唱”這是一個聲樂的普及慕課的平臺,他會定期發布一些學員的上課視頻,讓廣大的喜愛聲樂的愛好者從中獲益,近距離的聆聽大師的教導。而在這種模式下,我想未來更多的有可能會衍生出來網絡教學的1:1私人教學模式。傳統的音樂教育為口傳面授的模式代代相傳,可是這種模式受到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記得當時本人學習音樂的時候要每個星期往返兩地,十分的辛苦,而這種網絡教學模式就可以突破這種限制,空間上不受到限制,可以使更多的民眾去接受到音樂教育。當然不能說這種網絡授課方式會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他受空間的限制,不能直接上手指導,直觀性不足,無法監控學生的學習態度等問題也是存在的,但他為教育提供了多一種的可能,線上線下相融型教學模式,更好的輔助學生學習。
2、教學角色主體的轉變
一般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線下以口傳面授進行的,而新媒體的誕生改變了這種模式,也改變了教學的主體以及角色。傳統音樂教育的的主體是音樂教師,而新媒體信息時代的教學主體不僅僅局限于專業人員,他可以是任何人。老師也不僅僅局限于上學期間所學習的一些知識,線上網絡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更寬闊的獲取知識的平臺,學生也不局限于老師上課所教授的內容,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力,多平臺,多范圍的汲取知識,老師與學生不再是傳統的上下關系,而轉變為現代的平等關系,真正意義上做到互相學習。
新的時代出現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思考的是,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音樂都是值得我們傳承和學習的,在快速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應運而生產生很多負面的問題,也都是值得我們不斷的去探索解決的,只有在我們不斷的認識探索中,更好的發掘文化的價值多樣性,才能促進音樂的大繁榮大發展,讓人人熱愛音樂,身邊充滿音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