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斌
(太原市第五職業中學,山西 太原 030027)
對我國樂律學建構相關問題的思考
朱文斌
(太原市第五職業中學,山西 太原 030027)
樂律也可認為是音律,即對音程的劃分方式。而樂律學其本身含有“樂學”、“律學”兩個部分,但是縱觀我國古代的樂律,這兩個部分是緊密相連且不能分割的。而關于樂律學的建構,許多學者展開了相應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郭樹群等編著的關于我國樂律學的相關書籍。而針對我國樂律學建構的相關問題,筆者將從樂律學及其發展歷史出發,談談幾點思考。
樂律學;建構;思考
我國樂律方面的內容豐富且有其自身發展的歷程、體系,其中包含了宮調體系、旋律體系、管律體系、十二律體系等,并且在不同的朝代,其體現出的音律、樂律也具有各自的特色,延至今天形成其發展歷史[1]。而我國樂律學相關建構問題,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廣泛開展,取得的成果也非常豐碩。就此,縱觀我國樂律發展,筆者也有幾點思考。
根據眾多學者對我國樂律學的研究,現代的研究當中,主要將樂律學分為“樂學”與“律學”兩個部分。其中,樂學主要是從音樂藝術實踐中所用樂音的有關組合形式或藝術規律出發,以形態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分析,通過使用一般邏輯推斷的方法(非精密計算)來研究樂音之間的關系;而律學則是指以自成樂學體系的成組樂音為對象,從音響的自然規律出發,以音響學或者聲學的角度進行研究,采用的是精密的數理邏輯計算分析樂音之間存在的關系[2]。具體而言,樂學包含的內容是音樂基礎部分的理論,是作曲技術方面的理論,范圍相對較寬廣,律學則包含生律法、律制等的內容。
基于古代視角來看,我國的樂律學實際是音樂當中律、調、譜、器四者之間的綜合關系之學,內容極為豐富,因此樂律學的建構基礎非常堅實。
我國樂律學的發展自遠古夏商至明清時期,在音、聲、律、樂各方面呈現了樂律的逐步發展狀態。在遠古時期,旋律性的樂器就包括骨哨、骨笛、陶塤等,節奏型的樂器則包括了鈴、骨等,由此可見旋律和節奏在音樂當中就已經是音樂當中的兩大要素。到商代晚期,五音孔塤能夠奏出連續的半音,這也對周代十二律理論的產生具有重大意義。我國樂律當中,三分損益法以及三分損益律于周期時期得到發展,尤其是宮廷音樂的繁榮,以及也金屬的發展極大推動了樂律相關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其中包括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而后針對樂律的發展,漢代時期則就之前的樂律理論首次提出問題,進一步促進了樂律的發展。至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四代也均較為著名的樂律代表,如何承天、蔡元定、朱載堉等。
以朝代更替的時間線為基準,我國樂律學歷史發展反映的是時代音律特色,也充分展現其本身具有的魅力。若不計文字史料,樂律相關的理論及體系也3000年左右可考的歷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在實踐與時間的累積和沉淀下,樂律學涉及到多學科的不同學術部門間歷史發展過程的復雜關系,如自然科學史、計量科學、古代聲學、古算法、天文與歷學、樂器制造工藝等均有著緊密的聯系。
在樂律學理論以及體系發展過程當中,文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當其作為一種學問時,文獻資料解讀更是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對樂律學的建構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以樂律學中涉及到的“鐘律”這一概念為例,在近現代對“鐘律”的解釋當中,最早是由黃翔鵬先生提出并加以界定的,經后來學者總結,其概念為“已經超出三分損益的局限,在我國古鐘純律三度關系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復合律制,并且表現為曾侯乙編鐘的半音階有輔曾三度關系作為管子生律法的補充”。根據這種定義,可以理解為“鐘律”似乎為中國古代典籍中的“鐘律”。但依據其他學者以及筆者的研究,關于“鐘律”并不僅僅是以上提及的概念,其概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論述。據此,在樂律學發展過程當中,對其相關理論的文獻解讀必須加以嚴謹和仔細的考察,以此為我國樂律學的完善建構奠定基礎和依據。
事實上,在我國樂律學當中,其涉及和牽連的學科除了樂律方面的內容外,實際還包括了自然科學、文化等個部分,因此樂律學建構則也以其他學科、領域為基礎,形成發展。
以文化領域與樂律學當中的部分內容聯系為例,我國古代音律當中的宮商角徵羽五聲,與四季、五方、五行具有相配之處,具體如下:
四季: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聲:角 徵 宮 商 羽
五方:東 南 中 西 北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這種配合關系和聯系,實際可從《禮記·月令》鄭玄注:“春氣和,則角聲調。”《呂氏春秋·孟春紀》高誘注:“角,木也;位在東方。”等類似的文章中找到一定運用規律,這對我國樂律的發展相協調。
綜上所述,我國樂律學建構是以其內容、以其時代發展背景、以其各相互聯系的部分為基礎和依據的。基于此,我國樂律學的運用、研究則也應當以服務社會、以豐富音樂發展等為目的。■
[1] 王洪軍.與中國樂律學建構相關問題之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3,01:35-39.
[2] 王軍.朱載堉樂律學研究指導思想辨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02:161-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