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生活化路向
王 玨
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對于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一些高校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往往對此重視不夠,從而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因此,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培育的理論依據與現實境遇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對接與融合,必須把握生活化教育的邏輯起點、內容重點和著力點,真正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教育;現實境遇;路徑選擇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又強調,“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從習總書記對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向指引中,我們看到日常生活的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引導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的有效途徑之一。
大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大學是培養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場所,擔負著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和重大任務,而價值導向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是育人工作和意識形態傳遞的前沿陣地,成為多方思想和輿論爭奪的主戰場。相較于過去高校傳統的意識形態建構的方法和路徑,新形勢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與機制都有了新的特點,這就要求大學在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方法與方式上要有所創新。如何在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現實訴求以及生活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傳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由于時代背景、學生個體、成長經歷等方面的差異,當代95后大學生的身上具有獨特的烙印:他們充滿活力但偏感性,極具個性但需引導。這一群體的獨特性還表現在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但內心卻渴望學校對其終極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教育與服務,而不是說教和管理。95后學生群體的特性揭示了發展性德育與生活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實踐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陣地和渠道的作用,就必須立足于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現實訴求,只有將教育融入生活,才能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學理層面來講,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還是生活德育理論,抑或是個人價值觀的形成發展規律,都顯現出生活化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馬克思主義實踐論
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認為,實踐是客觀能動的活動,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也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生活在本質上也是實踐活動,不理解、重視實踐就無法正確把握生活的本質。“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1]由此可見,生活的本質是實踐,而在實踐中形成的日常生活是教育過程中認識的來源。同時,教育的實效性還取決于教育者對于生活的實踐感知程度以及深度。“一個人關于某類事物的價值認識、價值體驗乃至價值情感,一旦被實踐所證實,被他人或社會所認可,就會在他的頭腦中得到強化。久而久之,經過多次反復加工,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看法和態度,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念”。[2]在教育過程中,理論灌輸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讓教育對象形成基本的價值觀念與認知,但是要更好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只有通過教育對象自身的實踐與體驗,只有通過親身體驗與情感感悟,才能真正地將理論付諸于行動,在行動中真正實現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
要真正實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必須要讓他們經歷從認知認同—情感認同—理性認同—行為認同這樣一個過程,這是一個感性和理性,情感和實踐反復作用的過程,大學生經過第一課堂的學習后,通過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親身體驗生活,了解社會百態,進而產生與價值觀相適應的情緒體驗,從而在實踐過程中把規范、認識外化于行。因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反思自身的價值理念,從而實現認識與實踐的良性循環。
2.生活德育理論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論,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師從杜威,進一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他認為,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本質上是一回事,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教育的宗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和精煉,它本身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和指導。大學生作為教育對象,有著其自身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如果在教育中我們只是一味地灌輸,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引起教育對象的反感與抵觸。目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顯得日漸式微,不能很好地與學生的話語體系融入、對接。因而,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必須避免教學分離,應該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從解決學生的現實需求與實際訴求出發,貼近學生實際與生活,從而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要得到普通民眾的認同,必須要回應人民的日常生活與實際訴求。當代大學生雖然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普遍認同,但是高校在對青年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和引導的過程中仍存在知行不統一、話語體系滲透性不強、教育方式單一等各種現實困境。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有話語體系滲透不夠深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理論性和凝練性,雖然來源于日常生活,但仍存在一定張力。如果高校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偏理論教條輕實踐體驗,就會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語權的有效建構。
高校承擔著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理想信念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和必然責任。然而處于自媒體時代的大環境下,學生有時通過網絡就可以獲取到相關知識,倘若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不具備相應的理論素養,只會教條式地灌輸,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和反感,從而弱化受教育者內化、外化的效果,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同時,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普遍性特征,如果在教育過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不加以區別對待,也難以滿足具體個體的價值、利益訴求,需要的未滿足感會進一步導致學生的知行不統一。這就如列寧所言:“群眾不是從理論上,而是根據實際來看問題的,而我們的錯誤就在于總是從理論上來看問題”。[3]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夠貼近學生實際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一味偏重理論灌輸。理論灌輸是學生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和重要手段,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讓學生自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付諸實踐。然而我們通過調查以及個案訪談發現,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堂教育存在形式單一、效果不佳等問題。另一方面,教育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實踐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的教學實踐更多是通過志愿者活動、暑期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相關途徑進行,這些途徑更多的是通過幫助別人來體驗價值觀的內核。[4]而對于學生在自我的日常生活、成長需要、學業規劃乃至人生規劃中面臨的困惑關心不夠,這也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學生的話語體系出現錯位,并且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不能很好地鏈接,形成較大落差,從而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與學生日常生活現實之間存在著張力,究其原因并不在于理論本身有多么高深,而主要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培育路徑問題,[5]是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日常生活的現實關照,忽視了學生的成長需求所致。因此,要對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話語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與認同,必須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生活培育方向的轉變,真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入大學生的利益訴求、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日常學習生活中去,并內化為大學生的實踐行為和日常追求,成為引領和指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風向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生活的緊密程度影響著傳播的實效性以及教育是否入腦入心。因此就要求我們運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把握培育中的三個要點:邏輯起點、內容重點與教育著力點。
1.邏輯起點:需要與滿足論
突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就必須把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需要放在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首要位置。[6]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群體常常受到各種思潮以及價值觀的影響,能否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大學生群體并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不僅在于理論本身要通俗易懂、具有科學性,更在于它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行動指南,因而在教育過程中首先就要弄清楚大學生的成長需求,要密切關注到學生進入大學后的心理變化與情感需求。同時,對于不同年齡、特質的群體的指導與幫助也應有所區別,在學習、職業指導、心理適應、人際關系、專業發展等各方面進行有效指導,制定科學的教育活動計劃,讓他們從情感上不斷感知認同核心價值觀;加大對典型人物和道德楷模的宣傳力度,積極組織和邀請社會精英、企業領袖、創業先鋒等進校園,宣傳他們的成功經驗,傳遞正能量,樹立身邊的優秀典型,使學生感覺道德典范并非遙不可及、高不可攀,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旨在于將之貫徹、實踐于社會生活中,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價值判斷和選擇能力,因此要組織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一方面要抓住重要契機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實踐活動,促使他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經常對照、審視自我,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還可以從大學生日常生活出發,利用學生社團、宿舍等載體,結合現實中的具體場景和身邊感人的故事,激勵大學生把核心價值觀作為日常的行為準則,并逐漸增強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到國家社會發展的建設中去,在潛移默化中認同這一價值體系。
2.內容重點:貼近學生實際與內心
實證調研發現,課堂教學一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渠道。有高達83%的大學生是通過教師課堂教學這一渠道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理論和知識的。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世界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目前不少高校在黨課、團課、思政課中都在嘗試使用互聯網思維,以改變話語傳播方式,打造線上課堂活動品牌,比如浙江傳媒學院開創的陽光微團課《高貴的文明》,每期精選一個正能量話題,邀請社會知名人士、校內優秀師生員工結合自身經歷或感悟,做3—5分鐘的講說,通過優美的文字和鏡頭,將思政與藝術、課堂與電影、觀點與鏡像結合起來,用“接地氣”的語言和內容吸引廣大青年團員參與進來,既體現了傳媒專業的特色,又適合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閱讀等特點,抓住了學生們的心理,把枯燥的內容、生澀的道理講得有趣,變得好玩,讓思想引領工作真正走入學生們的內心。因此,微團課一經播出,浙傳的大學生像追劇一樣追“課”分享。一周的點擊量達到24786次,點贊971次,進入“團中央部門及全國省級團組織單周文章閱讀量排行榜”前50。由此可見,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時代背景,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在學生中入腦入心。
3.著力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無論是在第一課堂教學中,還是在第二第三課堂的實踐中,都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個體思想品德以及價值觀形成規律的角度來講,外在的教育只有經過個體的自覺認同才能真正納入到他們的價值體系中并用于指導實踐。以往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過于強調單向灌輸,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不夠。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大學生是主體,只有通過了解他們的生活訴求與發展需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真正將教育落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比如浙江傳媒學院有一個線下服務學生的品牌叫做“團團家族”,根據青年學生的特點,針對6種服務活動設計了角色鮮明的6位卡通人物,作為服務的領航員,“團團家族”中的“團小思”,主要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現校園活動、思想美文,引領團員青年的新理念,傳播校園正能量;“團小青”通過對典型志愿者及優秀項目的介紹,營造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校園文化氛圍;“團小團”通過定期推送精彩活動,為同學們樹立社團風向標,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團小藝”則側重開展“跟著小藝享受藝術青春”的活動,通過與藝術名家、行業專家的訪談式交流,為同學們探尋成功的路徑,傾聽人生感悟,呈現藝術人生的榜樣力量;“團小律”通過以文明修身為主題的熔煉活動,增強寢室凝聚力和團隊協作力,促進和諧寢室的建設。“團團家族”還通過各個學院的學生維權聯絡員搜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和需求,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情況、給予解答并幫助解決落實。在實際工作中,學生的作用逐漸得到凸顯,它體現的其實是一個心靈對另一個心靈的影響,學生們在對學生的自我服務和管理中有效地實現了對真、善、美、愛、權利和義務這些基本價值的認同,感受到了青春正能量,增強了青年團員的先進性和榮譽感,從而積極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德]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
[2]袁貴仁.價值學引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382.
[3][俄]列寧.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3.
[4]朱景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三個著力點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5).
[5]孟迎輝,鄧泉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的內在邏輯[J].社會主義研究,2015(1).
[6]許珍芳,余緒鵬.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途徑實證研究[J].教育評論,2015(3).
[責任編輯:詹小路]
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生活場域視野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研究”的成果。
王玨,女,講師,碩士。(浙江傳媒學院 學生處,浙江 杭州,310018)
G641
:A
:1008-6552(2017)03-0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