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芝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歌曲《牛郎織女》鋼琴伴奏處理
林 芝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本文對劉麟、王志信以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為題材創作的同名歌曲《牛郎織女》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聲樂作品鋼琴伴奏處理的簡要分析闡述,以期助于演唱者及鋼琴藝術指導在處理該作品時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聲樂作品;牛郎織女;鋼琴伴奏
以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為背景題材的聲樂作品《牛郎織女》創作于1994年,由劉麟作詞、王志信作曲。眾所周知,“牛郎織女”是一段講述神人相戀的凄美愛情故事。詞作者劉麟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首先交代牛郎織女被銀河隔開,“遙相望”、“苦思念”的無奈,再將織女牛郎相遇、相知、相戀、分離的過程娓娓道來,最后牛郎織女聚積一年的相思苦、離別重逢的喜悅在七月七日相聚的這一天爆發出來。作曲家王志信運用曲藝、民間大鼓等多種音樂語言將傳統故事題材進行新的詮釋,使作品更加富有戲劇性,給對已熟知這段愛情故事的聽眾帶來更加緊張、揪心、惋惜、感人肺腑的情感體驗。
(一)第一部分:序幕
第一部分為作品的序幕,預示整個作品的情緒基調。該部分4/4拍,為bB宮調式。
第1-4小節為自由、悠遠地散板前奏。全曲的前奏由長音和弦開始,兩個和弦之間無需延長,常規節奏處理即可,注意延音踏板的處理,要換干凈。彈奏右手旋律時應注意增強第一拍與切分音。第四小節的右手彈奏小字三組C顫音應由慢漸快,而左手琶音則需平穩、均勻彈奏,這里要注意兩手交替彈奏時的聲音處理及分句,目的為引出A段前奏。
第5-10小節為寬廣、舒展的A段前奏,由此段補充陳述材料構成,也是全曲的高潮樂句加一個Ⅴ—Ⅰ終止組成。速度為每分鐘60拍。右手旋律為八度與大和弦的強奏,注意兩小節的分句,把握節拍重音并使用連音踏板。左手的小琶音在節奏上與右手旋律形成了動靜交織的效果,應按照兩拍小連音的規律把每個和弦隔開。終止式部分應安靜下來,琶音和弦要彈得十分均勻、迅速,且區分好雙手由下至上的第一個和弦與雙手同時奏出的第二個和弦。解決到第10小節主和弦的分解伴奏,此時將速度稍微慢一點,予以演唱者呼吸提示,使其充分進入演唱狀態。
(二)第二部分:敘述
此部分為愛情故事的敘述部分。延續bB宮的調式色彩,分為A、B兩段。速度為每分鐘58拍。
A段為第11-30小節。分為a句(第11-13小節)+1間奏(第14小節)、b句(第15-17小節)+1間奏(第18小節)、c句(第19-23小節)、d句(第24-28小節)四部分。
a+b句(第11-18小節):鋼琴部分以平穩整齊的四個十六分分解和弦構成,映襯主旋律部分較復雜的切分與附點節奏。伴奏時應注意切分音對應的強拍處稍微給一點重音,但整體力度保持在mp層次。演唱旋律休止的一小節間奏處,應用mf彈出有表情的旋律色彩,而后隨即回到mp。
c+d句(第19-28小節):c句伴奏部分出現部分旋律,此時伴奏應與演唱者一齊做出3個休止符停頓,并以非連奏和重音踏板配合,烘托動態旋律感,進入c后半句非常連貫的分解音型。d句力度為f,情緒到達較高的第一個小高潮,伴奏部分右手應注意強拍和弦時值與非連奏效果,彈奏出較強的感染力。
第29-30小節為B段前奏,調式轉向C徵。伴奏速度加快至每分鐘66拍。以此表達愛情時的歡快喜悅。
B段由3個樂句構成,分別為a句(第31-34小節)、b句(第35-38小節)、c句(第39-43小節)。此段述說牛郎織女幸福生活的愛情經歷,“結百年”、“度春秋”、“朝朝暮暮”、“心相連”等字眼都充分了體現出這一點,為全曲最輕松、歡樂、甜美的樂段。伴奏應注意以斷奏為主來避免拖沓,輔之重音踏板,配合好旋律部分的休止符,停頓要干凈利落。c句“男耕女織”處雙手交替彈出分解和弦,強奏應均勻。
(三)第三部分:戲劇
第三部分是第44-119小節,為故事戲劇性的矛盾展開部分。調式由C徵又轉向至D羽。速度為每分鐘80拍,耳后4/4拍轉2/4拍。
C段前奏(第44-47小節),鋼琴部分bⅥ音不協和和弦開始,進入bⅦ音半減七和弦,這里速度提至每分鐘80拍,和弦應使用腕力與高度緊張的手掌彈奏,制造一種尖銳、不祥的效果。演唱開始的第48小節左手震音應十分均勻有力奏出,右手連續的三十二分音符要奏出每一拍的拍點,左手的八度低音可以結合短的重音踏板以此加強低音效果。從第52小節起,節奏變為2/4拍,在原4/4拍的基礎上加快一倍,每分鐘160拍。織體變為以柱式密集和弦為主的音型,與旋律形成緊拉慢唱的戲曲音樂風格,應彈得短促、均勻、有力,與歌詞“逼”、“生生拆散”、“攔”等歌詞所表達的不舍、無奈之情相呼應,把本段音樂的矛盾沖突推至最高點。此段應密切注意休止符的準確與節拍重音,緊隨旋律走向進行分句,使演唱者充分發揮其聲音色彩。到“滔滔銀河把路攔”時,應與演唱者同時漸慢至每分鐘80拍的速度,進入全曲高潮部分的前奏。
(四)第四部分:高潮
作品最后一部分是全曲感情的升華,展現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激動喜悅之情,天上人間盼得團圓的動人景象。該部分由第113-140小節組成,調式由D羽轉向F徵,節拍轉回4/4拍,速度變慢為每分鐘60拍。
D段前奏(第113-119小節):鋼琴部分以右手三十二分音符分解琶音織體開始,此時速度保持每分鐘80拍,奏出華麗的高潮部分前奏。其中有兩小節交替琶音過渡到第118-119小節旋律八度導入部分,這里應把速度漸慢至每分鐘60拍,Ⅴ和弦的拉寬,為調性回歸及演唱者呼吸做出充分的準備,進入到最熱烈、情緒最高漲的高潮段。
富于激情的D段(第120-140小節),也是全曲高潮段,以ff力度展開,再現A段補充陳述音樂材料為主,由4個樂句(a+b+c+c’)構成。力度依次為(ff—mp—f—f),鋼琴部分作充分發揮其極富感染力的和聲效果,和弦旋律與左手低音應彈得飽滿有力,可適當運用大臂、肩、背部力量配合連音踏板,將演唱者的情緒推至頂端。注意b句時應弱奏,增強音樂的力度層次對比變化。結束句最后的長音(“圓”字),鋼琴的高潮句旋律結束全曲,速度不變,震音和弦收束F徵主和弦,此處應提示演唱者,以便同時結束聲音。
通過以上對聲樂作品《牛郎織女》鋼琴伴奏處理的分析與研究,可以看出作曲家對作品風格特色的把握及拿捏的精準程度。演唱該作品時,演唱者和鋼琴藝術指導要提前了解并剖析作曲家整體構思及其植入在作品每一部分中的旋律走向安排、情感性格安排等,才能使之對該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畫及演繹更加的細致,更加打動人心。
[1] 李健.唱戲中學歌 歌唱中學戲——演繹歌曲《牛郎織女》的體會[J].藝海,2005,02:54.
[2] 常晶晶.解析民族聲樂作品《牛郎織女》的創作特征[J].時代文學,2009,07:204-205.
[3] 王萃.對王志信四首聲樂作品的民族性及鋼琴伴奏的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04:26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