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鐵
華容縣廣播電視臺,湖南 華容 414200
新形勢下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的法治探討
余 鐵
華容縣廣播電視臺,湖南 華容 414200
社會穩則天下安,天下安則百業興。如何在依法治國理念下,實現法治化維穩,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主要在于依法行政和法治思維,對于鞏固國家政權和滿足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社會穩定;依法行政;法治思維
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一切改革發展都無從談起,再好的規劃和方案都難以實現,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同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因此,新形勢下探討運用法治理念維護社會穩定非常有意義。
當前,我國社會穩定的形勢從兩個公開數據可以看出:一是法院的受案數量與增速。二是公共安全支出費用。曾被國外媒體熱議、炒作的“中國維穩預算首超軍費”①主題,可以窺見一斑。維穩費用是公共安全支出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增速能較大程度說明維穩壓力的增加,維穩形勢的嚴峻。
非法或非正常的“維權”是不穩定因素的主要表現形式,比如聚集、串聯、非正常上訪等,以期通過這些形式,向地方黨委、政府或有關部門施加聚眾壓力實現利益訴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局限在一個區域、一定范圍、一個較短時間段。一般通過政治、經濟、司法、教育的等手段,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滿足民眾的利益需求、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妥善處置,恢復正常的社會狀態,還可以通過改革發展獲得解決。只有極個別的不穩定因素,如邪教組織問題,顯示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圖謀。
不穩定問題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結構變動而產生,還有一些矛盾由于民生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而產生,或者是由于公平正義沒有得到切實維護而引發。
(一)不穩定因素產生具有歷史的必然。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走過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歷程,意味著西方發達國家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漸次出現的矛盾問題,在我國現階段幾乎可能同時出現。
(二)不穩定因素產生的根源在體制機制。縱觀當前的聚眾社會矛盾,“公權力運行的不規范是激化矛盾、誘發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因素”②,社會矛盾的背后往往是公權力本身的亂作為或不作為。近3萬參與調查者認為,中國法律事實狀況很差或者較差的占78.6%,而認為很好或者較好的僅占7.8%③,這個數據再次佐證社會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公權力。
(一)依法行政減少社會矛盾
公權力帶來的社會矛盾,能形成不穩定因素的批量增長,管好公權力是減少社會矛盾的重要內容。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權力清單制度稱作權力責任的正面清單,目的是監督政府。凡是沒有規定可做的,政府是不可做的,避免權力擴張和濫用,越位、錯位。責任清單明確政府部門“哪些事是份內事”,減少“踢皮球”實行問責制。建立矛盾終局機制。任何社會矛盾和沖突的解決都需要一個終局機制,即一個“到此為止”的機制,在現代社會中,就是法律機制。處理好司法與信訪的關系,維護司法終局和既判力原則,避免陷入“案結事不了”的惡性循環,損壞法律權威。
(二)法治思維化解社會矛盾
影響社會穩定的社會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不是階級斗爭產生的階級矛盾。一方面不要擴大到政治化或意識形態化。如果以敵對態度看待群體事件,容易激化即有的矛盾,將黨和政府與民眾形成對立面,轉變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階級斗爭。建國以來階級斗爭是以打倒美帝主義等各國反動派為主要目標,國內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不應肆意擴大到階級斗爭。同時,對群體事件以政治問題對待并上綱上線,直接后果是引入公權力進行打壓,為濫用公權打開缺口,也將被民眾授人以柄。另一方面,按照依法治國理念,將政治問題在法律問題上找入口。鄧小平指出“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需要同各種破壞安定團結的勢力進行有效的斗爭。進行這種斗爭,不能采取過去搞政治運動的辦法,而要遵循社會主義法制的原則”。還有一方面,維穩的底線是法治。過去,有過“花錢買平安”,也有過“圍追堵截”等的經濟、政治、行政方式維穩,這種運動式的、個別化的維穩機制和方式方法,以“人治”為核心,更多的激勵了部分人對政府的“穩定綁架”,破壞了法治的權威和公眾對法律的敬畏。最后,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法治的根基在于人們發自內心的無形擁護和真誠的信仰,要形成辦事、遇事、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都依法、找法、用法、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盧梭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人民群眾只有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存在,才會對對法律自覺信仰。
社會大局穩定是全社會的共同利益,一個穩定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是全體人民的福祉。法治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是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公民權利、制約公共權力的結合點。有了對公民權利的保障、權利的制約意味著從末端向源頭治理,從事后救火到事前預防,也意味著法治維穩從政治解決轉向依法治理,從個案處理走向規則治理。
[注釋]
①霍文琦.民眾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2-24.
②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14中國法治藍皮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2-24.
③中國法律實施狀況調查[EB/OL].中國法學網,2014-5-10.
D252
A
2095-4379-(2017)35-0103-01
余鐵(1978-),男,漢族,湖南華容人,本科,經濟管理、機電一體化工程、法學專業,華容縣廣播電視臺,高級工程師,華容縣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研究方向:工程管理與法律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