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燕
(星海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中國近代思鄉歌曲的鋼琴伴奏研究
——以《橋》為例
吳紅燕
(星海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鋼琴伴奏在歌曲演唱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給歌曲伴奏不是簡單的鋼琴伴奏,它還有藝術指導的作用。根據我國鋼琴伴奏的現狀和發展,本篇文章立足鋼琴伴奏中的呼吸問題,從伴奏者、樂譜與演唱者三方面闡述了鋼琴伴奏在歌曲作品中的地位與如何調整歌曲鋼琴伴奏中的呼吸,并以《橋》為例進行了研究。
思鄉歌曲;鋼琴伴奏;《橋》;呼吸
鋼琴伴奏在近代思想歌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讓演唱者和聽眾快速進入作品中特定的音樂背景,從而在時間軸和感情線上推動音樂作品的發展過程,使整個音樂作品完整。只有當鋼琴伴奏和演唱者的歌聲融為一體的時候,這首音樂作品的整體藝術表現才是完美的。
(一)歌曲鋼琴伴奏
歌曲鋼琴伴奏是指在歌曲演唱過程中需要鋼琴彈奏來進行輔助,在歌曲鋼琴伴奏中又分為樂譜中的實體元素和以演唱者與演奏者為主體的現場元素,而優秀的歌曲鋼琴伴奏需要這兩個元素的有機結合與相互提升。歌曲的鋼琴伴奏不是單純的鋼琴伴奏更不是簡單的鋼琴獨奏,它需要與歌曲相互融合。
(二)近代思鄉歌曲
不管是文學作品、藝術作品還是音樂作品,思鄉的主題從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墨客、藝術大家經常抒發的思想,不管在什么時期什么地點,總有在外流浪的異鄉人,思鄉的主題也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在中國近代思想歌曲中,《橋》這首作品淋漓盡致的表現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生活特點,游子對家鄉的眷戀之情也溢于言表。從而抒發了作曲家對于家鄉的眷戀和對祖國強烈的熱愛之情。
(三)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功用
中國近代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功用主要由兩個方面,一是強化補足功能,由于中國近代藝術歌曲的曲作家的較高的對近代詩歌的掌控能力,他們能合理運用歌曲旋律與詩歌的音韻表達歌曲中心情感,鋼琴伴奏就在此基礎上,再利用和聲、調性、織體變化通過適宜的速度、力度和節奏描繪意境、象征暗示以及結構補充,從深層次上闡釋詩詞意境,彌補人聲的不足之處。二是深層揭示功能,通過刻畫心境和營造意境側重調式、和聲等營造歌曲中作者所創造的意境,抒發作者所表達的感情[1]。
(一)創作背景
《橋》的創作時間是1981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它的創作者陸在易先生出于對祖國和家鄉的深情熱愛,加上“文化大革命”后民間大多數音樂作品都是樣板戲和革命歌曲,所以先生用一首及其短小簡練的《橋》描寫了家鄉的小橋流水的生活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和向往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復興了中國的藝術歌曲創作,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新的藝術享受。
(二)伴奏解析
《橋》的婉轉動人的旋律是應用了五聲骨干音,極具江南民謠的韻味,典型的江南小曲的民族性,這也是因為曲作者出生江南受地域文化所影響,婉轉曲折的旋律沿著五聲音階逐級遞進,下行級進的la-sol-mi-re, sol-mi-re-do, mi-re-do-la等,跳躍性的mi-do-laso等。表現出該地區行腔溫婉流暢、伴奏 “你繁我簡”“你高我低”“你長我短”,各聲部之間通過連綿不斷的橫向旋律相連接纏綿反復的效果。
這首歌的引子部分由第一小節和第四小節的復合功能和弦組成,開頭溫柔婉轉將聽眾的思緒帶入回憶故鄉的場景,然后慢慢加深加重思念之情,音樂的速度節拍也隨之逐漸加快直到第四小節才有所舒緩,在片刻舒緩之后又在第五小節到第七小節又一次加急,同時也是為了第八小節強有力的和弦緩沖,隨之逐漸平靜下來結束引子部分,為即將開展的故事慢慢做好鋪墊,仿佛是先將聽眾帶去故鄉然后告訴聽眾故事即將開始,讓聽眾能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與向往之情。
在歌曲主體的第一部分中,一句“水鄉的小橋姿態多”將聽眾從剛才的引子中有些急切的追鄉思緒中拉回到家鄉的優美風景中,一筆一畫一聲一聲的勾勒出水鄉小橋靜立流水潺潺流淌的場景,級進的旋律襯托出江南民歌特有的纏綿委婉,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散板節奏慢慢地將聽眾帶進故事中。在這個部分中,鋼琴伴奏是用了很少的柱式和弦,僅僅在歌詞空白的地方做適當的伴奏旋律延長填補歌詞與歌詞的銜接之處,這部分的鋼琴伴奏應該是安靜的,來襯托江南水鄉的寧靜。從第十七小節開始作品速度由adagio柔板變為moderato中板,力度也從mp中弱pocoapococresc一點一點漸強發展到mf中強,這些小小的細節中的激動可以感受到作者見到家鄉風情之后慢慢喜悅起來,帶聽眾領略家鄉的秀美風景時慢慢激動與自豪。在第十七小節的鋼琴伴奏方面,可以用和弦直接重復歌曲旋律然后在第十八小節進行變化重復,襯托主旋律,讓聽眾留下深刻印象。經過第二十二小節,鋼琴伴奏和前面保持一樣重復主旋律即可。但是這時候歌曲的聲樂部分和和聲部分都有較大變化,在重復多次之后給聽眾耳目一樣的感覺不使聽眾在欣賞過程中產生疲勞感。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中,旋律的速度仍然是中板,不快不慢的,這里描繪的場景是“姑娘挑藕橋頭歇,老漢送糧橋下過”,相比較前一部分的靜謐場景,這個場景有了動態與生機,把水鄉描繪的更有立體感而不是單純的畫面感,這里的鋼琴伴奏慢慢的只要表現出畫面的流動感即可。隨后,跟著“離家千年也戀水鄉啊,愿作人間橋一座”的反復抒情中加深情感表達,在第三十八小節鋼琴與聲樂旋律合成二重唱,這里是一首鋼琴獨奏的樂譜,與演唱合在一起相互補充,相互提升。鋼琴伴奏的織體也從分解式變化為柱式和弦,穩定加強情感抒發。
最后一句結尾是全曲高潮,作者對家鄉的熱愛與向往之情在最后完全迸發,鋼琴部分右手七個三連音不斷重復,使聽眾的思緒隨著水鄉的水波蕩漾開去,慢慢流向遠方[2]。
(一)呼吸問題在鋼琴伴奏中的意義
在鋼琴伴奏中的呼吸問題說到底就是對氣息的合理運用。在鋼琴伴奏中的呼吸主要指的是樂句、樂段的劃分。伴奏者對作品的樂句的合理劃分是作品演奏順利的基礎,同時也給演唱者對作品再創作對作品情感再抒發做了幫助。不僅是對作品需要伴奏者進行樂句樂段的劃分,對演唱者的演唱伴奏者也應掌握其“呼吸”節奏,并將自己的“呼吸”節奏與演唱者的“呼吸”節奏保持一致,最好做到邊唱邊伴奏的境界,與此同時注意對突發狀況即興伴奏的時候也要處理好呼吸問題,從而與演唱者較為完整并完美的將音樂作品向欣賞者表達出來。除此之外,演唱者的歌詞內容也對樂句、樂段劃分做著制約和限制,對其科學合理的劃分與科學合理的“呼吸”不僅能將作品自身風格詮釋出來,還能使演唱者和伴奏者避免一些基本的句法錯誤[3]。
(二)鋼琴伴奏中對呼吸的要求
在實際伴奏過程中,要求伴奏者對譜曲有非常高的熟悉程度,每一個細節像休止符的留白、長音的延展與停頓以及每個延長記號的使用都要做到熟記于心。每一個休止符具體修幾拍延長記號延長幾拍需要伴奏者作出的呼吸調整都不一樣。這是在曲譜上對伴奏者呼吸問題的要求。
在歌詞方面,一句較長的樂句和一句短樂句對伴奏者的呼吸要求也不相同,一句短歌詞演唱者可以一口氣唱完的可能就不需要伴奏者做什么處理,但是一個較長的歌詞如果演唱者一口氣唱不完的情況下,就必須要換氣,這就要求伴奏者要將因演唱者換氣而產生的間隙通過鋼琴演奏來銜接完整,如果是更長的一些脫音和樂句時,要求伴奏者靈活運用伴奏技巧如琶音波音之類的或者模仿其他樂器來完善作品的完整度。
在與演唱者的配合方面,大部分是和在歌詞方面對伴奏者的要求差不多,但是有一點是歌詞方面沒有的,就是即興伴奏中的呼吸處理問題。因為對音樂作品的演唱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有各種各樣,每一個演唱者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也不相同,所以對伴奏者是極大的考驗。這要求伴奏者具有較高的即興伴奏能力,同時在即興伴奏中處理好自己伴奏與演唱者的呼吸問題,將突發狀況造成的影響轉化到最小,并將演唱者快速從突發狀況的緊張情緒中拉回原本的音樂情感中從而保障整個演唱的順利進行。
(三)如何調整鋼琴伴奏中的呼吸
在對伴奏者進行鋼琴伴奏時的呼吸問題的要求中,筆者分為三個方面,那么如何調整在鋼琴伴奏中的呼吸中,也分為三個方面介紹。首先是從譜曲原理方面,如果伴奏者掌握較多的曲式結構的呼吸節奏,那么在應對一個新的音樂作品時伴奏者就能有較大的信心來進行伴奏,因為雖然不同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不盡相同,但是如果各種曲式結構的呼吸節奏都能完美掌握并熟練應用時,那么不同聲樂作品對伴奏者來說只是不同的曲式結構。再加上對特定作品的創作背景、情感表達的深刻了解從而伴奏者能在基本曲式結構的呼吸應用中再做細微的調整使呼吸節奏適合整個音樂作品,這樣能較為全面的在伴奏中表達作品。
在歌詞方面,伴奏者可以通過歌詞來調整呼吸,說到底是通過歌曲思想來調節呼吸。一首歌的歌曲思想大部分通過歌詞表達,通過對歌詞的深刻了解、每句歌詞的斷句劃分、歌詞空隙和長音延展過程的分析,伴奏者可以更好地調整呼吸節奏使伴奏更適合歌詞也使歌詞更適合整個演奏,這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過程。
在與演唱者的配合過程中,前文也提到過伴奏者可以通過與演唱者的交流溝通了解演唱者的演唱習慣,而這其中就包括演唱者的用氣習慣,演唱者大概一口氣最長能唱多久,喜歡在什么地方換氣,以及換氣大概需要多久,對不同的演唱者伴奏者要做不同的呼吸節奏調整使自己的伴奏與演唱者融合在一起。雙方取長補短,共同將聲樂作品更好地演唱出來。
任何一個歌曲作品的演奏都是通過伴奏者、演唱者與樂譜三者的有機融合才能完美演繹作品的生命力與藝術性,一個作品的成功演繹是三個方面的融合統一,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優秀表達都不可缺少。而在鋼琴伴奏的呼吸問題研究中,我們也通過對三者的充分分析,得到了最終的結果,希望有更多優秀的歌曲鋼琴伴奏能夠完美的演奏出來,不斷壯大我國音樂歌曲的發展。
[1]樂敏. 淺析中國近代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的功用[J]. 藝術科技,2007,01:46-48.
[2]成雯. 中國近現代思鄉歌曲的鋼琴伴奏探究——以《教我如何不想他》和《橋》為例[J]. 四川戲劇,2016,07:113-115.
[3]楊楠. 中國民族聲樂鋼琴伴奏中的“氣韻”問題[J]. 大舞臺,2012.
[4]楊楠. 論正譜鋼琴伴奏在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中的必要性[D].西安音樂學院,2011.
[5]許君君. 論聲樂鋼琴伴奏在聲樂教學中的藝術指導性[D].福建師范大學,2007.
[6李勇. 淺談如何彈好民族聲樂鋼琴伴奏[J].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4.
[7]楊雅茗. 論鋼琴伴奏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藝術指導意義[J]. 戲劇之家,2016.
[8]楊楠. 中國民族聲樂鋼琴正譜伴奏的實現途徑[J]. 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
從業多年來演奏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彈奏過各類型音樂會。多次在國際、國內聲樂比賽中擔任藝術指導。
J624
A
吳紅燕(1968—),女,貴州貴陽人,1980-1989年就讀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主修鋼琴專業并獲得學士學位;1992-1994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進修鋼琴專業;1995年至今,任職于星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任星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鋼琴教研室主任,聲樂歌劇系伴奏老師、聲樂藝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