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佳佳
(相城區黃埭中心小學,江蘇 蘇州 215143)
小學音樂課堂的節奏教學初探
虞佳佳
(相城區黃埭中心小學,江蘇 蘇州 215143)
節奏是音樂教學中有關于音樂基本技能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音樂基礎知識的構成,在音樂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就像音樂的骨骼一樣,構架了音樂的生命。
節奏;節奏感;聲音;創編
在小學音樂課中,準確地把握好節奏是學生學習歌唱、舞蹈、器樂技能必不可少更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在課堂中搞好節奏教學,對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不但要創新教法,更要誘導學生發揮自身主體作用,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感性認識節奏
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一切認知從感官開始。”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他們天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能長久地集中在枯燥無味的節奏符號上,只有利用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欲望,才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二)理性認識節奏
在學生對節奏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以后,教師可以適當傳授一些理性的知識讓學生對節奏有進一步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級的學生,他們認知事物的能力都有了相對的提高,在識讀樂譜方面應該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在這個時候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知識水平,將必要的理論性知識適當傳授給學生,將知識逐步深化。
(一)通過歌詞培養節奏感
我們不難發現,教材中每一首歌曲的歌詞其實都可以按照其歌譜的節奏來朗讀,學生在學唱新歌之前,可以讓善于模仿的學生跟著教師將歌詞按節奏朗讀,為接下來的歌譜學習做鋪墊。教師更可以在重復念第二遍的時候,通過讓他們為老師配音(師朗讀歌詞時張開嘴念,但不發出聲)的形式激發他們念歌詞的興趣,這樣,不僅帶動了學生的學習欲望,還可以使他們輕松地掌握歌曲的節奏感。此外,朗讀歌詞還可以幫助學生找到節拍中的拍感。我們可以在所學的歌曲中,選一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節奏比較規整(規整的節奏更能體現節奏的快速與慢速,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找到拍感)的歌曲作為重點歌曲來訓練學生的拍感感受。
(二)通過身體律動培養節奏感
當人的節奏感與運動覺相互聯系時,人的身體也可以成為一件獨特的“樂器”。因此,讓孩子們在有音樂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身體動作表現出來,也是提高他們對音樂的節奏感知能力的一種方法。律動與節奏教學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動”,它們是一種動態的課堂表現形式,在充滿著無限動感的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普遍性,將所有學生都組織到訓練中來。比如在課堂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走”的方式來表現音樂,當音樂的節奏快時,可以快走,節奏慢時,慢走;音樂變強的時候可以重走,變輕的時候,輕輕地走;當音樂高時雙手叉腰踮起腳尖昂起頭走,進入低音區時,身體彎著腰走;音樂又輕又快時,帶著小碎步快速走;音樂又高又慢,踮起腳尖邁大步慢走……等等。關于“走”的音樂,教師可以精心挑選,先從簡單的入手,等到學生熟練之后,可以選擇一些力度,速度有變化的曲子進行練習,我們還可以通過鋼琴的彈奏,不斷變化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音區讓學生聽辨,這樣,既訓練了聽覺又加強了孩子們的節奏感知能力,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
有了之前的節奏基礎后,教師可以以“節奏創編”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節奏創作練習。比如之前的按節奏朗讀歌詞,我們可以換一種思維模式,讓學生在學會歌曲后,通過自己的自由發揮,改變歌曲的節奏,創編出新的同旋律不同節奏的歌曲,并且念一念、唱一唱,看看誰的創編最出彩;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隨性地切入一些節奏方面的聽辨創編練習,不需要占用太多時間,完全是隨意隨機性的,比如讓學生在分組討論過后,教師以帶領學生快速地結束討論,起一個頭拍出節奏,學生一起模仿,隨后教師隨機點到誰,誰就接著剛才的開頭繼續創編下去,隨意切換節奏,看學生的反應。教師可以讓學生不斷更換多種節奏型,還可以讓他們用多種敲擊的方式敲擊、拍手、拍肩、拍胸等等;或者,我們可以直接在教學中設計成一個“節奏接龍”的環節,讓學生在直觀、生動而有趣的音樂活動中感受節奏帶來的無窮變化以及生動的藝術效果。比如在《小朋友的家》一課中,可以通過節奏接龍的游戲,讓學生在掌握好老師給的節奏后,創編新的節奏:XXX XXX|XX X|XX X|XXXX X|XXXX X|(自由往下接)‖;對于中低年級的小朋友,我們還可以更換成節奏填空的方式讓他們進行創編,比如2/4 X XX| ( )|( ) |X X‖讓學生自己在括號內填寫節奏,然后再請其他同學念出或拍打出來;教師還可以分發制作好的節奏型卡片,讓學生根據現有的節奏型,對節奏進行自由組合。可以以小組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下面探討合作,最后進行小組比分,由老師作為裁判進行評分講解。綜上所述,不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讓他們在直觀、生動而有趣的音樂活動中感受到了節奏帶來的無窮變化以及生動的藝術效果。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心得和體會。筆者認為,節奏教學的成功與否,離不開師生的共同策劃和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師,起著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千萬不能讓有生命的節奏變得只剩單一的傳授與機械的練習。我們應該緊緊地抓住學生潛在的節奏意識,加以開發和挖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勤動腦,多動手,將各感官積極調動起來進行多層次的節奏訓練,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節奏的掌握技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創作能力。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楊麗蘇.新課程音樂教學法—音樂課堂教學方法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虞佳佳(1987—),女,江蘇省蘇州人,本科,畢業于常熟理工學院,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