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姣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芻議如何切實提高高師聲樂教學質量
焦 姣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高師聲樂教育之核心在于培養(yǎng)合格的教師,突出師范性是其中的重要問題。教學中如何全面貫徹這一核心問題是現階段高師教育應該直面的。筆者試圖通過加強學生心理思維訓練、注重素質教育、搞好教材建設、完善教學方法等四個方面對其進行闡釋,以此探討提高高師教學質量的問題。
聲樂教學;教學質量
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基礎音樂教育的合格師資。高師聲樂教學應著重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使聲樂教學突出“師范性”,體現師范教育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應緊密聯系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實際,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把突出“師范性”作為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強展現師范院校的優(yōu)勢性和獨特性。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歌唱技能訓練,更重要的是對歌唱理論的掌握,對聲樂技術的鑒賞力和具體的施教能力,不僅是為了唱,更要學會教,使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能夠適應“唱”與“教”的實際需要,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目前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教師多為重視歌唱技術的講解,但對于歌曲中蘊含的音樂文化知識,時代背景、風格特點、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的講解卻非常薄弱,對于提高學生藝術表現力、藝術審美能力、藝術創(chuàng)造力不夠重視。聲樂基礎技能訓練中應處處與人的文化素質密切相關。
教學目標的全面性,是由師范類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需要而決定的。在聲樂教學中,作為培養(yǎng)基礎音樂師資的高師音樂專業(yè),只有既著重培養(yǎng)對學生的歌唱技能技巧訓練,也重視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授,還有音樂教育的審美要求和音樂文化修養(yǎng)的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歌唱技能和音樂文化知識共同提高,相得益彰。因此,聲樂教學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重視各方面素質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全面文化素質的合格音樂教師。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聲樂藝術是感覺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歌唱技能的形成過程是從心理到生理的一系列理解、熟悉、掌握的過程,其本質是心理調控的結果。歌唱者通過大量的鞏固訓練與反復的演唱實踐中、通過記憶、聯想以及積累,豐富提高自身的技藝水平。聲樂教學中的歌唱技術很多部分是不能直接感知的,需要通過認真思考才能得到啟發(fā)和感悟到。在聲樂教學中,許多抽象的聲音概念和看不見、摸不著的歌唱感覺,僅僅靠講解時不能奏效的,要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啟引學生主動動腦思考,誘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這樣才能讓學生“感覺”和“認識”到正確的聲音觀念和歌唱狀態(tài)。
高師聲樂教學擔負著為中小學培養(yǎng)合格教師的重任。合格師資不僅僅是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高水平,更應是新世紀所需要的綜合素質和敬業(yè)精神的體現,應以更高的要求—道德、心理、知識、技能、修養(yǎng)等來要求我們的學生。對高師聲樂教學和聲樂藝術的正確認識,從去合理的教學方法和配套的教學模式,是實現高師聲樂素質教育目標的基礎。在教學中,要求大量閱讀儲備音樂文獻資料,音樂知識的及時補充,欣賞名家名曲,提升學生對聲樂的感受,提高悟性、音樂欣賞力、自學能力,使聲樂技能和素質均衡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兼具技藝、文化、修養(yǎng)、教學等綜合素質的音樂教師。
合理的高師聲樂課程結構應是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音樂與文化的有機結合才能使學生具備較全面的聲樂技藝和音樂文化修養(yǎng)。然而如今的高師聲樂教育沒有一套對學生能進行全面素質培養(yǎng)的聲樂教材,大多數的教材基本是專業(yè)音樂院校的聲樂教材,起點較高,難度過大,缺乏歌曲培訓的具體要求,很難反映聲樂文化知識的全貌。一套能反映高師聲樂學科知識技能要求全貌的教材,對于規(guī)范聲樂教學,提高學生技能技巧和音樂文化修養(yǎng)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聲樂教學實踐的不斷成熟和教學經驗的逐漸豐富,如何使聲樂教材中的曲目建設與教學內容更加科學系統化,并擺脫聲樂教材僅僅是歌曲選集的落后趨勢,完善它的教學體系,已經成為聲樂教學普遍關注的重大改革課題。例如《聲樂藝術教育叢書.曲庫》的撰寫,囊括了所有形態(tài)的聲樂作品,每首歌曲都有“教學演唱提示”,對作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演唱的難點和風格、教學方法等都做了簡要的提示,充分展示了教學性、文獻性和鑒賞性的特色。又如《聲樂基礎教程》是我國第一部以聲樂基礎理論和教學曲目相結合的教程性教材,改變了只有曲目選集的教材史,為高師的聲樂教材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教材模式。有了理想的高師聲樂教材,對學生進行聲樂專業(yè)技能和聲樂文化知識教育就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現有的一些聲樂教學觀念、內容、方法、手段等已不適應新形勢發(fā)展的要求了。高師應繼續(xù)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個別課、小組課、集體課三位一體、相互補充的教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聲樂教學體系,使掌握歌唱技能技巧與音樂文化知識教學結合起來,并且掌握聲樂教學的規(guī)律,以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需要。
因此,作為培養(yǎng)基礎音樂師資的高師音樂專業(yè),聲樂教學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重視各方面素質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全面文化素質的合格音樂教師。■
[1] 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07.
[2] 高駿套.高師聲樂教學的幾點思考[M].北京:中國音樂出版社,1996:66.
[3] 李泉.聲樂教育觀念的轉變與基礎理論建設[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10.
[4] 孫萍.高師聲樂教學中教學能力培養(yǎng)途徑初探[J].濟寧師專學報,2001,01:2-3.
[5] 孫偉.淺談高師聲樂教育的現狀與走向[J].黑龍江: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