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必全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朗誦藝術拓展路徑的幾點思考
農必全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朗誦藝術是一門“非學不可”藝術形式,是一項系統的藝術創作工程。朗誦水平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及行之有效方法。解決朗誦藝術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從不同維度去拓展朗誦藝術的發展空間。向文化求深度、向生活要廣度、向經典要高度、向受眾要銳度應是我們拓展朗誦藝術的具體路徑。
朗誦藝術;拓展路徑;文化;生活
朗誦,是一項深受喜愛的文藝活動,也是一門傳承有序的專業藝術。她以聲音的形式傳承文化、抒發志向、溝通情感、滋潤人心,以其強大的情感感召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朗誦的創作實踐中,一時間,朗誦藝術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但是隨著朗誦藝術的不斷推進,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重聲音展示輕情感表達、重模仿再現輕創新再造以及作品雷同缺乏新意、文學底蘊不足飽受詬病等問題,一直困擾和阻礙著朗誦藝術的發展。
朗誦是一門“非學不可”的專門藝術,需要領會朗誦的基本理論、掌握朗誦的基本技巧、養成正確的朗誦創作道路。同時,朗誦水平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既需要我們有持之以恒、不斷進取的精神,也需要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元的維度去統攝文稿與語言、理論和技巧、播出與反饋的關系,攀登朗誦藝術的高峰。
下文僅從文化、生活、經典、受眾這四個朗誦藝術拓展的不同側面,對其提升路徑進行探析。
朗誦藝術是一門既年輕又古老的語言藝術,說她年輕是因為作為一門獨立藝術形態,從近代興起以來不過百余年;說她古老是因為隨著文字的誕生就已伴隨著人們的吟誦、朗讀而存在了。朗誦藝術深深根植于中國歷史文化,是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孕育出的一朵奇葩,文化性是她賴以生存的重要印記,也是她賴以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現今卻出現了朗誦者底蘊不足、朗誦稿件千篇一律、朗誦作品格調不高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凸顯了當今朗誦藝術中文化的缺位,要破解這些問題,必須從文化上尋求答案,以文化為師,不斷汲取繼續發展的營養。
以文化為師,就是向文化求朗誦藝術拓展空間的深度,不斷增加她的深度和厚度。
(一)增加朗誦者文化底蘊
文化底蘊與朗誦者相生相伴的。文化底蘊無形地內化于朗誦者腹中,卻直觀表現在朗誦的有聲語言中,借用麥克盧漢的經典傳播學概念“媒體是人的延伸”[1],我們認為朗誦藝術是個人文化底蘊的延伸,是個人文化底蘊的直接體現。一部好的朗誦作品,必然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高雅文化格調、豐富的文化韻味的。播音史中的大成就者,無一不是擁有者豐厚的文化底蘊的。享有盛譽的上海臺播音指導陳醇老師,十分重視自身的文化底蘊,勤學不輟。他醇厚高雅、舒展自在的演播風格不僅獲得聽眾的喜愛,還得到原作者的認可,巴金在聽到陳醇播講他的作品《愿化泥土》和《懷念蕭珊》后,甚至稱贊陳醇的播講“比自己寫的都好”。后來兩人熟識后,陳醇經常播讀巴金作品,然后錄制成磁帶送給巴金。據巴金家人講述,后來這些磁帶伴隨了巴金最后的時間。能得到大文豪巴金先生的肯定,陳淳老師扎實的文學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見一斑。
(二)發掘新的朗誦稿件
我國文明源遠流長、文脈接續不斷,有著異常豐富的文學儲備,各種典籍浩如煙海、不可窮盡。屠呦呦教授憑借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家獎,青蒿素研制正是以課題組系統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為基礎的,正是從傳統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的靈感成就了今天的青蒿素。這一事實充分說明“溫故而知新”的重要性,以文化為師、向書本學習是我們緊跟時代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然而在朗誦中,卻經常是“一招鮮吃遍天”——一篇稿件反復使用、從不更新的現象十分突出。很多人在朗誦前總是為選定朗誦稿件而發愁,苦苦求尋而不可得。殊不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車馬多如簇”,不是沒有可供創作的好稿件,而恰恰是有太多的稿件深藏于文化的寶山中而無人發掘罷了。
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古典的、時尚的……,不同的書籍需要我們廣泛涉獵、深入研讀。博覽群書應是朗誦者的日常功課,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讀書不僅可以增加無形的文化底蘊,還可以提供直接的創作素材。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泉源。”[2]藝術來源于鮮活的生活,只有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廣闊天地中去,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多樣和豐富,也才能創作出真正為受眾喜愛的作品。
然而在朗誦領域中仍然存在為藝術而藝術的脫離生活的創作傾向,情感不真摯、語言不真實、表達不貼切的現象比較突出,常常是朗誦者自我欣賞、陶醉其中而受眾不明所以、不知所云,秀聲音、炫技巧,重形式、輕內容的朗誦仍大行其道。
社會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這是全部藝術實踐證明了的一條真理。離開了社會生活,藝術就不存在。正因為生活對有聲語言創作的現實重要性,很多播音大家都倡導要多向生活學習。夏青老師提出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一萬個朋友”[3]的廣義備稿方法,至今仍被奉為播音創作的圭臬。市井叫賣、拌嘴吵架、談判對話、演講辯論……這些都為朗誦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將這些鮮活的生活體驗經過加工處理后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有聲語言,才能有動人的感召力和鮮明的表達效果。
朗誦不是束之高閣的陳設品,生活是永葆其藝術的生命力關鍵。鮮活的社會生活給我們提供了直接的創作素材、廣闊的創作空間,生活的五彩斑斕給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創作手段,這些手段又可以為我們表達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服務。如此,一個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良性創作路徑就形成了。
在現代朗誦藝術不長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朗誦的名家、創作了一大批經典的有聲語言作品。播音藝術中,五六十年代,齊越、夏青、林田、費寄平四位播音員水平精湛,并為中國播音界的“四大高峰”;而后的七八十年代又形成了以鐵成、方明、林如、徐曼、趙忠祥、宋世雄等為代表的第二高峰[4];改革開發以來,各地電臺電視臺均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發展局面、有聲語言表達領域人才輩出……。朗誦藝術中,張家聲、陳鐸、殷之光、孫道臨、薛中銳、曹燦、濮存昕、喬榛、丁建華、徐濤、李默然……朗誦藝術家燦若群星、各領風騷。這些朗誦名家創作出的經典作品與人民共鳴、與時代共進,留存在一代又一代受眾心中,形成了一個個語言表達的高峰,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學習素材。
經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源于其高尚的創作態度、高超的創作水平、高雅的創作旨趣,因而能在時代的洪流中大浪淘沙、歷久彌新。這些經典的作品給我們進行朗誦藝術的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本、為我們朗誦藝術的創作樹立了一座座藝術的豐碑。
不僅是要學習前輩們創造的藝術高度,更要學習前輩們的人格高度——高度的創作熱情、高尚的道德情操。晚年的夏青老師飽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折磨,每天都得吞下12片止痛的APC藥品才能開口播音。夏青老師因為怕自己歲數大了,嗓子溜不開,總要提前一個小時到臺里做好準備工作。他說:我現在是新聞報紙摘要節目,受眾聽著我的嗓子很正常,這是我對受眾的一種尊敬。尊敬這兩個簡單的字卻飽含了前輩們對專業的熱度和對受眾的溫度!
向經典求高度,對照經典作品的標準努力靠近、對照經典作品的標準努力超越、對照經典作品的標準努力創新,學習前輩們高尚的創作態度、高超的創作水平、高雅的創作旨趣,開拓進取、砥礪前行,是朗誦者義不容辭的重任。
朗誦藝術是大眾傳播的藝術,最終希望通過朗誦作品弘揚的真善美、批判的假惡丑達到打動人心、凈化人性、感化人行的目的。完成這個目的主體是朗誦者,而關鍵卻是受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朗誦作品的創作的好壞的衡量標準是效果,即受眾的接受度、滿意度。
廣泛吸納受眾的意見,是朗誦水平提高的重要路徑。朗誦藝術不能閉門造車、不能閉目塞聽,沉浸在想當然的自我世界當中,必須敞開大門、廣開言路。誠然,耐下心來真誠接受批評并非易事。朗誦者不僅要經得起鮮花和掌聲的鼓勵,更要有耐得住寂寞和批評的勇氣,在與受眾的交流中不斷改進、提高、完善自己的朗誦本領。
齊越老師對年輕播音員提出的播音“三戒”中,首當其中的就是戒自我表現,時時想著受眾、處處為受眾服務,這是一位成功的朗誦者的題中應有之意。虛心、耐心接受受眾的提出的尖銳批評,會成為朗誦者成長的重要動力,會在朗誦作品中呈現出感人至深的溫度、震蕩靈魂的力度,把朗誦藝術磨煉成一把銳利的“刀”,具備直抵人心的銳度。
朗誦藝術,她抓住了文章精神實質也加入了朗誦者鮮活的生命體悟,她具備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如張頌老師所言:“朗誦絕非無思想、無個性的有聲語言行為,她有無邊的視閾、豐富的語域,她有無窮的引力、長久的活力”[5],朗誦藝術是一項系統的藝術創作工程,要想提高朗誦表達水平,必須沿著正確的拓展路徑不斷前行。
朗誦藝術是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枝新生枝芽,不斷汲取社會生活的營養也在不斷傳承經典作品中接受受眾的檢驗,她如寬闊的大海顯示出強大的凝聚力,可以描摹刻畫、可以關照古今、可以言志抒情,她的青春必將長久!我們要以基礎學科為師、以姊妹藝術為師、以社會生活為師,以實踐標準為師,向文化求深度、向生活要廣度、向經典要高度、向受眾要銳度,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勇于博采眾長、勤于苦練表達、善于融會貫通,將一切營養熔鑄一爐,才能將朗誦藝術推向新的高峰。■
[1]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南京:意林出版社,2011:3.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73.
[3] 姚喜雙.從齊越夏青到今天的羅京——談羅京播音給我們的啟示[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02.
[4] 魯景超.用聲音傳播[C].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76.
[5] 張頌.朗讀美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