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裕
(運城學院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淺析山西太谷秧歌的音樂與表演風格
孫智裕
(運城學院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在太谷秧歌中,音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因素和重要的表現手段,又是其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太谷秧歌,雖然逐漸發展成為晉中地區的小戲種,但還未發展成為板腔體或聯曲體的戲曲聲腔,仍保持民歌體的原型,它的曲調仍然是一個個典型的農民小曲。雖然它的音樂來自于民間的小調,但同時也吸收了相鄰地取的民歌精華。在400多個太谷的傳統劇目中,只有少量的曲目擁有不同的曲調,雖然數量較少,但是曲調本身或部分有所變化,仍就能演繹出不同的情節,刻畫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正是因為這種曲調不同所帶來的可塑性,才襯托出了音樂曲調的不同帶來的效果。
太谷秧歌的音樂來源于本地的曲調與外來藝人的相結合,在吸收了諸多的外地音樂的藝術精華以后,升華為一種太谷秧歌特有的風格。從一些老秧歌藝人的口中得知,從師傅教起,一直使得用的就是“支支”的叫法,所謂的“支支”就是指唱詞,秧歌的唱腔就是用“支支”來命名的。在“支支”當中,也分為“半支支”、“一支支”、“二支支”等多種的腔法。不同的腔法從多方面反映出了太谷秧歌的多種風格,雖然單一,但是嚴謹,內容豐富,方法多變,所來的效果也不是能夠一言而喻的。
和戲曲劇種所不同的是,太谷秧歌中沒有固定的高調,樂隊人員依據演唱者的臨場表演調的高低進性伴奏??梢姡谖覈膫鹘y音樂中,臨場發揮也是秧歌藝人的們一項重要課程,而樂師們的配合也相當的重要,需要整個樂團社之間的默契配合。
太谷秧歌的伴奏分為文武場,弦管樂部分成為文場,打擊樂部分分為武場。主要樂器有:板鼓、手板、晉胡、二胡、小鑼、鉸子、馬鑼、琵琶、笙、嗩吶、揚琴、大三弦、高音板胡。
武場的主要任務是使演員的身段念白、動作、舞蹈、演唱、開打,起停精確、節奏明晰。通過銅鑼的伴奏,也可以使演員的角色特征更加鮮明,更準確的表達情緒和烘托舞臺的氛圍。武場在太谷秧歌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地位。在太谷秧歌的早期,其伴奏只有打擊樂“武場”等,而在太谷秧歌中大部分的唱腔都要有打擊樂融入。
隨著時代的進步太谷秧歌的伴奏也有了極大的豐富,從先前就有武場,到后來有文場的融入,而文場的伴奏與武場相比較為簡單。它為演員的演唱進行伴奏,進而配合表演對其舞臺氛圍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太谷秧歌音樂中的唱腔與伴奏,彼此珠聯璧合、相輔相成,其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形成了音樂的主體唱腔與伴奏彼此相合、相得益彰,唱腔前的引奏烘托氛圍使得演唱者的唱腔更加完美生動,并在音高,節奏的等各個方面使演員的表演更加的準確。而伴奏始終根據唱腔的旋律來進行,而且有時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并不是一成不變,而這種伴奏在唱腔中起到了一種過渡橋梁的作用。
太谷秧歌走的是戲路,在一百多年前,太谷秧歌小調和蒲劇嫁接有了晉劇,后來的太谷秧歌根據自己的特色,分為了生旦丑。在太谷,民間就有“喝了秧歌社的酒,死了人也不能走”的說法。這句話就是指在承建秧歌班社之初,承辦人準備酒水與班社人員共飲,凡是喝了酒的人,必須在班社參加到底。
在太谷秧歌音樂的發展歷程中,曾出現過三種性質的秧歌班社:“自樂班”、個人秧歌劇團和縣秧歌劇團。到如今,太谷的社團已經沒有了“國有制”形式,在過去太谷縣秧歌劇團因為市場的消沉和經濟衰退、使演員的日常生活沒有保障。進而由剩余的兩種秧歌社團所取代,任然出現在日常生活正的喪葬嫁娶中,在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樂班”一詞源于清初。當時秧歌這種表演方式在民間比較普遍,來自各地的秧歌愛好者們都經常組織在一起來舉辦演唱秧歌的演出。因為這種演出是由秧歌愛好者們自行組織而構成的,所以被人們稱為“自樂班”?!白詷钒唷钡难莩鲋饕康氖菫榱酥d,不收取任何的費用,但邀請的人家一般都會給紅包。
娶媳嫁女自古以來就是人生當中的大事,是組成每個家庭的必經之事。在新郎將新娘迎回家中的喜宴上,一般都少不了秧歌劇團的身影。在太谷縣里,娶媳嫁女一般都有唱戲的風俗,以前家家辦婚事的時候會請人來唱上三天。
年老者去世后的喪葬,是社會生活中的大事,而且喪葬當中的講究極多,其中更少不了與秧歌班社之間的聯系,秧歌班社根據時間地點,都會自行演奏不同的曲目,在演奏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吊唁所經的步驟,而秧歌劇社的演出,則為整個告慰儀式營造出了凝重的氛圍。請秧歌班社的演出,來的賓客甚至對演奏的曲目都不了解。并非是單純的為了聽演出和凝造氛圍。而是為了使喪事上環繞著特意為死者而進行演奏的音樂。在這樣的音樂氛圍下,一方面可以完成對死者的祭奠,另一方面可以使現場的氣氛沉浸在一種悲傷與懷念當中。使人更容易融入當時的環境。
給老人做壽,演出大多數是在室內或院內,表演時,為了讓老人高興,觀看的全是主人家專門請來的至親好友。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吸引過路人或鄰村的人前來觀看,為老人的壽宴增加人氣。
而其所傳達給人的意向精神或者說其舞動的規則其實是在夠了一個浪漫理想化的完美世界,這個世界是狂放而奇詭的,充滿了無拘無束的想象,在這里人神同歡、眾生平等,動作無規定樣式,生活化動作較多,歡樂的人群喧鬧著被世代相傳的意向精神所感染。
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節日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國從古至今一直保留下來的風俗習慣。每逢重要的節日,在太古更是少不了秧歌劇團演出的身影,而且一演出都是接連好多天,天天不斷,每天觀看的人都是人山人海。而秧歌劇團在演出時,每天都是不同的曲目,不僅當地人圍觀而至,就連相鄰地方的人們都是接踵而來觀看他們的表演,為節日的氣氛添加了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p>
(指導教師:馮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