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高曼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社會化媒體時代公民新聞的傳播探析*
馬高曼*
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公民新聞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的90年代,伴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而興盛,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并廣泛的應用于公民參與新聞的活動。現階段對于公民新聞沒有準確的定義與傳統媒體相比,社會化媒體的參與性、交流性、共享性與社區性為公民提供了一個平臺,使得公民參與新聞傳播、新聞事件的門檻降低,逐漸成為新聞發布主體的“公民記者”。博客、播客、映客、微博、微信等平臺的日益壯大,為公民新聞的衍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一)理論環境
公民新聞在民意表達上滿足了民眾的言論自由權力。只要不觸及法律,公民便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及新聞事件。新聞自由理論的發展激勵民眾通過實踐維護自己的言論權力。新聞自由的理念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自由民主程度的重要標準。我國學者基于現實國情研究,將這一理論不斷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新聞自由的內涵及外延。①公眾可以通過社會化媒體行使這項權力,自由表達意愿的同時,并且能實現互動以及進行輿論監督,憑借現代傳播技術和工具,成為新聞傳播的主體,主動參與新聞傳播活動。新聞自由言論的發展,有效改變了傳統媒介時代,普通民眾處于大眾傳播最底端的現狀,為公眾主動參與新聞發布與傳播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技術環境
社會化媒體的出現賦予了公眾新的傳播渠道與傳播模式。以2002年博客正式進入我國開始,現階段我國公民主要利用微博、微信及社區貼吧等平臺發布自己采集的新聞信息。大眾可以采用文字、圖片、視頻混編的形式進行傳播,將自己編輯的新聞發布在朋友圈內,對于新奇或者大型事件,傳播效果更是顯而易見,能夠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接受者成為信息的傳播者,社會化媒體改變了傳統信息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
(三)社會環境
社會民主政治的逐漸完善,給民眾自由表達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近年來互聯網與社會化媒體的發展給公民帶來了自由表達意見的機會。社會化媒體的使用者遍布各個階層,不受年齡、性別、職業的限制,民眾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公民新聞的出現改變了新聞傳播的聲音構成,生動活潑、百家爭鳴、草根新聞的輿論生態代替了過去主流媒體唱獨角戲的形態,為我國公民言論自由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四)媒介環境
傳統媒體發展的不足無法滿足公眾需求。傳統媒體受到體制、制度等方面的約束,無法真正的為民發聲,報道的內容也會出現同質化的問題。傳統電視媒體作為政府的喉舌,要控制輿論導向,對于牽涉到高層或者關系厲害方的不利新聞會避而不談。因此,民眾不再滿足于被動的接受傳統媒體傳播的單一新聞,他們利用社會化媒體,積極主動地追尋事件的真相,代替傳統媒體不能延伸的領域,揭露社會上真實存在的不公現象,傳播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新聞。
在互聯網上,信息的傳播是自下而上的,人人都可以制造信息,人人都可能是“公民記者”,公民可以自由發聲,主動參與到新聞的制作與傳播。利用社會化媒體的平臺,公民能夠增強自我意識,提高公民對于公共事務的思考和判斷能力,有助于公共領域的良性建構和促進媒體之間的合作。公民新聞的傳播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捕捉第一手新聞信息
新聞具有一定的未知性與不確定性。在社會化媒體的時代,公民新聞依托數字技術,具有超強的時效性和互動性。相對于傳統媒體,公民記者能夠彌補了專業記者的不足。公民根據眼前發生的事件,及時記錄捕捉新聞事件進而傳播,能夠迅速的將信息傳播出來。例如2015年1月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的爆炸事件,公眾通過手機拍攝微視頻以及照片在第一時間將這場重大新聞事件傳播出來。視頻中火光煙消彌漫,轟隆的爆炸聲猶如身臨其境。在突發事件面前,公民新聞彌補了專業媒體在時間、地點上捕捉新聞的不足,公民所做的視頻與圖片資料成為難得的一手資料,同時也為專業新聞媒體的報道提供了線索。
(二)與媒體進行緊密的互動
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公民新聞早期的表現形態是網絡評論。網民看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就會跟帖、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對近期發生的事件尤其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件進行評論,參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從而對專業媒體報道的事件進行持續的關注與跟蹤式地爆料。近幾年許多引起廣泛熱議的新聞事件大多源于網絡,2016年1月,一段名為“外地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黃牛”的視頻在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熱傳,公民記者拍攝了女孩怒斥黃牛的完整過程。視頻一經發出,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網友眾說紛紜,有的網友為女孩的行為點贊,有的網友透過視頻剖析出事件背后的真相。網友與網友之間,網友與媒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加快了這一事件的進程,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在短時間內對此事件作出了回應,票販子也被公安機關抓獲。雖然是一個三分鐘的視頻,卻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網友的推波助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看病難”的現狀是公民能夠深刻體會的,所以會更加關注此事件。網民與媒體之間的互動,彌補了傳統媒體在報道中因某種限制不能覆蓋的盲點,也促進了公民新聞報道逐漸走向深入。
(三)輿論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
輿論監督一直是傳統媒體認真履行的職責。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媒體實施輿論監督的步伐艱難。在社會化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公民新聞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改變了受眾的被動接受信息狀態,公民已經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聞的制作和傳播中來。受眾不再受到媒體所設議題的限制,而是對于重要的新聞信息自行做出判斷。輿論監督新聞成為公民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輿論監督做出了巨大貢獻。2017年3月山東“辱母殺人案”無疑成為當月的熱點,《刺死辱母者》一文首發于《南方周末》,后經過各大網絡媒體和商業門戶轉載、傳播后,引起了各方巨大關注。網友自己發帖,轉載相關文章,法院以及高級執法部門都感受到了來自輿論的壓力。同年6月24日,二審宣判結果于歡的由無期徒刑改判為有期徒刑5年。正是因為公民新聞成為了輿論監督的重要力量,在社會上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使得事件能夠加快解決,相關人員也能得到應有的處罰。
社會化媒體時代為公民新聞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和話語空間,公民在自媒體時代不僅改變了傳統媒體時代信息接受者的身份,更加積極的參與到新聞互動中。社會化媒體在理論、技術、社會和媒介等方面給公民新聞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公民新聞不僅改變了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也打破了專業媒介構建的媒介環境。
然而,隨著社會化媒體的日益發展,公民新聞真實性與道德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對于公民新聞的規范及監管需要我們予以重視,需要通過適當的手段與制度進行規范以及培養“公民記者”的媒介素質,從而構建良性的傳播模式,為公民新聞的發展營造健康良好的環境。
[ 注 釋 ]
①劉建明.新聞自由的其中權利[J].新聞愛好者,2001(03).
[1]劉建明.新聞自由的七種權利[J].新聞愛好者,2001(03):12-13.
[2]張通生,張潔.自媒體公民新聞成因及特征[J].青年記者,2011(27):98-99.
[3]劉茂華,張秋鳴.公民新聞傳播的現實價值[J].新聞前哨,2011(02):50-52.
[4]唐衛崗.淺析微博時代公民新聞的傳播[J].視聽,2012(09):44-45.
[5]原茵.新媒體視閾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文化初探[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15(05):73-76.
[6]劉學義,王一麗.美國的公民新聞網站與公民媒體[J].新聞愛好者,2009(15):68-69.
[7]時宇石.論自媒體時代的公民新聞[J].潮海大學學報,2013(1):119-122.
[8]庹煉.公民新聞的傳播學解讀[D].湖南師范大學,2010.
[9]林佳.公民新聞的傳播價值與發展對策[D].陜西師范大學,2013.
[10]劉錦錦.華中師范大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016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項目“互聯網+”背景下縣級媒體的輿論轉型——基于區域傳播理論的研究(SJLX16_0345)的最終成果。
馬高曼,江蘇新沂人,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G
A
1006-0049-(2017)19-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