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桐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古箏原名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起源于秦代,故又稱為秦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因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又被形象地稱為“眾樂之王”。古箏曲《漁舟唱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古箏演奏者必彈的曲目之一。曲名取自于“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是20世紀30年代由婁樹華創作的一首河南箏曲。樂曲主要描繪夕陽西下時分,漁人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劃著小船滿載而歸,內心喜悅的一幅場景,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美麗山河的贊美與熱愛之情。
下面結合筆者對該曲的見解與分析,對五篇關于古箏曲《漁舟唱晚》的文獻進行比較、探討與總結。
章寅的《淺談古箏演繹之<漁舟唱晚>的意境和技巧》,耿苡的《古箏演繹之<漁舟唱晚>的意境和技巧》以及潘存香的《淺談古箏名曲<漁舟唱晚>的演奏技巧》,三篇文章均提及《漁舟唱晚》所表達的是作者對祖國美麗山河的贊美之情以及曲名出自《滕王閣序》。他們在表達上所占篇幅不長,但大同小異。
此外,郭源的《古箏曲<漁舟唱晚>賞析》一文中除上述三人提到的內容外還提到該曲而后被改編成民樂大重奏、民樂二重奏、小提琴曲等多種作品形式。田冰潔的《賞析古箏名曲<漁舟唱晚>》一文中提到,《漁舟唱晚》的由來分為三種:一是1912年婁樹華先生根據山東箏曲《歸去來》改編;二是1937年金灼南先生根據山東箏曲《流水擊石》和《三環套日》改編;三是1928年程午如先生在北京學習此曲之后,記錄整理樂譜而成。
郭源與潘存香二人的文章將箏曲劃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為慢板,描繪緩緩落下的夕陽,慢慢移動的遠帆。第二段速度漸快描寫漁夫歸航,奮力破浪的歡快情緒。第三段為快板,漁民滿載而歸的喜悅心情。尾聲段落描寫漁民回到家中的溫馨場面。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章寅與耿苡的兩篇文章中敘述此段落幾乎一致,有抄襲之嫌。
田冰潔的文章在段落上劃分更為細致。她以三個不同角度來劃分作品段落:第一,從結構上來說作品可劃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為對仗式結構,后半部分運用速度和力度變化表現出漁舟競歸的場景。第二,從音樂情感分析上分為三段,起加承、轉、合式的段落。第三,她依據演奏技巧與情感分為六段。我認為此段在結構劃分上來看可以說是創新之處,相較于其他文獻更有價值。
這部分五篇文章中只有章寅與耿苡的兩篇文章在調試特點上有表述。兩篇文章在此段落文字描述不盡相同。均寫到樂曲前半部分用舒緩的旋律描寫夕陽西下,樂曲以66 116逐層遞降,采用五聲音階的回旋,運用模進手法從3561 2356 33依次下落。樂曲后半部分采用重復的手法,先揚后抑使音樂意境更為鮮明、生動。
章寅一文中在演奏技巧方面分為兩部分。一是強調左手勾托時應不佩戴指甲,因為肉指彈奏更顯溫柔敦厚,與作品的音樂風格相一致。二是強調花指在力度與節奏上應根據作品情感有不同變化并且應做到銜接自然。耿苡同樣也從左手演奏技巧與花指的彈奏兩方面進行敘述,與章寅一文又一次“不謀而合”。
而田冰潔在演奏技巧方面分為四部分。分別為八度抓的彈奏、抹托與連托的各種技巧的運用、下滑音的演奏以及顫音的演奏。筆者認為,這是田冰潔一文的點睛之處,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所以彈此部分時首先應在八度抓演奏上準確的控制好力度,同時注意假甲觸弦位置的控制。其次,要運用提彈法在連托等技巧的運用上,保證動作自然。再次,注意下滑音的音準問題。最后,保證左手均勻顫音。
章寅的一文強調繼承和創新是藝術的源泉,也是箏樂獲得恒久生命力的秘訣。新的現代音樂作品對于古箏的演奏技巧的運用、發展和作曲手法及藝術表現力的拓展等方面具有非凡意義。現代音樂作品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作品內容與演奏技法。
田冰潔結語中根據《漁舟唱晚》這首作品進行總結。這首古箏作品雖然只有四級,但是它作為歷經千年卻仍受廣大箏樂愛好者的喜愛的作品,卻能充分地展現出演奏者的基本功。田冰潔將《漁舟唱晚》劃分為六個段落,強調演奏者一定要先感受每段的具體描寫內容才能淋漓盡致得表現樂曲的情感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郭源在結語中提到了箏曲中所具有的哲學思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心情下欣賞樂曲時,都會對樂曲本身產生不同的理解與感受。所以我們應該要從樂曲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洗滌自己的心靈,陶冶情操,豐富內心世界與價值觀。
筆者認為,在五篇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郭源的《古箏曲<漁舟唱晚>賞析》與田冰潔的《賞析古箏名曲<漁舟唱晚>》兩篇文獻。郭源在文章中雖未使用小標題的形式,但文章中的哲學思維我認為將此文升華。田冰潔的《賞析古箏名曲<漁舟唱晚>》整篇文章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演奏技巧分析上精準到位,可以說是分析《漁舟唱晚》的范例,美中不足的是最后文章在深度總結上還稍有欠缺。
以上是筆者對五篇關于《漁舟唱晚》文獻的研比較與分析,文中所提到的文獻對古箏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對現代演奏與了解本樂曲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但有關具體演奏技巧與感受的文獻還很稀少,創新性研究部分較薄弱。我認為箏樂曲《漁舟唱晚》與其他作品的比較研究的文章還鳳毛麟角,缺少比較性類別的箏樂研究。通過比較研究,才能使本類文章更加系統全面,才會讓箏樂在繼承中發展,在創新中傳承。
[1]章寅.淺談古箏演繹之《漁舟唱晚》的意境和技巧.[J]才智,2012(06).
[2]耿苡.古箏演繹之《漁舟唱晚》的意境和技巧. [J]. 音樂時空,2014(12).
[3]潘存香.淺談古箏名曲《漁舟唱晚》的演奏技巧[J].參花,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