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展宇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演奏力度屬于古箏學習的基礎訓練,這一訓練直接關系著古箏演奏能否真正實現音樂生命的傳達,不過在筆者的實際調查中發現,很多古箏學習者往往很難通過彈奏力度控制各個層次的音效效果,這可以視作相關學習者“缺乏樂感”的表現,而為了設法給予古箏學習者以支持,正是本文就古箏演奏力度的掌握技巧展開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古箏具備著與生俱來的文化神韻,其本身不僅僅是一門單純的音樂藝術形式,同時也代表著不同的地域文化差異,但在筆者的實際調查中發現,很多古箏學習者往往對古箏相關的文化底蘊了解不到位,這就使其在古箏彈奏力度掌握方面不成熟。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觀眾過于追捧浮夸而另類的舞臺,這種追捧對古箏藝術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很多古箏學習者在學習之初便盲目推崇迎合舞臺,這種錯誤的理解和方向追求便使其在演奏力度掌握方面很容易出現問題[1]。
創新是一門藝術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所在,而每個人對古箏的理解不同往往在演奏中也會流露出自身的藝術特色,但在筆者的實際調查中發現,很多古箏學習者往往不能夠深入理解古箏曲目,這就使其在演奏中僅能夠死板彈奏旋律,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缺乏同樣會制約其彈奏力度的掌握。
所謂彈奏力度,其本質上指的是音樂中音響逐漸弱和突出強的變化,而由于彈奏與曲目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古箏學習者為了提升自身演奏力度掌握水平,首先需要做的便是不斷加強自身藝術修養實現對曲目的更深入的認知與了解,這一過程中實現人與旋律的協調、曲目與力度的結合就能夠實現更高水平的古箏曲目演繹,音樂中音響逐漸弱和突出強的變化才能得以奏出。
為了實現事半功倍的古箏演奏力度訓練,演奏者還需要掌握自己所使用樂器的實際情況,這是由于古箏粗細不同的箏弦往往在相同的力度下會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當然同一條弦施以不同力度也會產生不同音響效果,這些都需要古箏學習者親身摸索,這樣其才能夠在長期練習中掌握古箏彈奏最強音和最弱音所應施加的力度,其古箏演奏力度掌握水平也將實現長足提升。
古箏彈奏中的力度與速度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較強的力度往往會導致速度放緩,而較小的力度則往往會提升手指速度,這樣古箏彈奏的旋律變化才得以實現。在古箏演奏彈奏強音時,演奏者便需要具備較強的手指爆發力,由此才能夠實現較快的彈奏速度,這一過程中指甲下弦要深一些,所彈奏曲目的飽滿與充實性才得以保證,而在弱音的彈奏中,演奏者則需要重視力度與動作的減弱。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古箏曲目往往擁有著不同速度,一些曲目中也常常會出現突快突慢、漸快漸慢等情況,因此建議古箏學習者在基礎訓練階段的演奏力度訓練中,必須不厭其煩地在每條弦上進行練習,以此實現肌腱功能不斷增強,才能夠較好滿足古箏演奏需求,所演奏曲目的生命力也才能夠得到保障。
古箏演奏力度本身無法通過物理學科所提供的單位進行衡量,曲譜中也沒有對各個音的彈奏力度做出要求,但彈奏力度直接影響音效卻毋庸置疑,《出水蓮》的含蓄柔美、《漢宮秋月》的惆悵幽怨等情感表達也必須得到彈奏力度的支持,這種支持必須與演奏者的肢體動作實現緊密結合,這樣肢體動作才能夠較好地服務于古箏彈奏所要求的曲目表現。例如,在《林沖夜奔》曲目的演奏過程中,演奏者便需要在必要時較大幅度擺動身體,以此實現氣勢壯烈、情緒激昂的曲目意境展現,而在《梁祝》曲目的演奏中,通過輕微幅度的身體擺動配合彈奏力度,便能夠呈現清淡如水的古韻之美[2]。
除了上述幾方面技巧建議外,為了實現古箏演奏力度的更好掌握,古箏學習者還必須實現對手指的真正控制。在古箏演奏彈弦的瞬間,演奏者需要做到屈肌迅速收縮、伸肌迅速放松,完成彈奏動作后則需要同時放松屈肌和伸肌,但同時還應保持恒常性緊張,古箏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手部肌肉需要始終處于這種張與弛的無限反復狀態。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更好掌握古箏演奏力度,古箏學習者還應掌握以掌指關節帶動手指關節運動為主的運指方法,這一運指方法需要保持各指的彈弦點與前梁相平行,各指指關節和掌指關節不要塌陷也不要翹起,這樣才能夠同時實現演奏的美觀與技巧掌握,同時通過大量練習使有關肌肉得到充分訓練,也將大大提升古箏學習者的演奏力度掌握水平。
綜上所述,很多古箏學習者在演奏力度掌握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而在此基礎上,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結合曲目、深入了解樂器、把握速度、結合肢體、真正控制手指等方面技巧建議,則直觀證明了研究的實踐價值。因此,在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本文內容能夠發揮一定參考作用。
[1]姚卓.關于古箏搖指技巧中“力度”與“氣息”的運用分析[J].大眾文藝,2017(02):158.
[2]夏秋子.淺議古箏演奏的力度掌握訓練[J].黃河之聲,2017 (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