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花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 200093)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開幕。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章節中提出,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藝術源于生活,藝術早已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生活的每個角落。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講品味、懂欣賞、能創新”作為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目標,同時也是當代大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
社會對于大學生的需求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創新。創新能力是敢于沖破傳統思想和陳腐觀點的束縛、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論、新概念,發現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從這一點出發,大學應該把教育和培養學生的重點從傳授知識轉移到激發創造力上來。近年來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而各地的調查顯示,企業還是難以找到所需的人才。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單位“用工荒”兩大問題并行,這說明我們現代教育體制下輸出的人才類型和當今社會企業單位的需求類型存在較大差距,人才供給與需求產生錯誤對接,最終導致出現大學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
而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能力的缺失: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獲取知識能力、觀點表達能力、塑造品味能力以及創新創造能力。而倡導和重視通識教育則能夠使大學生成長得更加全面。公共音樂教育可以培養上述能力。比如“音樂劇課程”能讓學生在表演和欣賞的過程中完成與角色、與對手的溝通;“合唱類課程”能夠使學生團結協作,合為一體;“音樂鑒賞課”更能夠激發學生對美學的領悟,提高審美并敢于交流自己對于美的理解。課程中穿插自由的討論,并鼓勵對劇本或者樂章的改編,從而產生創新、創造。
公共音樂教育類課程應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其特殊性。當前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教師大多畢業于專業的音樂院校或來源于優秀的音樂表演團體,具有豐富的樂理知識、演出經驗和較為扎實的音樂專業功底,但是對于教育方面,尤其是教授大部分從沒接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大學生,如何去講解音樂知識能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是一個嚴峻的課題。同時,由于這些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在實際教學方面缺乏一定的實踐能力,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公共音樂教育類課程的教學重點和內容又不同于傳統課程,不應局限于音樂樂理知識的教授,而更應該透過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審美、陶冶情操。教學目標應該注重大學生的欣賞能力,并以此為基礎產生思考,完成創新。
大部分普通高校(非音樂專業)的教務系統對公共音樂教育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此類課程的排課時間大多為晚上,學生心情疲憊,熱情不高,最終將達不到激發創造力的目的。同時,任課老師對于課程的設計也沒有新穎的創意和想法。調查的大部分公共音樂教育類課程教學手段主要是講授法和演示法,很少用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參觀法、練習法等。音樂作為一種和時代聯系緊密的學科,需要音樂任課老師不斷地接納新知識并傳授給學生。作為一堂目標為培養學生創造力、提高鑒賞能力的課程,講課流程死板單調就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青年學生總是充滿了求知欲和探索欲,對于新事物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靈感。而課堂是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會得到升華與發展,當前公共音樂教育注重于課堂知識的傳授,不注重課外的實踐教育,教學體系不完善,學生沒有展現特長的地方,打擊了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各高校相關課程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的公共音樂教育以音樂鑒賞為主,抑或是講師播放演示文稿講解音樂發展史,把原本趣味盎然的音樂講得死氣沉沉。嚴重缺少和學生的互動,使學生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沒有思想的碰撞又談何創新呢?最終使學生喪失興趣,降低學習效率。
大部分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類課程的考核方式與其他學科的考核方式大致相同,口試答辯為主,筆試論文為輔。學生上交答卷內容乏味,大多介紹理論知識、名家故事、音樂著作等,真正能體現創新的作品幾乎沒有,這反映出了考核方式的不合理。選擇的缺乏直接束縛住了學生的想象力。這門課程考核的意義應該在于讓學生能夠自由地展示課堂所學,或深入研究所學知識,或拓展于運用之中。給學生一個舞臺,讓他們自由展示,而不是忽略學生個性,采取“一刀切”的幾種考核方式,這樣根本起不到引導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作用。
大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教師應將這個目標和理念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筆者經過與大學公共音樂教育教師研討、跟部分大學生座談,結合自身多年從教經驗,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以下總結:
教師應該充分明白,開設這門課程的意義不是為了學生知道某個音樂人的一生,而是更加關注作品,更加能感受和欣賞作品。教學的重點要放在知識之外的更高層面上的思想感悟。要結合音樂類課程本來的學科特色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性質,制定教學計劃,鼓勵學生表達、創新,最終實現激發學生創造力的目標。
這里所提到的教學資源不僅局限于教學設施,更加要重視的是教師對于流行文化的跟進,保持自己知識儲備的先進性,并不斷進行創造學的研究。公共教育要求教師提高自己的講課水準和教育水平,并增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比如了解學生專業情況等,做到因材施教。高校應增加師資力量和此類課程的開課數量,盡量避免學生出現搶不到課的情況。另外,要根據高校自身的專業情況開展具有特色,更符合學生心理口味的課程。
創新需要理論知識作為基礎。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年齡段、不同地域的大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儲備有很大差距,如長三角地區的大學生音樂知識儲備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文科的大學生明顯高于理工科的大學生,低年級的大學生也高于高年級的大學生。這說明不同學生對于音樂的需求和理解是不一樣的,公共音樂教育不能延續從前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而應該增加課堂的互動性,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保持每個同學本來的特點和獨特的理解能力。鼓勵學生表達、質疑或者批評也都拿出來讓大家討論;增加課程中創新的環節鼓勵學生動腦實踐,比如現場寫歌、改編旋律或者自制樂器等。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敢于創新并樂于創新。還應該鼓勵學生去參加一些校內外的音樂比賽和活動,和更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交流相互學習,把學習的平臺拓展到校外。
既然我們把創新作為課程教育的目標,那考核方式也不應該死板守舊。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讓學生有合適的途徑去展示自己在這門課上的收獲。把創新放到評價的體系中去,鼓勵每一個新點子、新想法。評價方式也可以是多元的,比如表演之后讓學生們參與投票,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還考察了學生的評價品位。
音樂是自由的,無拘束的,富有創造力的。公共音樂教育也應該減少條條框框,去追求音樂能給學生帶來的最美好的東西,如品味,如創意。公共音樂教育的意義在于連接各獨立課程,以全方位、綜合型人才培養為教育目標,以全面發展青年學生知識水平、能力素養等為教學任務,實現教育教學的多功能、多角度價值。這要求高校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環境,用創新教育理念來推動課程體系和教學改革,公共音樂教育作為其中一種具有特色的教學載體,教師應將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力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實現教學目標,使課程培養出更多懂得欣賞、具有創造力的全方位人才。
[1]龔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法和途經研究[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3.
[2]胡文勝,董玫.探析大學教育中創新人才的培養職業時空[J].2016.
[3]劉輝華.高校創新教育問題及實施策略探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