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芝
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困境與規范
王瑩芝*
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
輿論監督作為一種對公眾極具震懾力與影響力的監督方式,承擔著維持社會穩定的社會責任與保護人民權利的義務。新聞輿論監督通過新聞報道與新聞批評影響著人們的觀點,成為了輿論監督的重要環節。新聞輿論監督體現在方方面面,不同的媒介有著不同的特點與作用,多種形式共同保證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的重要角色。
(一)新聞輿論監督的媒介分類、定義與特點
1.傳統媒體的定義與特點
傳統媒體即通過某種傳播載體按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給予娛樂平臺的媒體,主要包括報刊、通信、廣播、電視及自媒體以外的網絡等,這些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媒體。①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理論與實踐中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他們擁有專業的運營機制和傳播理念,同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
2.新媒體的定義與特點
新媒體是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一個相對概念,是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從寬泛的概念而言,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以及電腦、手機等,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傳播形態。嚴格地定義的話,新媒體即數字化新媒體。
新媒體的涌現伴隨著許多特點,包括具有全天候和全覆蓋性信息傳播特點,在運營和服務等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性,并帶有交互性,易產生大眾效應。
3.自媒體的定義與特點
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自媒體是新媒體中最為突出發展的一個部分,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和貼吧等網絡社區。
近階段,自媒體的發展使得許多著名事件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主流媒體。它有四大特征:平民化、低門檻、交互強、傳播快。信息通過自媒體的傳播時,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時效性大大增強。其高效和迅速是傳統媒體無法達到的。
(二)新聞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的重要角色
1.正確的輿論導向是促進社會安定發展的重要因素
新聞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電視新聞還是網絡新聞,都成為人們生活中必然會去關注的一部分。如果新聞輿論出現了偏差,則會引起社會不安定。只有正確積極的輿論導向才能引導緩解社會中的矛盾,讓人們的思想往正面發展,使得人們生活安定,營造良好的社會發展氛圍。
2.實現社會公共事務更有效的管理
在維護公共利益、推動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上,新聞媒體與管理部門在管理公共事務時可以互補。對社會而言,媒體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對突發事件作出反應和及時報道,傳統媒體為了保證準確性和真實性,會延誤對新聞的報道,新媒體則可以彌補這個不足,而主流媒體專注于官方的準確的報道。向社會提供可靠真實的公共信息,這是媒體與政府所應該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
3.運用網絡擴大民主,更好實現民主監督
在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人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人們也有更多的渠道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通過網上政府、市長信箱等。網絡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以及其強大的監督、曝光功能,使得民主監督的渠道、方式、速度和覆蓋面有了很大的變化。
盡管新聞輿論監督方面存在著許多缺陷,但是一步步進行改善后,新媒體將成為一個有效的、快速的、安全的反映群眾需求和表達群眾意愿的渠道。有了這個渠道,政府可以更好管理社會,人們的民主監督權利也得到了擴大,提高了群眾監督的積極性。
新聞輿論監督在成為公眾表達意愿與行使監督權的平臺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質疑與人們的監督。在一些爭議性事件與失誤報道的背后,人們對于新聞輿論監督時的行為也進行了思考和批判。
(一)傳統媒體參與輿論監督的困境
1.媒體社會責任缺失——唯收視率現象
傳統媒體不僅需要對大眾的身心健康、社會的和諧發展承擔的法律、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更需要自身的道德責任。當前,收視率事關電視臺的生死存亡和利益,為了收視率對節目做一個改進,傾聽觀眾的意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節目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展現人類的本性和觸碰道德底線來博取收視率,此舉無疑是飲鴆止渴。
例如某音樂節目播出后反響熱烈,不難發現每場競演都有陶醉在音樂中而閉眼傾聽,甚至激動到落淚的觀眾。久而久之,許多網友產生了疑惑,開始質疑這樣表情夸張的觀眾是否是“職業觀眾”。此話題一出,許多網友加入了討論,更有網絡貼出了職業觀眾的收入和等級。
2.媒體思疑精神缺失——以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竣工報道為例
陽明灘大橋是省市級的重點城市建設項目,在通車的第二天,黑龍江新聞聯播曾報道說陽明灘大橋是國內建設速度最快的跨江大橋。但是該橋在建成不到一年的時候就發生了坍塌事故。然而有許多可疑之處沒有新聞媒體進行報道,有些不符實際的情況也被夸大成奇跡。
在該事件中,媒體思疑精神缺失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片面追求“轟動效應”。毫無疑問,陽明灘大橋的“奇跡般”快速完工是一個很好的“賣點”,但新聞媒體卻忽略了對新聞求真的精神。第二,政府的政績工程讓媒體畏懼質疑。長期以來,媒體新聞報道往往認為報道政府的錯誤決定或者管理失誤就會招惹不便,從而不敢提出質疑。第三,媒體報道的從眾心理。對于某一個新聞事件,一旦有相對權威的媒體進行了定性的報道,其他媒體往往會進行類似的報道,換湯不換藥,很難有媒體發出質疑的聲音。
3.職業規范缺失——以楊六斤的不實新聞報道為例
廣西衛視播出的楊六斤的獨居故事感動了許多人。此后,有記者深入楊六斤的家鄉進行實地走訪,發現他雖然生活艱苦,但遠沒有報道中所說的那么悲慘,許多細節也存在不實報道。新聞報道遭懷疑后,負責任承認因為記者了解不夠深入,導致節目中一些細節與事實不符,承認是記者在采訪時幫忙心切,想讓更多人關注他、幫助他,故而造成失實。
真實性是一條新聞的生命,報道真實的新聞也該是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職業規范。
(二)新媒體參與輿論監督的困境
1.文化缺失
如今,互聯網隨身化、便攜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然而網民素質的層次不齊,新媒體傳播的零門檻產生了文化缺失現象。
第一,虛假信息大行其道,對于這點的整治已是刻不容緩。第二,暴力信息污染嚴重。網絡充斥著人身攻擊與誹謗的言語,暴力場面的視頻常常獲得高點擊率。第三,人肉搜索成為輿論暴政。人肉搜索是一把雙刃劍,在社會不良事件中,人肉搜索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幫助警方懲惡揚善;在一些社會爭議事件中,人肉搜索則容易突破倫理道德與法律底線,道德綁架當事人或者用輿論審判當事人。
2.輿論領袖的轉發與放大效應
在微博平臺中,一些媒體人、學者通過成為微博網絡大V用戶迅速成為輿論領袖。所謂的內幕消息經過大V的轉載后,都成了熱點話題,但有些大V和網絡推手卻制造并傳播謠言。
薛蠻子、秦火火等人,因涉嫌尋釁滋事罪和非法經營罪都被拘留。例如炒作郭美美事件使得中國紅十字會及中國政府的慈善體系都遭遇了危機。
3.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沖突
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一直是一對難以調解的矛盾。我國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的法律依據一般認為來自《憲法》第四十一條,但是在實際的監督過程中,媒體的行為缺乏操作性的法規依據,使得干擾司法公正和侵權的情況屢屢發生。
新聞輿論監督是一把雙刃劍,使用到位會有意想不到的社會監督效果,反之會傷及新聞媒體自身甚至政府的公信力。對此需要借鑒一些媒體管理模式與媒體自身要求,結合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現實情況,制定現實可行的良性發展途徑。
(一)國外經驗——英國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
1.司法公開原則
英國在現代司法制度建立的過程中,司法公開原則以法條形式確定下來后,媒體報道原則才確立了。司法公開的原則首先保證公開審理案件,并允許新聞機構與公眾旁聽,且所有的證據都要公示。其次,司法公開原則要求媒體不能采取任何行動對其進行阻礙。同時,英國還允許將司法領域納入公眾輿論監督的范疇,以保證司法審判的公正性。
英國法律也有專門規定,媒體如果妨礙司法程序或者因為發表不公正評論或污蔑他人,將受到懲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若在新聞報道中明顯看出報道是主觀臆測而非客觀真實報道,則該媒體將面臨誹謗罪的控告。
2.當事人權利與媒體權利
英國法律在保證媒體獲得消息資料權利的同時,也對媒體采訪對象的正當權益給予相當的保護,使得媒體不能夠以“新聞媒體擁有言論自由”的理由來影響被采訪對象的正常生活以及侵犯其正當合法的利益。
(二)我國規范新聞輿論監督的途徑
根據國內外的經驗與教訓,結合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狀態,分別從自身建設、法律建設、組織建設與影響力建設四個方面,尋求著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良性發展途徑。
1.加強媒體自身建設
(1)加強行業自律,提升媒體人員的職業素養。首先需要規范媒體從業人員,加強其自身建設,尤其是個人素質方面。各大媒體應該制定相應的工作守則與獎懲措施,并且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與考核,定期開展責任教育與法律教育,提升媒體人員的法律素養和道德素養,加強制度約束與監管。新聞媒體應該配合從業人員,不以收視率和點擊率給從業人員施加壓力,媒體與媒體間也應該良性競爭。
(2)媒體堅持科學思疑精神。首先,在媒體工作者從業時,就應對其進行適當的教育與培訓,鼓勵其觀察和思考事件的真相,不被表象和假象所蒙蔽,不盲從與輕信,要成為真相和真理的探尋者。
其次,媒體工作者堅持適當的思疑精神,防止過猶不及。正確的思疑精神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態度,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構建一個理性對話的平臺。
然后,給予媒體充分的思疑空間。政府應該認識到輿論環境發生的變革,特別是新媒體這個輿論平臺。政府不能用權威和等級對媒體自由發表言論進行壓制,應大力支持媒體對社會事件發出真實的聲音,用合理合法的方法解決問題。
(3)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首先,要提高公眾的整體素質。通過政府、學校與社區宣傳教育等方式,增強公眾在網絡空間中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其次,讓公眾明確自身在網絡上發表言論同時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提高責任意識,以此提高自媒體的內部自我凈化能力。
2.提高主流媒體對新媒體的影響力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與社會輿論影響力的擴大,主流媒體應該加快轉型的步伐。面對新的形勢,傳統媒體應該主動順應發展,轉變發展格局,牢固自身的地位。
主流媒體在重視電視媒體的發展的同時,要宣傳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才能在新媒體領域成為輿論的引導者與掌握者。這涉及到傳統媒體的體制的轉變、形態的調整和服務的轉型。但是想要做到引導輿論,主流媒體本身必須保持自身輿論的正確性,要加強主流媒體公信力的建設,實現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交互和整合的過程。
3.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
(1)完善協調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的法律。在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這一方面,雖說部分地區有相關的地方性法規,但是全國性的法律存在著空白。目前看來,對于現行法律的修訂和完善,立法機關仍然滯后于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所以需要法律來約束新聞媒體的運作。
(2)制定靈活的謠言糾察機制。從公共建設角度來看,謠言中藏有可能造成社會不安定的因素。然而,要將謠言止于搖籃中,自媒體平臺應該制定靈活的謠言糾察機制,控制謠言所帶來的危害。就像微博平臺開通的辟謠功能等。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辯證對待網絡信息,更多的辟謠平臺:辟謠百科、辟謠吧等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3)完善當事人權利與媒體權利的法律建設。我國對于人權的保障還有部分缺陷,無法做到準確細致的規定,使得很多被媒體侵犯權益和影響生活的當事人無法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自身利益。
媒體的輿論影響力是巨大的,完全可以影響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就如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來說,女司機整個家庭都被人肉,對此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響,女司機的父親正在尋求法律途徑的幫助。所以法律制度的建設迫在眉睫,而且法律制度也是新聞媒體自身建設與新聞媒體轉型的依據,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 注 釋 ]
①張天嬌.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受到的沖擊及應對策略[J].決策與信息,2016(07).
[1]江山.我國新聞輿論監督的現狀透視及完善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6(06).
[2]申楠,楊琳.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英國媒體報道與司法公正的關系及啟示[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3]李從軍.提升主流媒體在新興媒體輿論場的影響力[J].中國記者,2013(01).
[4]葉瑩.關于新媒體時代的政府公共管理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4(10).
[5]竇愛麗.小角色 大能量——新聞媒體在公共管理中體現的正能量[J].大觀周刊,2013(01).
王瑩芝(1993-),女,江蘇常州人,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中國政府與行政。
D
A
1006-0049-(2017)19-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