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凌春 張瑞豐
(邯鄲學院藝術學院,河北 邯鄲 056005)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啟蒙時期,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因此在此階段,除了要使學生掌握良好的基礎知識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這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實現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為一種聽覺的藝術,音樂要通過對音響、節奏以及旋律的有效應用,對音樂藝術形象進行有效的創造。因此,在音樂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就必須要對聽覺的應用充分重視,其不僅僅是保證音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使學生進行感知的重要決定因素。不論什么樣的音樂,其基本都是有音的高低、長短、強弱所組成的,同時音色間所存在的差異也構成了音樂作品的不同特色。通過此類基本要素的有效結合,就形成了比較常見的形式要素。
而在進行小學音樂課的教學過程中,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就要主要使其對音樂進行感知。而在此過程中,其對于音樂強弱的感知是有著一定經驗的。比如,在睡覺時其需要聽舒緩的音樂逐漸入睡,但若有較強的打雷聲,他又會被突然驚醒。在聲音上一些強弱的變化都比較容易感知。
聽辨能力使處于兒童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中,發育速度最快的。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要對學生的聽覺進行有效的訓練,從而促使其聽覺敏銳性與辨別能力有效提升,這對于學習音樂、提升審美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音樂藝術中,小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就是音樂藝術中的歌唱藝術。由于處于小學階段的具有活潑、好動以及旺盛的好奇心等特點。而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唱歌分方式,不僅能夠對其學習音樂的積極性進行有效調動,對于其注意力的集中也有重要作用。并且在音樂教師的正確引導、鼓勵與表揚之下,小學生在獲得良好的成就感之后,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而好的歌曲同樣對于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常常會影響其一生。
音樂屬于情感并發的一種藝術類型,通過老師良好的指導,學生能夠更加深層次地對美進行理解,從而生產情感的沖動。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關鍵內容進行有效的把握,從而使學生具有表現的機會,將其情感進行有效抒發,在此過程中實現美育教育。因此音樂教師要對通過多種類型的演唱形式,例如獨唱、重唱、合唱等演唱類型,對學生的良好品質進行有效的培養。
歌曲完整的音樂形象,往往需要通過對于詞、曲的有效建立和統一,從而形成生動靈活的藝術形象,而想要對良好的文學藝術形象進行創造,就需要對歌詞內容進行有效的塑造。而歌詞的內容也會對于小學生身心能否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時要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符和。
比如,在對小學音樂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教學過程中,其歌詞的設置有著鮮明的情節性與故事性,對悲壯感人的故事內容進行了敘述,并對王二小的人物形象進行了有效的塑造,使其有血有肉,形象非常豐滿。此外,小學階段的音樂歌曲的選擇,通常以勞動意識、愛國情懷、母親的偉大等題材為主,通過對于這些歌詞內容的學習,能夠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從而使學生對于歌詞的美感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加強了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使其具有基本的善惡、美丑及是非觀念,在感受歌詞內涵美的基礎上對其品格進行有效的培養。
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另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欣賞音樂之美,所以在教學大綱的規定中,對于音樂教學任務進行明確的規定,要使學生具有熱愛祖國的情感,并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了解,通過對中外優秀音樂作品的欣賞,使學生的音樂視野得到擴大, 想象能力得到有效培養,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音樂感知和欣賞能力。
而想要使學生能夠具有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了解音樂所獨有的表現手段,就必須要對其節奏、旋律、和聲等基本的樂感進行培養。節奏在音樂作品的地位,如人體的骨胳一般,將節奏進行多種組合,就可以呈現出大量獨特的音樂形象。而在對學生的欣賞過程進行指導時,不需要每一次都將所有的表現手段進行充分的具體的講解,要以教學目的為基本點和出發點,重點突出重難點內容,從而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己積極主動地對音樂進行欣賞與探索。長此以往,學生就可以對音樂作品的變化特點進行了解,進一步領會與感悟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感情內涵,從而實現小學音樂的美育教育。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與方法,音樂課堂教學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想要使小學生的審美水平提升,就必須要重視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健康人格、審美意識與審美情操進行有效的培養,并建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從而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1]徐偉,蔣英.課堂教學中音樂審美素養的培育[J].教育科學論壇,2016.
[2]艾艷艷.淺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大眾文藝,2012.
[3]莫培仙.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之美育[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