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含凝
(江蘇省宜興市高塍實驗小學,江蘇 無錫 214200)
合唱作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在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內在審美情趣與能力,對此教師在實踐中必須要深入地探究分析小學合唱教學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有策略地開展合唱教學,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與能力。
在傳統模式中的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因為學生缺乏注意力,教師應用的方式、手段相對較為滯后,學生音樂學習的激情與興趣不高,對此教師在實踐中為了充分的凸顯音樂教學的主體作用,必須要對教學方式與手段進行不斷的優化完善,這樣才可以凸顯音樂教學的價值與意義。而合唱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重點內容,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通過合唱的方式,強化自身的審美體驗,進而充分地活躍課程的積極性,提升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果。
合唱教學就是倡導學生聲音的統一性與和諧性,對此在實踐中,為了充分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審美情緒,必須要通過合唱的方式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增強學生的鑒賞能力,強化學生的演唱技巧與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基于以下幾點開展教學。
因為小學生處于聲音發育的重點過程,通過合唱的方式開展教學,可以提升整體的素質能力,充分優化學生的音樂修養、音色變化以及演唱技巧,進而真正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要想真正地優化學生的素質能力,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在實踐中教師必須要合理地選擇合唱地曲目,強化審美性以及趣味性,讓學生在合唱過程中充分、全面的參與,進而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感受合唱曲目的內涵與意義,讓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激發自身的音樂素養,進而提升整體的演唱能力以及水平。同時,教師在實踐中必須要對學生自身的個性進行分析,基于學生的個性特征,了解整個合唱團體的實際演唱特征,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合唱曲目的選擇,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根本上優化學生的素質能力。例如,如果學生的協調感以及音準不足,教師則可以通過伴奏的方式進行合唱曲目的演唱,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精準的定位音調,提升班級合唱的水平。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音樂教師對于學生的技巧訓練較為重視,忽略了學生的自身個性的發展,導致學生抵觸學生,整個音樂教學也達不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要想有效地轉變此種教學弊端,教師就要轉變教學觀念,在進行合唱技巧的訓練過程中,要強化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合唱過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對此教師在實踐中可以基于以下幾點開展。
其一,要明確合唱訓練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在合唱活動的開展中不斷地強化自身的主體意識,進而在合唱過程中充分地感受到音樂的藝術之美;其二,強化學生的感知訓練,讓學生在合唱中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優化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合唱的意義,進而真正實現增強自身的審美情趣。
要想在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合唱作品的內在情感,讓學生在作品鑒賞過程中增強自身的審美能力。
首先,必須要構建和諧的音樂氛圍,在根本上激發自身的合唱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音樂氛圍中,通過平和的心態感受音樂的藝術之美,教師再通過自身的引導,強化音樂渲染,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其次,在實踐中可以適當地融入其他藝術知識,讓學生將音樂與舞蹈、美術等學科進行充分融合,這樣才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中感受到音樂作品的內在價值,這樣才可以提升學生對合唱知識的掌握與理解。
教師要組織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自身的審美情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理解音樂作品,讓學生在合唱中充分地感知音樂的藝術之美,通過自己的創造力強化合唱實踐的效果,提升審美能力。對此教師在實踐中,必須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觀積極性,加強對合唱作品的處理,通過各種方式與手段,強化教學,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以及賞析中感受到音樂藝術的意境之美,深化自身的思想價值與內涵;
同時,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音色、情緒的內在變化,加強主體意識的滲透,讓學生充分了解作品的內在涵義與價值,充分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之美,創設一些具有審美性以及趣味性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基于正確的指導不斷增強自身的審美能力,進而調整自身的感情,基于自己的理解進行歌曲的演唱,這樣才可以讓學生真正地受到音樂的熏陶。
合唱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在實踐中,要想在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必須要合理選擇合唱曲目、加強技巧訓練、強化作品感受、開展實踐活動,這樣才可以在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與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1]馬寶成.音樂合唱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19):63.
[2]羅天翠.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策略[J].中華少年, 2017(03):72-73.
[3]吳貴龍.小學合唱教學中審美情趣培養的策略探討[J].當代音樂,2017(0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