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婷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1)
歌劇麥克白的藝術特征分析
宋曉婷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1)
歌劇屬于一種綜合性戲劇,以歌唱形式為主,融合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這種戲劇形式最早誕生于16世紀中期的意大利(歌劇之鄉),通過劇作家們在漫長歲月中的不斷大膽嘗試、積極探索,最終確立了由宣敘調、詠嘆調、合唱、重唱、間奏曲、序曲等曲式所構建而成的歌劇音樂結構模式。本文就以西方經典歌劇《麥克白》為例,就其藝術特征做一簡要分析。
歌劇;麥克白;藝術分析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所著的四大悲劇之一,同時也是莎士比亞所寫的最后一部悲劇。在1847年由意大利歌劇創作大師朱塞佩威爾第改編為歌劇。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8部歌劇,有著“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很多由他創作的歌劇都成為了世界音樂史上的傳世經典,而《麥克白》是威爾第首次接觸到的莎士比亞作品,他在給腳本作者皮亞韋的信中寫道:“這部悲劇是人類最偉大的創作之一,即便我們不能創作出經典,也要盡力搞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出來”[1]。
威爾第當時所身處的意大利歌劇時代中,歌劇創作家們受到浪漫主義文學的廣泛影響,不再采用以往老舊的神話情節,開始從一些文學名著當中尋找劇本的創作靈感。然而這些歌劇創作家們所創作出來的歌劇作品,與原作的戲劇性情節往往具有較大區別,沒有重視原著中的一些重點情節,甚至有時候干脆刪除掉這些重要情節,多采用較為老套的愛情糾葛作為劇本的中心。由于威爾第從小就十分喜愛莎士比亞的戲劇,戲中人物的性格﹑命運都深深地吸引著他,因此他十分重視《麥克白》的故事情節。在創作之初,他首先依據原著,以散文的形式編制出腳本初稿,然后才交由腳本作者皮亞韋將其編成詩歌的形式,皮亞韋對于唱詞的創作也是嚴格參照《麥克白》原著來進行的。最終,觀眾們在這部歌劇中看不到以往老舊的愛情糾葛,威爾第首次嘗試以音樂來達到對人類精神世界歷險的揭示,無疑在當時的歌劇界而言,具有著很大的風險性。
這部歌劇在對原著的敘述性元素進行簡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麥克白的刻畫,除此之外,還對女巫這一角色進行了著力刻畫,在女巫的場景中增加了多段合唱,威爾第在第一場之中就用了極大篇幅來表現女巫和麥克白之間的關系。女巫在莎士比亞的《麥克白》中,象征了人類潛在的強烈野心及欲望,莎士比亞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往往受到這些野心﹑欲望的控制,麥克白與他的夫人就是如此,然而這些欲望一旦得到無止境地增強,就有可能導致人走向死亡。威爾第對莎士比亞的這個思想十分認同,于是女巫的場景布置與音樂都充斥著一種神秘﹑詭異的氛圍,極好地揭示了麥克白面對權力所產生出的,既渴望又恐懼的矛盾內心活動,相對來講,歌劇中的所呈現出女巫形象更加懾人,更具藝術力量。
歌劇與話劇的對白不同,歌劇是將音樂作為核心,以能夠觸進人內心深處的歌唱為主,以戲劇語言作為輔助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但是,歌劇中的音樂又區別于純音樂,要求調式﹑音調的風格特色與音樂的節奏變化﹑速度力度等,都必須要與劇中的人物性格﹑思想相符合,充分展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麥克白》作曲上運用了宣敘調﹑詠嘆調﹑重唱等多種音樂表現形式,屬于威爾第歌劇創作生涯中一次全新的嘗試,這一次嘗試使《麥克白》中人物經典對白得到更為完美地詮釋。
作為一個成名于意大利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創作家,威爾第寫作特別注意旋律和聲樂兩個方面,他總能夠恰到好處地利用這兩面對人物內心世界﹑性格進行深刻呈現。在以往歌劇中通常都是由女高音﹑男高音或是男中音聲部占據著主導聲部,男低音在歌劇傳統意義上一直扮演著聲部平衡的角色,如扮演惡魔﹑年長者等角色。而威爾第卻對這個傳統進行了打破,在班柯的場景中《這暗無天日的地方》詠嘆調,從最開始的ppp到后來的ff,不斷增加著音樂張力,在音樂過程中不停進行強弱轉變,這種創作與演唱技法穿插于音樂中,使音樂進行變得更為起伏跌宕。威爾第筆下的男低音繼承了傳統歌劇男低音聲部的沉穩﹑莊嚴,明顯區別于羅西尼男低音的戲謔﹑莫扎特男低音的陰郁,強烈的強弱對比,超強跳躍性的音樂旋律,使人們充分感受到《麥克白》中男低音聲部的獨特魅力。
威爾第認為第四幕中的《夢游場景》是整部劇中的一個重點部分,他對于這一部分有著其獨特的理解。在歌劇《麥克白》首演開始之前,威爾第給女主角麥克白夫人的扮演者瑪麗安娜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夢游的場景是戲劇情境中最為莊嚴的戲劇創造,要記住,每個詞都是有意義的。一切都需要用低吟來進行表現,以引起憐憫與恐懼,雖然它不具有傳統意義上十分流暢的旋律感,但你通過學習,會發現它所取效果奇佳”[2]。歌劇《麥克白》首演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離不開這種表現形式的運用。在1865年《麥克白》改訂版首演播出的時候,威爾第在低吟的表現形式上提出了減少多余動作的演繹,以最精減明了的動作對《夢游場景》來進行演繹,再加以英國管奏出的悲嘆,使得這一幕更具詩意。
綜上所述,威爾第在歌劇《麥克白》中突破了傳統歌劇束縛的墻圍,重視能夠完美揭示人內心世界的音樂表現形式,重視基于原著的情節改編與創新,激發了自身對音樂的幻想,追求戲劇所具有的真正意義。從歌劇《麥克白》中,我們看到了威爾第所創作出的屬于他自身的藝術特征,每個音調都有其象征的意義,這也正是歌劇《麥克白》成為傳世經典的原因。
[1]薛燕.從《麥克白》管窺莎翁的人文主義寄托[J].語文建設, 2016(23):55-56.
[2]馮珮珺.威爾第與莎士比亞的不解之緣(中)[J].歌劇, 2014(07):68-70.
J6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