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娜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薩克斯管移植鋼琴作品的審美接受研究
——以德彪西《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為例
柳 娜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將德彪西的鋼琴音樂作品移植到薩克斯管藝術之中,不僅將賦予德彪西音樂作品新的藝術生命與理解,還能使它們不斷地獲得傳承與發展,同時促進了薩克斯管與鋼琴審美的雙向交流。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德彪西的早期作品《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將從曲式分析、調性、和聲等角度進行分析,進而得出鋼琴與薩克斯管之間,兩種不同演奏法、不同音響效果的樂器,巧妙的參差、互補了彼此的審美范疇。
薩克斯管;德彪西;審美
由于薩克斯管在移植﹑改編其他樂器優秀作品的過程中,缺乏“印象主義”風格音樂的代表作品,而德彪西是“印象主義”領軍人物,因此現代已有一些作曲家嘗試將德彪西的音樂作品移植到薩克斯管藝術之中,如《小黑奴薩克斯管四重奏》﹑《阿拉伯風》等作品。這些從鋼琴作品移植到薩克斯管的音樂作品,不僅豐富﹑更新了薩克斯管對印象派的認識與發現,并且創新了其演奏方式﹑豐富了有關曲目,促進了薩克斯管與鋼琴審美的雙向交流,是薩克斯管藝術在審美接受中的一大進步
曲子原名《Arabesque》,譯為《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德彪西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于1888年創作,1891年得以出版。選擇該作品也正是因為它是十九世紀末法國音樂由保守傳統風格向一個新時代轉折的標志。德彪西在創作該曲的時期,正是法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也是法國印象派畫家創作的繁盛時期,當時的畫家們以反學院派為宗旨,走出畫室,發現大自然中的光和色彩,用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表現光線﹑色彩和空氣的變化,開辟了繪畫新領域的同時,也深深影響了德彪西音樂的審美思想。
Arabesque一詞在音樂方面,并不是指音樂具有阿拉伯音樂的風格或是模仿阿拉伯音樂曲調,它原是中世紀時代阿拉伯建筑上使用的名詞。是一種將人物﹑神怪﹑花卉﹑鳥獸等與小棕樹葉﹑蔓枝盤旋交織而組合在一起的裝飾建筑的雕刻。作曲家舒曼,首先將建筑上的術語用來標注他的一首鋼琴作品(OP.18),稱為“阿拉比風格曲”,其形式類似回旋曲,后來越來越多的鋼琴家采用該詞,來描述一定風格的作品。
英國的經驗主義批評家﹑美學家休謨曾經這樣說過“人與人之間敏感的程度無過于在一門特定的藝術領域里不斷訓練,不斷觀察和鑒賞一種特定類型的美”。選擇鋼琴與薩克斯管的向雙審美比較,就是為了更好地在同一個領域﹑同一個作品中不斷發現規律﹑不斷訓練﹑不斷鑒賞,來提升審美能力。
德彪西作品充滿了光線﹑色彩,他音樂的創作手法就像保·朗多爾米在《西方音樂史》中說的那樣“事實上,德彪西并不毀壞什么也不放棄什么,他并沒有割斷傳統,所有過去獲得的音樂藝術上的手法,德彪西都根據不同時間加以運用”。正如我們現在分析的《阿拉伯風格曲第一首》,就是采用了傳統的﹑帶有經過句﹑尾聲的復三部曲式:A—B—A′。該作品中充分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藝術的嚴謹性,“十分講究規則,彰顯規整性,同時,在技巧和和聲的使用上也十分講究,極具清逸和獨特的風格,突破原有音樂在形式上的限制,對浪漫主義音樂在主題方面的循環性進行了創新,這些貢獻使得他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先行者”。

譜例1:薩克斯管版本:
A段(1-38小節),鋼琴原版是E大調,而薩克斯管因為樂器自身的局限性,在基本音域只有兩個半八度的情況下,譜面改至A大調,用中音降E調薩克斯管演奏出的實際效果是C大調。在此,鋼琴原版與薩克斯管移植版的調性差異,使得鑒賞者能很好地分別感受不同調性上的色彩對比。在音域上的強烈的對比,帶來了鑒賞上的不同體驗。
同時,鋼琴版本中的主旋律分給了薩克斯管獨奏,又剛好薩克斯管是單音演奏樂器,把主旋律提煉出來,更清晰了旋律的主線條。二鋼琴原版的音色音響效果的高度統一,將色彩歸于一體,純真﹑輕盈,是薩克斯管不能比擬的。而薩克斯管版本的主旋律提煉,有鋼琴作為和聲伴奏,這個主奏成分與鋼琴音響結合,共同完成演繹,音色上相互對比碰撞的同時,也很好地豐富了色彩感,比純鋼琴演奏多了一份層次感與對比美。
A部中a段(2+3小節)﹑b段(6-16小節)﹑a′段(17-38小節)。薩克斯管版本從第三小節開始,可謂說明了前五小節可作為先導亦或是引子分部。這個改編的設計,對于鑒賞鋼琴原版時,能幫助做好結構上劃分。

譜例2:薩克斯管版本:
b 段鋼琴版是右手以三連音為一組下行模進,而改編版有薩克斯管獨奏右手的三連音部分,鋼琴繼續演奏流暢的八分音符節奏型的分解和弦。此處原先是鋼琴左右手間節奏的對峙,改編成薩克斯管與鋼琴之間的對峙,將對峙的形式更突顯,將節奏上單一對峙變成了樂器間音色上的對峙。可借鑒薩克斯管版本的對峙,加深審美體驗的敏感能力,再回歸原版中感受在純鋼琴音響中統一的單純節奏對峙,比較中不斷感受不斷體驗出新的內容,循環聆聽中,循序漸進地提高審美能力。

譜例3: 薩克斯管版本:
a′段在原a 段的三連音分解和弦的上方增加一個漂浮的旋律,薩克斯管改編版本中由薩克斯管來演奏此段漂浮多情的旋律。正因為薩克斯管的單音演奏,使得旋律獨立而稀薄﹑飄逸。

譜例4: 薩克斯管版本:
其實第34-37小節,薩克斯管演奏級進上行,鋼琴伴奏聲部在和聲上是平行四六和弦進行。要知道,傳統和弦的法則是不用或者少用平行和弦進行,是為了使和聲上能夠得到解決。德彪西心中只有美的旋律﹑沒得原則,他只在乎色彩的豐富,從不在乎是否削弱了和聲上所謂的功能性。薩克斯管版本的譜面,此處更要求級進上行的旋律要有保持音效果,來鞏固平行和弦,畢竟,平行和弦是印象風格的標志之一。
薩克斯管移植鋼琴審美這一環節,是尋找﹑體驗美的一個過程。而“稱一個存在物美,就應當鑒別那里在哪一種關系在主宰一切”。(出處:于潤洋《音樂美學文選》第66頁。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主宰德彪西作品的關鍵是和弦的平行進行,缺乏解決的動力,失去傳統和聲的功能性。使調性存在卻飄忽﹑隨意,同時仍很規律﹑嚴謹。這是需要在音樂審美中不斷地進行理性積淀的,是以審美主體深刻的理性認識和生活體驗為基礎的。
[1]明言.音樂批判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2][法]保·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3]于潤洋.音樂美學文選[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J624.1
A
課題項目:2015年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薩克斯管移植鋼琴作品的審美接受研究—以德彪西作品為例”(15YS41)。
柳娜(1989—),江西南昌,碩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器樂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