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娜 辛 穎 回嘉瑩
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日本侵華時期東北奴化教育研究*
潘 娜**辛 穎 回嘉瑩
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日本侵華時期,為了加快對整個東北地區的統治,以推行日語教育的核心政策來加強對東北人民的統治。縱觀學術界對此方面的研究寥寥無幾,本文試從較為系統的角度來探討日本侵華時期日軍在東北地區進行的奴化教育,進而揭示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目的。
侵華時期;東北地區;日語教育
奴化教育是對一個民族進行文教侵略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一個民族的語言是這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無語言無所謂文化,無文化無所謂傳承,沒有了文化的代代相傳,這個民族所遭遇的最終結果就是滅亡,日軍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在侵略我國領土之后,想要達到長期統治的目的,通過了不斷的對當地進行殖民,對當地百姓進行所謂的文化教育即奴化教育,對我們原有的語言文化進行破壞,對當地百姓大力推行日語教育,弱化本國的語言文化教育,從而達到其占領的目的。本文將探討日本侵華時期日本對我國東北地區進行日語教育的狀況和本質,揭開日本以大力推行教育為幌子的真實面目。
隨著第二次大戰的爆發,法西斯國家對鄰近國家進行不斷的侵略占領。在亞洲日俄戰爭爆發,最終以日本勝利告終。這場戰爭的勝利使得日本舉國上下一片沸騰,在日本人眼里這場戰爭不僅是地盤的搶奪戰,這也是人種之戰!打破了白種人不可戰勝的神話。這場戰爭使日本國力大增,野心也逐漸地膨大。不可一世的日本打著大東亞共榮,驅趕亞洲的白種人的旗號開始了漫長的侵略之路。中國自然在劫難逃。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開始了基本建設和奴化教育,并在課程的設置上突出日語的地位。奴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開設日語課程,通過日語課程不斷地向淪陷區的百姓滲透日本文化,慢慢地改變淪陷區人民的思想,達到日化的目的。在授課內容上主要是日語和日本文化的教育,這種奴化教育直到抗戰結束才被停止。據統計在東北淪陷區的百姓接受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奴化教育。1937年當地的偽政府是這樣發布教育方針政策的,其內容為:為了增進中日友好的方針政策,遵照日本對中國的援助計劃,將代替中國對當地進行東方道德與文化知識的教育,目的是陶冶情操,提高國民素養,并且教授學生日常必須的知識技能,培養國家的棟梁之才,而實質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淫威下進行的奴化教育。
(一)教育增加日語課程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不僅在前沿戰場對中華大地進行瘋狂侵略,同時也在東北地區悄然聲息的進行教育、文化洗腦運動,在1937年的偽滿洲地區,日本宣布一切公立、私立學校必須學校日語,其真正陰謀是逐步過渡去中國話,而日語成為通用語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一年后廢除中文的有所課程體系,用日語取代滿語,同時期,滿語與日語處于交替使用教學中,日本要求從小學開始實施日語教學,這一制度大大強化了日語語言學習環境的形成,降低了母語使用率,而且日語初始階段發音上口,很多懵懂的兒童對日語學習產生非常高的學習興趣,逐漸滿洲兒童不說滿語改說日語也變為當時時髦的事情。在1941年,日本將中國所有的課程在滿洲統治權進行徹底廢除,所有教科書完全變成日語,已經找不到母語的存在,因此,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只能用日語上課與交流,極大程度完成了日語教育的植入,一些在回家與親友之間的對話也被嚴格禁止,中文徹底消除殆盡。
(二)教育加強日籍教師數量
在中國上千所學校中日籍教師平均不到每校1人的比例,與理想的學校、教師比完全不達標準,同時日本開拓團殖民數量中高級知識分子數量不足,當時會有一些日本農民客串教師的情況,進而需要在日本國內進行大量日籍教師的加入以加快日語教育瘋狂統治地位。
(三)增加日語考試門類與數量
日本在中國滿洲里實施了日語考核制度,增加了考試的門類與數量,與當地人職業選擇與就業緊密聯系,首先,對本地在日偽政府工作的中國人員進行日語考核,合格者可繼續任職,不合格者需要離職另謀生路。其次,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也可以通過學習日語完成尋找公務員或去機關工作的機會,只要經過相應部門日語招考合格通過者即可進入白領階層。最后,對于任職想晉升人員需要考取高級別日語等級證書,級別越高提升職務頭銜等級機會越大,這一政策的實施對滿洲日語教育的推行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從學校至社會無數不見舉著日本國旗講著門口日語話的中國民眾,人們主動拋棄學習中文努力學習日語,久而久之對自身身份屬性開始遺忘,對名族歸屬感開始遺棄。
(四)大量開設公立、私立學校
在滿洲里官方交流一律使用日語,一大批日語語言學校孕育而生,雨后春筍般日語語言學習活動變為流行趨勢,是年輕人的一項業余主要精神生活活動,而日偽政府證實語言教學學校建立的推手,多數開始語言學校者為日本國籍商人,少量有當地親日派勢力商人,日偽政府以減免稅收幫助建校等政策,大大提高了建立公立、私立日語語言學校的效率,甚至一些學校連名字都大相徑庭,沒用嚴格的規定,這一策略不僅增加了當地日偽政府的經濟收入,還極大壓榨本就雪上加霜的本地居民經濟水平,為日本日語教育洗腦運動奠定了后續長久開展的場所。
[1]遼寧省教育史志編委會.遼寧教育史志資料第三集上[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2]盧鴻德.日本侵略東北教育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
[3]臧佩紅.日本近現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
[4]齊紅深.東北地方教育史[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299.
*牡丹江師范學院科研項目:東北淪陷區日語殖民初等教育研究——以牡丹江周邊縣市為中心(項目編號:GG2017003);牡丹江師市社科聯項目:日本對東北滿鐵附屬地日語殖民初等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60416)。
K
A
1006-0049-(2017)05-0044-01
**作者簡介:潘娜(1983-),女,黑龍江牡丹江人,碩士,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