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虹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研究
黃冠虹*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漢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速度進一步加快。對外漢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工作成為了做好漢語傳播工作必須要做的工作。然而,現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工作正處在一個轉變期,即由原來的宏觀層面的方法論開始向微觀層面的教學技巧轉變;由原來的僅僅關注一些表層的問題,開始深入的研究。對外漢語教學技巧研究就是從微觀上出發深入的探討在教學內容已經明確,教學目標確定的情況下,如何運用一定的教學技巧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根據不同的對外漢語教授課堂,總結歸納出每一種課堂針對的教學技巧,這將有助于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做出一些指導。
對外漢語教學;教學技巧;方法
據中國相關部門的統計,在2008年時,來華的外國留學生已經突破了20萬人。在中國政府實施的“留學中國”計劃的推動下大量的外國學生,教師,學者被資助到中國來學習和從事科研活動。據有關部門的預測,估計到2020年,在中國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將突破50萬人。中國將成為亞洲擁有留學生最多的國家。從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將漢語做為第二語言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漢語熱的興起對外語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語做為一種第二語言的教學工作需要有科學的,合理的理論來進行指導,本文通過歸納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技巧,方法和有關理論然后對其做出進一步的發展,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目前對外漢語教學做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實踐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這也凸顯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工作的欠缺。在理論研究上對外漢語教學最薄弱的一環就是教學技巧的研究和教學基本理論的研究。由于這兩個方面涉及了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教育學等等多學科的知識,確實是一個理論研究的難點。但是在漢語快速的發展下,解決這些問題已顯得迫不及待,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妥善的,科學的解決,這就會造成漢語教學上的盲目性,這將嚴重影響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本文就解決這些問題,做出了一些探討。
在討論相關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教學技巧這一術語,做一個全面的認識。教學技巧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用以達到教學目的的具體的行為和方法,是教學方法的一部分。教學技巧又可以細致的分為兩類,一類是教師在課堂上直接采用的動作,手勢或借助其他的教學工具的行為,另一類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在課堂上通過使用一些教學工具或者做一些互動來理解,掌握老師所教授知識的行為。
從教學的角度出發,教授一門語言對教學方法有著較高的要求,相對應的對教學技巧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近些年,國內對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技巧有過一定的討論和交流,當就成果而言相關的討論大部分都是經驗性的,零散的,距離系統的,全面的認知還有很大的差距。造成這樣一個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客觀條件的不成熟和經驗的缺乏。現在我國已具有了40余年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在這40年間,我國從事相關教育的工作者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材料和實際的教學案例。目前進行理論研究的基本條件已經成熟。在對相關的經驗,材料和案例進行整理和綜合之后,我們就會很清楚的看到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技巧的8種分類。這8類就是“語音課堂教學技巧,詞匯課堂教學技巧,語法課堂教學技巧,漢字課堂教學技巧,聽力課堂教學技巧,口語課堂教學技巧,閱讀課堂教學技巧,寫作課堂教學技巧”。從事相關教學工作的工作人員對這些方面的教學技巧提出非常多寶貴的建議。他們的研究成果正是本文討論的基礎。
語音的學習是學習漢語的一個基礎,是培養學生具備“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基礎條件,因此語音的教育貫穿了對外漢語教育的整個基礎教學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學技巧的使用恰當與否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動作技巧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動作技巧指的是通過運用肢體語言和一些體勢語來達到輔助教學的一種技巧。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恰當的運用這一技巧,能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對一些抽象的,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做到較好的掌握。在語音的教學中最能體現動作技巧的實用性的是在聲調的教授中。聲調和漢語拼音在漢語中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對于外國學習者掌握這一重點,卻是非常有挑戰的。在聲調的教學中,教學工作者可以通過手掌和手指角度的變化等來體現漢語中四個聲調的區別。這一教學方法在教授歐美等母語之中沒有音調的學生時,效果尤為突出。同樣在教授拼音時,教師可以用手形的變化來向學生解釋發不同的字母的音時,舌頭,嘴唇的變化,還可以利用手形的變化來向學生說明舌位的高低和卷平代表的意義。如果能夠在拼音的教學當中恰當的運用動作技巧,就可以起到化繁為簡,將抽象的概念轉變為形象的動作的效果,極大的促進了教學效果。以上主要是對手勢的運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面部的表情,軀體的姿勢等若能得到合理的運用,對教學工作也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里還需要說明的就是由動作技巧而發展出來的一種教學技巧,即模仿技巧。模仿技巧又可以分為直接模仿和間接模仿。直接模仿指的是完全按照老師的動作進行重復。而間接模仿則是在直接模仿的基礎上添加了學生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之后對老師的一些動作的模仿。通過模仿的方式外國學生可以較快的掌握漢語拼音的發音和語調上的四聲變化。在運用這一技巧時必須要強調示范的重要性。模仿的效果只有在長期的模仿后才會顯現出來。這就要求外國學生有足夠的示范對象。這樣僅憑老師給學生示范是遠遠不夠的,教學工作者還需要準備一些圖表,實物等,以供學生模仿之需。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對比技巧
這種方法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高效的教好外國留學生漢語拼音的發音。這里的對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指的是學生的母語與漢語拼音在發音上的異同之處。另一類指的是漢語拼音之間的異同點的比較。在漢外對比之中,需要老師指出學生母語與漢語發音較相同的地方,然后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區別,防止學生用他們熟悉的母語的發音來代替漢語的發音。這種方法的運用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將漢語的發音系統同學生母語的發音系統做一個對比,總結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漢語自身的對比中,需要依據漢語自身的特點。在漢語當中存在許多的發音部位相近但發音卻不同的讀音,例如:b-p、d-t、g-k等漢語拼音。
(三)指辨技巧在教學之中的運用
如何培養學生對語音的辨別能力,這也是漢語教學的一個重點,由于漢語之中發音相近,相似的詞匯較多,另外在漢語之中,發音的細微區別,就直接意味著,這可能是不同的兩個詞語。漢語是強調聲,韻,調的一門語言,這就導致了漢語發音上的復雜性。如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辨析語音的技巧是很重要的。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可以將容易混淆的,相近的發音羅列出來,對學生加以強化訓練。老師還可以將漢語之中的聲母,韻母,音節一一區分開來,分別給學生講授,它們在發音上的區別和相似之處。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法不適合初學者,因為既然是辨析,那么學生就必須要掌握一定的可以辨析的東西。即要有一定的漢語知識儲備。
詞匯的教學是教授一門語言的重中之重。在實際的運用中,一個外語學習者,沒有掌握標準的發音,沒有掌握正確的語法,但是卻擁有足夠的詞匯儲備,那么這個外語學習者實際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運用這一門語言的能力。此時他已經可以與他人做一些簡單的交流,還可以閱讀相關的文獻和資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掌握大量的詞匯在學習一門外語過程中的重要性。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會每一個學生懂得識詞,辨詞,選詞,用詞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高效的使學生把握漢語之中的詞匯呢?這就要求漢語教學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采用的一些教學方法。如果在詞匯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對象,選用不同的,合適的教學方法,那么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此筆者簡單的介紹幾種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詞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詞匯教學中的聯想技巧
聯系技巧指的是學生在真正掌握了舊詞的基礎上,找到舊詞與新詞的聯系,然后通過舊詞來理解和記憶新詞的學習方法。采用這種方法時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聯想,一是詞語的相關性聯想,二是圖畫聯想。第一種聯想方式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是當老師說出一個詞語以后,不斷的啟發學生,讓學生再寫出一些與這個詞意義相近的詞語。例如當老師說“愛情”這個詞匯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啟發學生聯想到“婚姻”,“戀愛”,“約會”等一系列詞匯。圖畫聯想法是指老師給學生們提供一幅內容豐富多彩的圖。然后讓學生觀察這幅圖然后運用自己掌握的詞匯描述這幅圖中的景物。例如,當學生們看到一幅“天安門的圖像”那么學生就可以聯想到“北京,故宮,長城,皇帝”等一系列詞匯。聯想還有正向聯想和反向聯想兩種方法。正向聯想主要指聯想一個詞的同義詞和近義
詞。例如給出一個“美貌”那么就可以聯想到“漂亮”等詞匯。反向聯想則指聯想到反義詞。例如給出“好”那么可以聯想到“壞”,由“上”聯想到“下”等都是這種方法。
(二)詞匯教學之中的游戲技巧
漢語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如果對漢語豐厚的內涵加以恰當的利用不僅可以提升教學效果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在運用漢語內涵的教學中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一些漢語游戲來進行教學。在課堂上將游戲與教學融合在一起,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漢語的趣味性。在使用這一方法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個體的心理差異。即每一個學生實際掌握的漢語的程度是有差異的,我們在運用游戲技巧時要充分的考慮這種差異性,要以大部分同學能夠接受的程度來設計這些游戲,同時在設計游戲時應充分的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游戲的某些其他方面的影響。在設計游戲時,最好是站在學生母語的角度上設計。在課堂上運用游戲技巧,這對教學工作者是一個較大的挑戰。教學工作者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運用這一技巧。
(三)詞匯教學中的擴張技巧
擴張技巧是指引導學生在詞匯的層面上,通過有意義的或是無意義的學習鞏固已經學習過的詞匯,語義和相關的語法并從這些已經學習過的知識之中領略到新的知識。在引導學生擴張的時候,主要是通過這四個方面來進行引導。第一個方面就是通過語素來擴張一些新的詞匯。教師通過在語素上的類比和推理。有意識的將學生已經掌握的語素組建成為一個新的詞匯,進而有效的進一步豐富學生掌握的詞匯。第二個方面就是通過同義和反義來進行擴張。漢語中的褒義詞和貶義詞都具有自身的同義詞和反義詞。在教學的過程中巧妙的運用詞語之間存在的這種關系,可以收到許多意象不到的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設置各種語境,通過問答的方式來區別這些詞的相同與不同在這個辨別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做出適當的引導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第三個方面就是通過同音詞這一角度來進行擴張。漢語的一大特點就是包含有許多的同音詞。這對外國學習者而言是一大障礙,但是巧妙的利用漢語的這一特點,反而有利于漢語的學習。由于大部分的外國學生,他們的母語中都不存在同音詞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應先有意識的讓學生接觸一個讀音然后擴張。例如:先教授一個“剛”然后擴張出“鋼”,“綱”等字。第四個方面就是通過詞多義來進行擴張。在通過這種方法進行擴張時,教學工作者應首先向學生講述清楚這個詞匯的出處和本義。然后不斷的補充這個詞匯的隱含義。在運用這一技巧時應注重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
由于漢語的發展歷程太長,漢語中包含的內容過于豐富,主要的一點是漢語是表意文字,這就是說漢語在文字的形成原理上與其他各國都存在著根本的不同,這對外國學者理解和掌握漢語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另一方面中國是東方文明的發源地,是東方文明成果的主要承載者,而外國學生大部分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就造成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不認同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容易在文化認知上產生一種矛盾,影響對漢語的學習。這些方面的原因就直接導致了對外漢語的教學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具有較大難度的工作。在教授漢語的過程就更要強調循序漸進,將漢語語音的的教學工作做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第一個教學階段。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使學生對漢語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對漢語中所承載的中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經過這一階段后在以情況確定教學重點。需要強調的是不管在哪一個教學階段,不管教授什么內容,教學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學工作者能夠根據所教授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技巧,這將會對教學效果起到一個積極的促進作用。
黃冠虹(1993-),男,漢族,遼寧錦州人,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在讀。
H
A
1006-0049-(2017)05-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