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然
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道德建設的新思考
王新然*
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縱觀當前的高校學習形式,課業壓力輕、人際交往壓力重的現實,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實現自我突破,如何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突破,如何在新形勢和新挑戰下良好地開展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成為了高校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高校思想道德建設;新思考
隨著近年來中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大批學生如潮水一般涌入期待已久的大學校門,然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令學生們充滿困惑又不知何去何從。有調查指出,超過半數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的相當長的時間里,不知如何合理的安排時間,相當多的學生表示,邁出大學人際交往的“第一步”十分困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教師,適時的洞察學生的思想動向,充分了解其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有針對性的展開工作,十分必要。
針對當前高校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每一位參與過學生工作的高校教師都對新生的嬌慣深有體會,這是由于特定的社會條件所形成的。進入高校后,這種嬌慣在開學第一課——軍訓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大批的學生想盡各種辦法請假,其中不乏發動父母甚至全家為其編造借口,更有甚者,請來家中的長者親自給輔導員打電話,以此作為條件,強迫輔導員為其準假。這樣的例子,在每一年的開學季都不是少數。究其原因,無非是成長環境過于優越,家庭教育過于溫和,所導致的學生極其脆弱,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不能正確的認識到自身身份的轉變,仍然沉浸在“溫室花朵”的溫房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幫助其實現身份的轉變,助其成為真正的“鏗鏘玫瑰”,是高校教師應該完成的首要任務。
本人曾以“你眼中的大學”為題,讓學生作800字作文,隨即將發現其中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句話是:“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事實正是如此,學校既社會。學校擁有一套完善的自我運行系統,學生每日的生活、學習、娛樂、乃至交通和人際交往,悉數在校園進行。人際和諧程度,成為了僅次于學習成績的衡量學生大學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然而,一些學生由于高中過于看重學習成績,在人際交往上存在被動、內向、膽怯、抗拒交往等問題,使得同學關系尤其是寢室關系亮起了紅燈。每天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之間如果有了矛盾,郁悶程度可想而知。在矛盾的不斷迫使下,矛盾有可能被進一步激化,學生的個性會變得更加極端,以至于覺得每個人都在針對自己,大家都瞧不起自己,沒有人想跟自己交朋友等等。極端個性的惡果,會直接反應在學生成績上,上大學漸漸變成了“熬”大學。
隨著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很多學生在大三一開學就感到了巨大的就業壓力,進而導致自我懷疑,人生因此迷茫。不少學生在臨近畢業之際會主動了解就業的動向,對就業單位的要求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其中的必須要求過四級或者六級,激發了學生想要進一步參加考試的欲望,而論文、畢業設計等課業負擔又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考試,作弊和替考等違規行為再次成為高發。此外,一些同學為了搜集就業信息,輕信不正規網站上的虛假就業廣告,甚至前往進行面試,由此引發的欺詐行為對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傷害極大,應成為高校防范的重中之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范風險于未然。對于解決高校學生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高校工作千頭萬緒,輔導員老師往往覺得無從下手,在解決問題時,不妨嘗試又緊急、又重要的事情先來。與提高學習成績相比,幫助其建立一個正確的學習態度顯然更加重要。要學會抓住黃金時間,在開學的第一課,就明確的告知學生大學應該學什么,讀大學究竟讀什么,引導其實現自我突破,在第一時間幫助學生走出以往的溫床,早日出類拔萃!
主題班會是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有效形式,輔導員老師應該最大限度的利用這個機會與學生進行真正的交流,絕不能流于形式。輔導員在學期初,就應清楚的制定好本學期的宏觀班會計劃,其中包含班會的次數、主題、形式、具體活動等,以便更好的安排時間和執行。只要在最初就建立健康、民主的班級文化,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樹立起輕松、和諧、誠信、友愛的班級氛圍,以此來消融學生之間的生疏,合理的緩和矛盾。輔導員作為學生的生活老師,也是最親近的朋友,要具有一根洞察學生情感走向的觸角,把問題消滅在平時,這應該成為衡量一個輔導員工作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每一位高校教師都應該樹立一種自我提升意識,努力堅持一種只有不斷學習和提升自我,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可以更好的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服務。這就意味著,教師應著重建立除去學習成績之外的多重評價體系,在日常教學和管理中滲透更加豐富的內容,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策略培養等。此外,有四個內容是值得重點注意的:有四個載體需要引起重視:一是要大力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課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程在文化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校園人文環境載體,要建設集使用、審美和教育三項功能于一體的校園環境文化,實現環境育人;三是行為文化載體,要加強教師師德教風建設,加強學生學風、文明生活方式教育,促進價值行為養成;四是網絡文化載體,要建設好融吸引力、服務性、思想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長期、廣泛開展網絡文化交流活動,切實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各類網絡文化信息。
總之,伴隨世界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我國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先進的教育理念、推進創新性的教育實踐,加強和完善有中國特色并體現世界水平的人才培養工作體系,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高等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歷經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2004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簡稱“16號文件”)以來近5年的制度建設、隊伍培養和經驗積累之后,已經取得了一部分的成績。
[1]黃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王新然(1988-),女,河北唐山人,碩士,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學部,助教,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英語教學法。
G
A
1006-0049-(2017)05-01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