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聰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
費城會議上的民主問題爭議原因初探
——以多數民主與精英制衡的矛盾為例
劉 聰
溫州大學,浙江 溫州 325035
1787年夏天的費城籠罩在一片溽暑之中,在現今被世人稱為獨立廳的賓夕法尼亞州議會廳里面來自建國十三州①
1786年9月新澤西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等州派出12名代表相聚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舉行會議。此次會議原是邦聯國會為協調北部各州貿易沖突而開,但會議報告卻做出了召開修改《邦聯條例》以應對邦聯危機的費城會議的決定。于是會上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有關民主與反民主問題的正面沖突。
展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正常化“民主”這個我們司空見慣、褒揚意義明顯的詞匯。根據維基百科對“民主”的定義,我們看到民主②從其字面上來看,代表著主權在民,即“人(全)民做主”。所以民主就其本質來講只是一種權力選舉的模式,本身是一種價值中立的含義。只是由于在資產階級大革命年代以及隨后的亞非拉美民族民主革命過程中被用作進攻專制神權的銳利武器,普通民眾才會賦予這一詞匯本不應有的民本情感寄托。了解到這一點后,我們再來細細審視費城會議上很多在今人觀點下顯得頗為“反動”的“反大眾民主”的言論就會有一定的理解基礎了。
首先讓我們領略一下這樣一些與當今中國政治宣傳教育觀點大相徑庭的“反民主”內容。“像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絕大多數政治思想家一樣,國父們敏銳意識到政府的民主形式中潛藏的矛盾。他們認識到:沒有財產的多數人一旦進行投票選舉,會試圖將自己的選舉權轉化為真正的權力,進而危害財產安全,而他們視財產安全為文明社會的基礎。因此,他們設計了著名的司法審查與制衡機制,目的就是使顛覆現存財產制度變得盡可能困難重重。”從這些堂皇正論中,我們可以發現美利堅國父之所以對大眾民主產生莫名的恐懼,并非出于社會主義國家宣傳所持的“根深蒂固的階級反動性”所致。其中包含對“財產”和“人民”的理解不同。
關于“財富”一詞,在美利堅建國之初人們將之與勤勞、進取、不知疲倦劃等號,而貧窮無產則是與好逸惡勞、游手好閑有著天然聯系。因為在1787年的美洲大陸上,即便是最窮的移民也可以通過辛勤勞動去廉價購買土地③,畢竟農業生產在新大陸占據統治地位。其次,對于“人民”一詞的理解,由于在中國人民是一個政治詞匯,所以美國憲法中“we the people”翻譯成“我們人民”并不確切,反而可能會讓中國讀者產生不必要的歧義和期許,因為“we the people”更突出一種普通民眾的集合體意味,由此翻譯成“吾等眾民”就較為貼切。破除了對人民一詞的不必要感情理解,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正是費城會議召開之前的謝斯叛亂使得部分與會代表更加厭惡、排斥、恐懼多數民主所帶來的盲動、暴力、無序,并進而信奉個人、少數、精英的統治是抵御多數人暴政的有效手段。
縱觀這些所謂反民主的論調,即便我們不能從政治原則層面去認同,但也要秉承一種歷史唯物主義去理性看待。由于美國國父們(Founding Fathers)是一批以秉承洛克的政治多元與自由主義信念為多數的人,故而就形成了聯邦黨人限制信奉盧梭學派的平等主義反聯邦黨人的局面,所以大眾民主與精英制衡這一表面問題的實質是洛克與盧梭思想在美洲大陸上的激烈交鋒與碰撞。簡單來說洛克以及孟德斯鳩思想以自由主義著稱,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則強調平等,而之所以洛克及孟德斯鳩的自由主義思想占據了主流地位,也是由于盧梭思想之中的專制危險不見容于當時的建國先賢所致。關于如若有人不愿意被平等對待的問題,盧梭明確表示他們應該被強制平等。而這一點正是之前在英國堪稱政治宗教少數派的建國先賢們所不能容忍之觀點,當他們乘著五月花號遠渡重洋來到新大陸,身份轉換成為絕對多數的清教徒們并沒有借機壟斷政治選擇與宗教信仰,以致形成了奠定日后美利堅精神風骨的政治多元主義(political pluralism)信念基石。
可見大眾民主與精英制衡的矛盾實際上是兩種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的斗爭,再加上法國大革命絕對多數民主的負面影響,以詹姆斯·麥迪遜、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本杰明·富蘭克林等為代表的聯邦黨人選擇由精英制衡,也即自由主義引導大眾民主不斷趨于成熟理性,進而過渡到大眾民主掌舵的憲政局面這一歷史路徑也是頗具有一番高瞻遠矚之意味。
在對制憲會議上出現的民主問題做了簡短評述回顧后,我們不應忘記歷史的進展并不是我們寥寥數語所能涵蓋的,期間憲政進展的辛酸過程只有親歷者才能深刻體會。后人需要做的就是從歷史營養中汲取先賢教益,來為中國問題的解決增添一種異域視角。
[ 注 釋 ]
①實際上只有十二州派代表出席大會,一向以執拗不合作姿態著稱的彈丸之地羅德島州拒斥會議的正當性,故而未予理會.
②Democracy,或譯民主制、民主主義,舊譯德謨克拉西、德先生.
③美國獨立以前,殖民時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有四項主要目標:籌集政府的收入;方便國民定居和發展新社區;獎勵參加戰爭的人員;促進教育發展,慈善的機構的建立,通過贈與土地改進國內基礎設施建設.
[1]張千帆.憲法學導論——原理與應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77-78.
[2]彼得·博恩里科.法的門前[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9.
[3]Paul A.Baran and Paul M.Sweezy,Monopoly Capital[J].(New York:Modern Reader,1966).
[4]駱祖春,趙秦軍.美國土地財政的背景、經歷與治理[J].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2-27.
[5]凱瑟琳·德林克·鮑恩.民主的奇跡——美國憲法制定的127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117-121.
[6]詹姆斯·麥迪遜,約翰·杰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聯邦黨人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44.
D
A
1006-0049-(2017)19-0201-01